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尼克松访华,一个神秘"黑匣子"形影不离,周恩来:卖给我们吧

典赛谈过去 2024-04-26 16:34:3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迎来了历史性的破冰。

但心细的周总理发现,尼克松不管到哪里,神秘的“黑匣子” 就跟到哪里。周总理得知其用途后大为震惊,请求出钱买下。

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周总理为何执意买下?

东方红2号升空

1983年9月9日,一列火车运载着2颗承载着希望的通信卫星,从北京抵达西昌发射场,这意味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通信卫星即将在火箭托举下进入36000公里的静止轨道。

次年1月29日,尽管距离除夕只剩3天,可科研人员早已没有对春节的期待,而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通信卫星的发射中来。

万事俱备后,东方红1号在运载火箭的推送下成功升空,可因长征3号火箭推力消失,卫星并没有抵达预定轨道。

这次失利后,科研人员又开始了紧张的测试工作,尽管不能回家过年,可谁都没有任何抱怨。

4月8日晚19时20分,在万众瞩目中,东方红2号一飞升空,很快就进入同步转移轨道。

按理说发射已成功,可2天后,卫星上的蓄电池温度爆表,很快就突破限定的45℃,最终来到了60℃。

如此“高烧”,让众人因卫星发射成功的喜悦消失,科研人员又紧急思考对策,通过减少充电电流,很快就使得电池温度降至45℃,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那么,东方红2号是否能够实现通信功能呢?北京指挥所的张爱萍在众人期待下拨通了远在新疆的王恩茂电话,通话十分稳定,话音清晰。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也打开了电视,发现中央电视台画质清晰、音色纯真、信号稳定。

实现了通信、电视转播等功能后,意味着租赁外国通信卫星的历史正式结束,“311”工程成功落地。

不过,说起我国在通信上的巨大突破,还不得不说1972年尼克松访华带来的“黑匣子”。

全程提着黑匣子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尼克松的专机抵达北京机场,对于尼克松的到来,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

当尼克松走下飞机时,周总理走上前去,两位世纪伟人紧紧握手,这场“和平之旅”正式开始。

尼克松访华期间,日程安排十分紧凑,为接待好这位美国总统,周总理几乎全程陪同,就两国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分歧进行交谈。

周总理发现,在这一期间,尼克松身边的助手黑格如影随同,手中还提着一个神秘的“黑匣子”。

这里面到底装了什么?为何一直提在手中?这是周总理心中的疑问。

吃过晚饭后,一时兴起的尼克松叫来周总理,邀请其一起看当天的活动录像。他笑着说:“美国人民正坐在电视机前看我们的访问情况呢。”

尼克松的炫耀,让总理陷入了沉默,他深深意识到美国在通信领域的先进。其实,早在1960年时,美国的电视普及率就已达到87%,5年后普及率更是达到93%,且彩色电视占了大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观看440个高清电视台。

反观我国,虽然1958年就生产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但租用外国的通信卫星,节目比较少,且普及率非常低。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但不能用来通信。

正当周总理陷入沉思时,尼克松又指了指“黑匣子”,说:“从我下飞机开始,我在中国的任何活动情况,都由它记录,再通过通信卫星转给美国。”

卖给我们吧

听了尼克松的讲解后,周总理这才知道,一个小小的“黑匣子”竟是活动型卫星地面终端,通过它和放置在“北京1号站”的卫星地面站相连接,就可记载尼克松的所有情况。

原来,就在前几天,一架美军运输机降在首都机场,这架运输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卫星地面站放在首都机场,其天线长达10米,可配合卫星传递信号,达到通信、直播的作用。

尼克松作为首位访华的美国总统,自然需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早在访华前一个月,其助手黑格就派遣先遣小队同中方洽谈访华细节。

先遣队负责人齐格勒很快出了个难题,就是全程实况直播美总统访华的全过程,希望中方能够提供方便。

这个要求让我方很是为难,当时中国并未掌握卫星通信技术,又该如何提供直播方便呢?

周总理立马派秘书熊向晖和其商谈,最后决定租赁美国通信卫星,其租期为8天,租金60万美元。

我方也提出了要求,这8天时间内使用权是中方的,美国使用需提前申请,且必须交钱才能使用。

事后,周总理特意向技术人员了解了“黑匣子”的作用,遗憾说道:“现在天上还没有我们的通信卫星。”

为了加快我国的通信卫星发展,周总理在一次晚宴上主动提及“黑匣子”。

尼克松说道:“我们带来的卫星地面站,就留给你们吧。”周总理听了后十分开心,举起酒杯说道:“总统先生,还是卖给我们吧。”

“留”和“卖”,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相同。“留”是一种施舍,而“卖”却是中国用外汇买回来的,是中国尊严和主权的象征。

尼克松返回美国后,地面卫星站及“黑匣子”,被中国买了下来。

著名的“519”批示

中国买下来的“黑匣子”,不仅让周总理大为震撼,也让北邮学生黄仲玉等3位年轻人大为震撼。

可自东方红一号发射后,我国通信卫星事业就此停滞,没有再发射卫星,黄仲玉等人心急不已,他们为了让中国通信卫星成功升空,写了一个报告,指出中国通信的真实现状。

想要发展通信卫星,必须得到中央领导人的重视,这个报告该交给谁呢?他们很快就想到了周总理,向其写了一封信,希望总理支持通信卫星事业。

1974年5月19日,这封名为《关于建设我国卫星通信的建议》来信,随着机要文件一同呈递到中南海的周总理办公桌上。

当看到这封来信后,周总理这才想起当年的“黑匣子”,想到卫星通信对国防的重要意义,当即做出了“519”批示,就此打开中国攻坚卫星通信的大门。

在“519”批示后的11天,周总理因疾病恶化不得已住进305医院,就此再也没回到西花厅,因而这也是周总理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批示。

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积极响应,召开多个会议,经过一番探讨、研究,1975年3月31日通过了《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问题的报告》,“331工程”就此立项。

毛主席当时身患白内障,看不清东西,可当这份报告送到他的桌子上时,他还是执意亲自阅读,用模糊的双眼看完了整个报告,随即在报告上画了个大圈。

有了中央领导人的支持,研究人员投入了为期9年的紧张研发中,1984年4月8日,东方红2号升空,一年后第一座卫星地面站投入使用,再一年331-3通信卫星发射。

这颗通信卫星的升空,使得地面通讯站的信号大大提高,我国彻底告别了租赁国外卫星的历史。

如今中国通信事业早已一日千里,人们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方便,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周总理的“519”批示。

参考资料:

[1]孙喆.一波三折,“331工程”经历了什么[J].太空探索,2019,(06):62-65.

[2]江澄,任祥麟.参与331卫星工程的回顾——纪念我国卫星通信应用30周年[J].广播电视信息,2014,(12):33-36.DOI:10.16045/j.cnki.rti.2014.12.002.

0 阅读:35

典赛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