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黄河决堤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

云飞四海 2024-06-23 14:57:24

86年前,即1938年5月下旬,日军占领徐州,沿陇海铁路向西进攻,妄图夺取郑州,南下武汉。在这关键时刻,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以滔滔黄水阻挡日军的进攻。蒋介石的这件不光彩的“抗敌”手段,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议。

但是,这个计划并不是蒋介石的主意,而是在中日战争爆发的前两年,就已经由蒋介石的德国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制定下来了。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1878-1966年),德国陆军上将。1934年,被蒋介石聘为军事顾问来到中国。1935年5月,日军接连制造了“河北事件”与“张北事件”,迫使国民政府与其达成了《秦土协定》与《何梅协定》,使河北、察哈尔两省主权大部分丧失。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扩张,法肯豪森十分焦急。7月31日,法肯豪森当面向蒋介石陈述了他对时局的看法。蒋介石命其为中国统帅部制定抗日计划,法肯豪森奉命起草了《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

《建议》中,法肯豪森批评蒋介石等在日军的进攻下消极抵抗的政策,说:“政府有坚韧意志,断无不抵抗而即承认敌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气会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轻视。苟领袖无此种意志,则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他警告蒋介石“若不倾全力奋斗以图生存,则华北全部包含山东在内,必脱离中国……而两广之独立基础,必益形巩固。如是则非特日方‘分化与控制中国’之目标可达,且造成他国顾虑切身利害,不得不予以事实上承认之局势”。

在计划书中,法肯豪森还预测未来的中日战争:一旦中日军队发生军事冲突,华北即面临直接的危险。如果中国军队失利而放弃黄河以北,则纵贯南北的平汉、津浦铁路以及东西方向的陇海铁路以及铁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如开封、巩县、洛阳,皆面临直接危险,黄河防线有被敌从山东突破进而席卷而下的可能。为了防止出现上述不利局面,必须设法将日军引到东部。一旦东部出现战事,敌人侵入的路线有三:上海、乍浦和镇海,该三处俱在长江流域。敌如沿长江而上,迅速占领中国最重要的中心点武汉,将中国一分为二,切断国民政府西退重庆之长江水路,抗战大局将无法收拾。因此,“东部防御有两事极关重要,一是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即南京),两者有密切之连带关系。”他驳斥了“屡闻长江不能守之议”,认为必须在上海、南京等地作坚决抵抗,迟滞敌军沿长江直达武汉。如此,敌军必欲打通平汉线,由郑州直达武汉,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沧县(沧州)、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

万一敌军打到开封、郑州之时,法肯豪森建议,“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这就是说,必要时将掘开黄河,以水代兵,挡住敌军的进攻。蒋介石在旁边批示:“最后抵抗线”,表示赞同法肯豪森的建议。

三年以后,中日战争的发展基本上按照法肯豪森的设想进行。“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为防止日军在保定附近击溃中国军队沿平汉线南下,中国军队在上海主动出击,“八一三”事变爆发。中国军队在淞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的率领下,进行了坚决的抵抗,第五军下属的第八十八、八十七师无论从武器上、战术上都体现出德国军队的风格,日军惊呼:“我们在上海遇到了一次德国式的抵抗。”

但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按照法肯豪森的建议,死守南京,坚决抵抗,而是象征性地抵抗了几天,即行撤退,导致了南京在抗战中一次最大的浩劫。日军占领南京后,继续北上,企图与山东南下的日军南北对进,会师徐州。日军占领徐州后,沿陇海路西进,准备夺取郑州后,沿平汉线南下,一举占领武汉。在日军即将打到郑州的前夕,蒋介石按照法肯豪森制定的抗战蓝图,命令驻守黄河郑州附近的军队炸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口扩至300多米,顿时滚滚黄河水夺口而出,汹涌泛滥,几千多日寇葬身水底,洪水也吞没了日寇的许多大炮、粮食和军事装备,赢得了一些战果。但是,更多的是无辜老百姓在洪水中丧生,到底死了多少也无法统计;洪水淹没了十一座城市和四千多个村庄,二千多万人民被迫离开了家园,流落到全国各地。

当中日两国全面大战之际,德国与日本结盟。1938年5月下旬,德国召回所有在华的军事顾问,法肯豪森——这位黄河决堤的始作俑者离开了中国。

1 阅读:33

云飞四海

简介:写好的文章,推荐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