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工业化:只有浮夸的文化,缺乏真实的个性

千度酒话 2024-06-26 13:05:33

为何白酒的宣传和包装只能空谈文化,而威士忌的酒标却能读懂一款酒?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区别?

名酒出自名镇,在白酒工业化之前,每个酒镇都有多个酒坊。他们做着同一类的酒,却也有着风格的差别。但他们的酒都统一叫一个酒名,一般以地名命名:汾酒、洋河酒、茅台酒等等,再以各家字号来命名自己的酒。

白酒工业化

上世纪50年代起的白酒工业化改造,各个酒镇的酒坊都被兼并成为一家酒厂。我们的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均是这样产生的。白酒工业规模化大生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就像某地为了环保取缔了产量在多少吨以下的白酒企业。

从经济角度上说,规模化的生产对社会是有益的,也能保证广大的消费需求。但是白酒工业化生产,那么就会出现生产工艺的标准化、产品的统一化。不再有多个酒坊多种风格的白酒出现,这是白酒失去个性的第一步。

批量的勾兑

白酒厂家规模化生产,一家酒厂从一款酒发展到多个款酒,甚至更多的贴牌酒。也无非将各种等级的基酒,加入调香调味酒进行勾兑,得到高中低各种档次的成品酒。

加上科技分析仪器,白酒各种品质档次已经进行了成分量化。白酒的品质和风格成为了“数值”和“比例”。

白酒是技艺而不是科技,在科技的加持下,白酒再一次失去了个性。

香型的定义

在白酒工业发展的几十年内,以国家和行业层面出动了无数顶级的微生物专家、发酵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各种实验、培训。

几家头部酒企和行业专家整出来的“白酒香型”,进一步的推动了工艺的标准化、产品的统一化。因为有专家、有行业对某一款酒定性、定型。其工艺作为标准,其风格作为典型代表。试问,还有哪一个其他小酒厂还敢做出不一样的酒来挑战。所以今天出现了那么多的各种“台”。小酒厂都在试图复刻香型代表。

有了排头兵,大家都要站成一条线“向右看齐”,消费者喝了茅台,就再也瞧不起其他酒了。这也是白酒失去个性的第三步。

白酒只能空谈文化

一个白酒厂家的不同的系列,也只是不同的名字、不同的包装。至于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不得而知,很简单,只是勾兑的基酒档和调香调味的档次(比例)不一样。

浓香型还能弄出一个特曲、头曲、二曲等等,但是也被玩坏了,就连“特曲”的定义——者泸州老窖也把当年的当家花旦,拿下“国家名酒”的“特曲”降级,让1573这个“文化”符号坐头牌。

其他香型有用年份来做系列区分,却也几乎难以执行。毕竟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一个产品要年份要真实,有可能就生产不出来了,要么违规操作。

你“摘要”、我有“内参”,你“1937”、我有“1935”,你“青花20”,我有“古20”,你有“天地人”,我有“海天梦”,唐宗宋祖、龙飞凤舞、珍禽瑞兽。再加上各种系列酒、贴牌酒、股份公司酒、集团酒。再普通的酒,也在酒瓶包装上搞得金碧辉煌,珠光宝气,消费者也不知是喝的个啥。

威士忌能全球流行,就是威士忌在实质上只规定了关键的东西:原料、蒸馏设备、时间等等,而工艺则是百花齐放了。

威士忌为了大批量的销售,就有了调和型威士忌,也就是和白酒一样的简单的谷物威士忌基酒再加具有个性风格的单一麦芽进行勾兑。造就了无数的威士忌品牌。虽然也是勾兑,但每个品牌有着自己的调和密码,有着自己的风格,也可以有不断新的风格出现。用年份来区别档次,主打一个实惠好喝,简单明了。单一麦芽的系列就可以有各种的个性,可以有产区的不同,还有:麦芽制作、蒸馏、橡木桶、陈年等等不同工艺造就的不同。这些都会出现在酒标上。

因此,每一个酒厂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每一款酒也有其个性的来源。

为何白酒只能空谈文化,也就是前面说的那失去个性的三步走。大酒厂不会去进行小批量的生产,就算有也只是小批量的勾兑,这种酒基本也是天价了。而小酒厂在这种环境下,资金、技术、资源都欠缺,在夹缝中也就只能求生了。

以上内容均为《四度酒话》作者收集相关资料总结的个人观点,并不一定与真实情况对等,仅供酒友之间探讨,如引用的图文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本人,以便及时删除相关内容。另外,本号已经申请“原创保护”,转发请注明出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