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第零次世界大战

食铁兽和柏拉图 2024-01-05 17:09:00

1914年,萨拉热窝的枪声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与以往战争不同,这场战争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美国、日本、中国等亚洲、美洲国家也相继加入这场战争,最终形成一场前所未有席卷全球的战争,因此这场战争被冠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名。

但少有人知道,在这场战争的一个半世纪前,欧洲就已经爆发了一场全面战争,并影响到亚洲和美洲等地,因此后世有人将这场战争称作第零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就是七年战争。

普奥之间的矛盾

1740年,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去世,死后无子,其女玛丽亚.特蕾莎依照《国本诏书》规定即位,成为奥地利首位女大公。玛利亚.特蕾莎的继位引起了普鲁士等国的反对,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奥地利多次战败,玛利亚.特蕾莎被迫向普鲁士割让西里西亚以换取普鲁士的退兵以及对其王位和其丈夫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承认。奥地利并不甘心受辱,玛利亚.特蕾莎对失去西里西亚耿耿于怀,一直试图夺回此地。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结束后,玛利亚.特蕾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奥地利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在外交上促成与法国和俄国的军事同盟,从而形成对普鲁士的包围圈。

英法之间的矛盾

除了普奥之间的矛盾外,英法之间的矛盾更大,更加难以调和。

法国在经过三十年战争后成为欧陆的霸主,尤其是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先后发动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三场大规模战争试图继续扩大在欧陆的势力范围,但最终都没能取得明显的战果,反而耗尽了国库,对法国的经济造成了沉重影响。于是法国希望进一步扩大海外利益,这就与当时最大的海上帝国英国产生难以避免的矛盾。

而英国一直奉行欧陆均衡政策,一直寻找各种机会遏制法国在欧陆的扩张,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大同盟战争,英国都曾介入其中。

此外,当时的英国处于汉诺威王朝时期,自乔治一世起的英王都来自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地,所以此时汉诺威是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一块飞地,处于法国和普鲁士之间。法国一直对汉诺威虎视眈眈。

所以,英法之间无论是在海外殖民利益,还是在欧陆势力范围上,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其他矛盾

除了英法、普奥这两对主要矛盾外,欧洲其他各国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法普在奥地利王位争夺战期间还是盟友,但由于普鲁士的背叛,法普关系恶化,法国也不愿意看到另一个陆地强国的出现,由此法普从结盟走向对立。

奥地利王位战争结束后,俄罗斯与普鲁士因为瑞典王储问题也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俄罗斯同法国一样也惧怕一个强大的普鲁士,因此希望削弱普鲁士,阻止其东扩,顺便吞并东普鲁士和波兰,向西扩张其领土。

瑞典出于夺取普属波美拉尼亚的目的也站到了普鲁士的对面。

由此看似乱成一锅粥的欧洲关系,形成了两大军事阵营:法奥俄瑞西同盟和英普葡联盟。总而言之,各国矛盾和利益的纠缠,促成了这场欧洲大战。

1756年5月,法国偷袭英国在地中海的战略要地梅诺卡岛,6月英国对法国宣战,七年战争正式爆发。七年战争参战国众多,过程复杂,涉及范围广,但同样也可以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战场两部分。

欧陆战场由于英国无法直接派兵作战,最终形成普鲁士单挑法奥俄同盟的局面。而海外战场则以英法两国在北美、印度等殖民地和海上的战争为主。

先说欧陆战场。

战争爆发时,普鲁士军队人数少于反普联盟,但普军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同盟军则目标各异,行动迟缓,因此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决定先发制人,各个击破。

1756年8月,普军突然侵入萨克森,奥地利、法国和俄国先后加入战争,欧陆战场开辟。

战争初期,腓特烈二世凭借出色的军事天赋多次击败反普联盟,但由于实力悬殊,且战线拉得太长,普军疲态尽显,难以招架多国围攻。普鲁士多次向英国求援,但英国不愿意卷入欧陆战场,只是为普鲁士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使得普鲁士在三面围攻中多坚持了几年。

但到了1761年,支持普鲁士的皮特政府下台,英国停止了对普鲁士的财政援助,普鲁士孤立无援,顿时陷入绝境,反普包围圈逐渐缩小,俄罗斯的军队一度逼近柏林。此时,普鲁士的败局已定,除非有奇迹发生。

1762年,奇迹真的发生了。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去世,他的侄子彼得三世继位成为新沙皇。彼得三世是历史上少见的奇葩,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狂热粉丝,他在俄罗斯宫廷毫不掩饰对腓特烈二世的仰慕,据说还曾对腓特烈的画像下跪。

