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水何来:外源说与自生说的科学探秘(三)

姗姗说脑洞科普 2024-06-16 22:52:01

45亿年前地球与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碰撞后,地球“长大了”,同时也出现了月球。

碰撞后带来的动能直接转化成了热能,同时地球并没有停止遭遇小行星们的撞击,因此当时的地球非常的炽热,完完全全的是一个岩浆球,用水深火热形容当时的地球环境再合适不过了。

当时的月球离地球仅仅只有2.4万公里,实在太近了,而岩浆球状态下的地球具备很强的流动性,这就意味着当时地球极强的引力,加之很强的流动性,会让这颗岩浆球时不时的如同开水一样,不停地翻滚着,并且能激起高达1600米的岩浆巨浪。

圈层出现了

在岩浆的状态下,地球内部开始分出圈层,较为重的物质向下沉,轻的物质往上飘,很快密度大的岩浆全部沉到了地心深处,而密度较小的岩浆自然就漂浮到了地球表面。这一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之为重力分异。

当时地球是颗岩浆球,与冷寂的宇宙形成鲜明的对比。地球在宇宙的背景下开始迅速降温,历经着冷却的过程,而这一现象被称之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很快那些漂浮在地球表面的青质岩浆迅速冷却凝结,形成原始的地壳。

历经了重重复杂的过程后,曾经这颗炽热的岩浆球,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被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结构,没过多久水出现了。

水从地里“长出来”

目前关于水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外源说,一种是自生说。

自生说

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在星云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有些星云物质的含水量较高,而在此前咱们说过,地球和太阳几乎是同时诞生在一团星云中的。

星云中的含水量主要是以化学键的形式存在于矿物中,或者是以结晶水的形式存在于矿物中,又或者是以其他形式混合在一起。

可以理解为小行星中都是含有水分的矿物质组成,而后期小行星频繁的撞击地球,在碰撞中动能转化成了热能,使地球越来越热,形成岩浆球,而在岩浆球状态下的地球,产生了各种化学反应,使得矿物质的水分析出,最终形成了海洋。

目前有一些证据来支撑这个说法,其中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科学家发现掉落的陨石中均有一定的含水量,其含水量从小于0.99%~20%不等。

另外科学家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深部的信息时,发现地震波的波速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出地幔物质中很可能含有水分。

外源说

简单的理解就是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于地球外部。

目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是,大家认为彗星带来了水,而这个说法早早就已经被科学家否定了。

初期的海洋长啥样

由于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岩浆球,时不时就喷起1600米高的岩浆巨浪,在整个喷射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硫酸氢,二氧化硫,氯化氢,氟化氢等多种气体,然后随着水蒸汽的蒸发形成降雨,这些降雨汇集在地表低洼处后,慢慢积为海洋。当时的海洋弥漫着臭鸡蛋和硫酸味的混合气味。

科学家根据目前找到的锆石进行分析,发现这一古老的物质存在于44亿年前,而这些锆石形成与液态水反应的混合岩浆中,因此得出结论,原始的海洋是在44亿年前的不久后就出现了。

试想当时的地球完全是世界末日的样子,火山喷发,岩浆四处溢流,天空中弥漫着灰黑色的火山灰,日日夜夜,下着强酸雨。与现在根本是两种极端的模样,前阵子的广州龙卷风、大冰雹,阿联酋的暴风雨,日本的大地震,这些都算得上什么呢?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 2024-06-20 00:07

    有可能是太阳带着地球经过一片有着大量氢气和氧气的星云,经过这些星云地球还是光秃秃没有大气层的小秃子,地表温度估计还超过一万摄氏度,经过星云引力把星云吸进地球作为能源燃烧,结果氧气加氢气燃烧后变成水,水停的为地表降温,这片星云就构成了现今的海洋还大气层,大气层是小分子具有质量,所以才不能摆脱地球引力影响,经过不知道多少年后硫化物与水中的硅酸盐产生了藻类,从此有了生命[笑着哭]

姗姗说脑洞科普

简介:创业达人/科普各个领域的脑洞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