幸亏当年没答应爱因斯坦,否则云南省,可能就成了现在的巴勒斯坦

论芸有事 2024-06-10 12:43:15

前言

八十多年前,当纳粹的铁蹄践踏欧洲大地时,一个惊世骇俗的提议悄然出现在中国西南边陲,这个提议若是实现,将彻底改写一个省份、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提议?为何没有付诸实施?若是实施了,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犹太人在云南寻找第二故乡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笼罩欧洲大半个天空,在德国纳粹的铁蹄下,数百万犹太人面临着被屠杀和驱逐的命运。

绝望之际,流亡海外成了他们唯一的生路,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突然成了犹太人瞩目的"应许之地"。

究竟是谁,让犹太人将目光投向了这片陌生的土地?故事还要从一位名叫莫里斯·威廉的美国牙医说起。

1938年底,他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在中国境内为犹太难民建立一个自治区的设想,这个想法得到了爱因斯坦的赞同和支持。

参考资料: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2014年6月2日——《假如以色列就在中国?》

于是,在爱因斯坦等人的推动下,时任国民党立法院长孙科向国民政府提交了在云南省腾冲、芒市等地划定犹太人特区的提案。

按照孙科的设想,这里不仅可以容纳犹太难民,还能借助犹太人的资金和技术发展当地经济,何乐而不为?

然而,当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上海等租界区时,一些犹太人开始对这片"应许之地"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他们游说政府官员,施展金钱和政治手腕,妄图在中国的土地上另起炉灶,试图建立“犹太人的国中之国”。

而此时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时期,日寇野心勃勃,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西方列强也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处心积虑地进行渗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犹太人欲在云南建立"人间天堂",实在是令中国当局头疼不已。

一方面,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对犹太人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应伸出援手,提供避难之所,毕竟,中华历来推崇博爱情怀。

但另一方面,理性的声音告诫我们要三思而后行,德国和日本对犹太人在华活动始终保持高度关注,若贸然接纳,无异于在他们面前竖起一个巨大的靶子,后果不堪设想。

更何况,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在当时甚嚣尘上,排他性和扩张性日益彰显,一旦让他们在中国站稳脚跟,指不定哪天就会变成"国中之国"。

当消息传到蒋介石和云南省主席龙云耳中,立刻警觉起来,蒋介石断言犹太人狡诈自私,若在中国扎根落户,必将贻害无穷。

更让蒋介石担忧的是,云南地处偏僻,中央政令难以施行,一旦犹太人大举进入,很可能就难以控制了,届时,不仅社会治安和边疆稳定难以保障,就连国家主权恐怕都岌岌可危。

于是,蒋介石当机立断,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上明确表态,坚决反对在云南建立所谓的"犹太人天堂"。

就这样,犹太人妄图在云南这块处女地上另起炉灶的如意算盘,就此落空,但犹太人的贼心又哪能这么容易“消灭”呢?

巴勒斯坦的遭遇

众所周知,巴以冲突不断升级,直接导致巴勒斯坦遭受了以色列的持续打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就连那些孩子都直言:“巴勒斯坦的小孩长不大”!

听到这些相信许多父母都哭红了双眼,可时至今日巴勒斯坦这个国家还在逐渐被以色列吞噬侵略,人民遭受持续伤害。

那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能够让犹太人对巴勒斯坦人如此痛下杀手呢?

其实,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当年的巴勒斯坦人对外来的犹太人过于宽容,容纳了各地犹太人。

正是因为巴勒斯坦人的善意接纳,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落脚生根,他们开始逐渐扩张势力,不断侵犯巴勒斯坦、夺取土地,限缩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

事情还得从犹太人想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开始,当时他们想在中国除了“云南计划”之外,还在日本的“谋划下”提出了“河豚鱼”计划。

当时,日本对我国进行“侵略”,以各种手段强势占领我国东北地区,于是,日本就利用犹太人让他们在东北实现所谓的“复国梦”。

参考资料:抗日战争纪念网2017年6月29日——河豚计划:日为颠覆中国助犹太人东北立国

这个计划得到批准之后,犹太人可谓是乐开了花,有了“队友”那复国岂不是不在话下,于是,日本就立即展开行动,计划在东北安置3-5万名犹太人。

但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这一事件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日本人与犹太人也闹得不可开交,所谓的“河豚鱼”计划也随之取消。

珍珠港事件80周年,美国一些人为何不怪日本怪中国?--2021-12-21 12:33·共青团中央

等到二战结束后,这些犹太人又成了无家所归的“流浪子弟”,许多国家都不愿意接待,但巴勒斯坦的却接纳了几十万难民。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将巴勒斯坦分为两个国家,也就是现在的以色利。

巴以冲突百年纪实:“巴以分治”方案通过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2023-12-16 19:18·凤凰卫视

但当犹太复国主义的野心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却反过来对恩人赶尽杀绝,几十年来,巴勒斯坦人被迫沦为自己家园的难民。

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至今,以阿双方的军事冲突从未停息,无休止的战火,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永无宁日。

犹太人极端组织的兴起,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他们打着"光复圣地"的旗号,对巴勒斯坦平民滥施暴行,肆意杀戮妇孺,毁坏清真寺。

在他们眼中,巴勒斯坦人只是这片土地上的"多余的人",驱逐或消灭便成了他们的口号。

看看今天的加沙地带,那里曾经是巴勒斯坦人的家园,现在却成了一座巨大的"露天监狱",生活在其中的巴勒斯坦人,每天都要忍受以色列军队的枪炮声和导弹雨。

反观80年前的云南,倘若当时中国政府接受了犹太人的要求,倘若蒋介石和龙云没能坚守民族大义,恐怕今天的云南,也难逃巴勒斯坦的厄运。

当然,我们也不能苛责当年远渡重洋来华避难的犹太人,他们大多数只是想寻求一方安身立命之所。

但犹太复国主义的极端分子,却意欲借机在异国他乡颠覆当地政权,这是中国人民绝不能允许的。

所幸的是,中国最终避免了成为"第二个巴勒斯坦"的命运,这不仅拯救了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也保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在这个意义上,当年的抉择,堪称一次伟大的自我拯救。

结语

历史的发展充满了偶然性,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抉择,却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

从这段往事中,我们既要感怀历史的选择,更要汲取智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民族,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0 阅读:2

论芸有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