继位后不久,彼得三世就调转枪头开始支持普鲁士,并联合瑞典进攻奥地利。但彼得三世在位仅半年,就被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赶下台。

叶卡捷琳娜二世敏锐地发现法国和奥地利对东普鲁士和波兰有同样的野心,加入同普鲁士的战斗并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于是上台后不久叶卡捷琳娜二世就退出了战争。不久后,瑞典也退出了战争。

而法国受到来自英国在海外殖民地扩张的威胁,也逐渐退出欧洲大陆的战争,到了战争末期只剩下了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一对宿敌。

没有了法国和俄罗斯的军事同盟,奥地利军队很难独自对抗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而普鲁士经过六年的血战,也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在1763年,精疲力竭的普奥双方签订合约,根据合约双方仍维持战争之前的版图。

再说下海外战场。

海外战场主要发生在英法这两个海外殖民强国之间。英国没有直接介入欧陆战场,而是通过大量的资金支持,让普鲁士拖住欧陆各国,英国自己则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集中对付法国。

在战争初期,法国通过与印第安人的结盟,在美洲战场取得了对英军的作战优势,并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日后的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但欧洲战场的局势牵制了法国的部分兵力,导致法国在海外战场无法全力对付英军。

尤其是经过路易十四时期的几场大规模战争后,法国的海军力量已经严重削弱,当时法国能出动的战舰只有77艘,而英国的数量两倍于法国。

战争后期,法军颓势尽显。英军在拉古什和基伯龙湾等多场关键海战中重创法军,法国殖民地失去海军的支援,逐渐被英军蚕食。

1758年,英军组织一支庞大的远征舰队,进攻法属加拿大。两年后,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等法国殖民地以及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落入英国手中。

随后,英国又在西印度群岛与法国和西班牙展开交锋,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再次获胜,相继占领了古巴圣卢西亚岛和马提尼克岛等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

除了争夺美洲殖民地外,亚洲的印度地区是英法另一个争夺焦点。1756年,英法在印度开战,战事很快蔓延整个南印度,并波及孟加拉。1757年,英军占领孟加拉,1760年,英军在文迪瓦什战役中取得关键胜利。1761年,法国在印度的守军投降,富饶的印度殖民地也落入了英国手中。

除了英法之间的战斗外,英国和西班牙因为菲律宾争夺也爆发了战争;在非洲,英国和西班牙因为争夺非洲西海岸问题爆发了战争。

1763年,英法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海外战场也平息下来。

七年战争的影响

七年战争从1756年至1763年延续了7年,战场遍及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全球各地,堪称人类史上第一场全球范围的世界大战,以至一百多年后的温斯顿.丘吉尔评价道:“七年战争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此前的战争不同,七年战争是欧洲第一场脱去“王朝战争”外衣的战争,它是欧洲各国为了争夺陆地霸权和海外利益而爆发的国家战争,这场战争持续时间虽然在欧洲历史上并不算长,但其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力却是空前的。七年战争彻底改变了欧洲各国旧有的势力格局,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利益。

英国是七年战争最大的赢家,通过战争,英国夺取了原属法国的加拿大、印度等殖民地,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市场和原材料,为其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从而成就称霸一个多世纪的日不落帝国。

普鲁士通过七年战争确立了欧洲大国的地位,使其在德意志诸邦中的地位更加巩固,使其有能力与奥地利抗衡,为最终统一德国打下了基础。

普奥两国长期的对立与战争,给了俄罗斯继续向欧洲腹地扩张的机会,在七年战争后不久俄罗斯联合普奥瓜分了波兰,俄罗斯的实力进一步壮大。

奥地利在七年战争中并没有达成其夺取西里西亚的战略目的,奥地利永远失去了这块富饶之地,但奥地利在战争结束后仍然保持原有的疆域。

法国是七年战争中最大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输家,战争结束后法国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维持几个世纪的霸权,大片海外殖民地被英国夺取,法国在本土和海外的利益大损,再无力与英国相抗衡。此外,战争使得本就困难的法国财政雪上加霜,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酿成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

美国的独立也是七年战争的结果。英国虽然在战争中获利良多,但长年的战争也严重消耗了英国的财政,只得通过增加北美殖民地税收的方式来弥补,结果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战争得到了法国支持,最终迫使英国承认了美国独立,也算是法国在七年战争中失利的一种复仇。

0 阅读:168

食铁兽和柏拉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