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评|优化高铁票价机制一举多得

消费日报 2024-06-05 09:36:40

6月15日起,京广高铁武广段、杭深铁路杭甬段和沪昆高铁沪杭段、杭长段4条高铁上运行的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由原来的固定、单一票价机制优化调整为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场化票价机制,相关列车车票于6月1日开始发售。

高铁票价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受到社会特别关注,甚至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对于此轮票价定价机制的调整,有网友认为“是高铁涨价了”;而笔者认为,实行市场化票价机制后,票价“有升有降”既丰富了旅客乘车选择,也能够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均衡客流,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首先,此番高铁票价调整并不是一味地趋涨。比如,调整前,武广高铁上运行的广州南至武汉间G82次和G1132次动车组列车,G82次旅行时间为3小时47分,而G1132次旅行时间为4小时50分,二等座票价均为463.5元,这两趟列车旅时不同,但票价相同;调整后,G82次二等座票价为553元、比调整前高19%,G1132次二等座票价为304元、比调整前低34%,旅时较长票价比旅时较短票价便宜249元。实行市场化票价机制后,执行不打折票价和执行打折票价的列车数量基本相当,体现了“有升有降”。

其次,高铁票价调整将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展开来说,票价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在高峰期,票价上升可以抑制过高的需求,减少过度拥挤的现象;在非高峰期,票价下降可以吸引更多的乘客,提升列车的利用率。

大数据分析显示,目前高铁客流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同日历客流差异大。节假日、双休日旅客发送量一般为800万至1800万人次,而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则在600万至1200万人次,峰谷差近三分之一。二是不同停站的客流差异大。列车途中停站多少、旅行时间长短,对客座率影响明显。三是不同时段客流差异大。因为票价无差异,早7点前、晚9点后开行的高铁列车客座率普遍不足60%,明显低于全路高铁列车73%的平均水平。

实际上,票价机制的灵活性和市场化可以帮助铁路公司更好地规划和分配资源,激励其不断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乘客。从长远看,高票价期间获得的额外收入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进而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再次,不同的票价水平为乘客提供了更多选择,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的车次和服务。这种灵活性可以有效地分散客流,缓解高峰压力,整体的出行效率将得到提升。

可以看到,“有升有降”的市场化票价机制能够调节市场需求,优化铁路公司收益管理、促进投资与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为广大乘客提供多样化选择,可谓一举多得。

肖睿平

0 阅读:8

消费日报

简介:立足消费领域,依托轻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