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姜萍用国外教材”全网争议:撕开多少中国式父母悲哀

墨知过去一二事儿 2024-06-22 19:23:18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几天来,有关“17岁中专女生姜萍”的话题可谓是火爆网络。

姜萍究竟是谁?她又做了什么轰动一时的事呢?

2024年6月13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了决赛名单,其中“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夹在一众名校之间显得尤为格格不入,这也是姜萍的名字头一次出现在大众眼中。

在相关报道中,姜萍讲述着她对数学的情有独钟,为探索数学奥秘她不惧困难,坚持使用翻译软件自学国外教材。

人们在感叹姜萍“有志者事竟成”的同时也感到疑惑不解,为何她不使用国内的相关教材,反而抛弃母语优势自学语言不通的外语教材呢?

国内大学教材良莠不齐的现象一直存在,想找到一本好教材无异于大海捞针,这也是姜萍为何自学外语教材的直接原因。

自1999年大学扩招起,上大学的学生人数激增,教材出版社也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时间,各类大学教材犹如雨后春笋,每年的数量都在向上攀升。

教材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质量却出现了极其严重的下滑——低水平重复印刷出版、拼凑抄袭等等问题层出不穷。

普遍来讲,国内教材常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感。该详细的地方不详细,该讲明白的地方却总也讲不明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国外教材则恰恰相反,会不厌其烦地将每一个细节写出来,以供学生来回揣摩与学习。

在教材的编撰上,国内的大学教材许多都只是挂了知名学者、教授的名字。

实际上,这些大牛本人并未真正参与到编撰工作中。教授们普遍年龄较大,经常忙碌于事务性工作,很少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编一本教材。

其次,在国内环境下编一本教材往往吃力不讨好,好教材往往需要旷日持久地投注心血,现如今的教学评价体系,却会定期要求教师“汇报”教学成果。

这些成果与他们的职称挂钩,为了维持生计、保住前途,他们不得不逼着去写一些“烂教材”。

或是干脆将编写工作交给手底下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大不了最后署上所有人的名字。

反观国外教材给人的感觉便是大制作,从封面到印刷往往精美清晰、简单明了。

国外一本教材的价格,相较国内也要贵上许多,学者们也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进行编写。自然在国外的教材市场上,坏教材的数量就只占所有教材的一小部分了。

好教材的缺失,教材质量的下滑将带来什么后果呢?

大量需要写进教材的内容没有写进去,当学生们未来需要借此为基础,展开深入学习时,将会出现一些连锁困难。

且绝大多数教材离前沿研究距离很远,学生们学完这部分教材后,想从课本走向前沿,则自然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现如今的文献数量庞大,学生们很容易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而感到迷茫,不知该看那一部分的内容,造成读得多却学得少的结果,学习过程格外艰辛。

更为严重的是,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如果教材质量不高,学生将无法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下降,进而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难道国内就没有好教材了吗?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许多优秀的老一辈工程师,承担起了工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担。

那时,国内人才匮乏,教出一批传承知识的学生迫在眉睫,编教材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那时的书籍从厚度上比之现在就要厚上许多,老一辈几乎将毕生所学都写在了纸上。

哪怕时至今日,在一些基础理论上,老教材也要好上现今“短小精悍”的新教材许多。

如今意识到问题所在之后,国内也在加紧推进高等教材的改革工作。

早在18年,教育部办公厅便下发了相关文件,旨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材改革,建立起一套质量考核标准,相信未来国内的好教材也会越来越多。

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像姜萍一样有梦想、有毅力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墨知过去一二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