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蒋介石和大陆联手,“导演”了一场大戏,“骗”了世界21年

文史风云 2024-05-28 19:03:01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8月23日,台海两岸在福建金门,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炮战。

这次金门炮战,虽然与共和国历史上多如牛毛的外部冲突相比不值一提。

但就其影响而言,却堪称是外交史上四两拨千斤的典型教材。

在那场炮击中,毛主席用一个小小的金门岛,就把美苏两国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差点成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直到21年后中美建交,基辛格知晓了来龙去脉后,才惊呼毛泽东耍了全世界。

那这次金门炮战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惊心动魄的大国博弈呢?

金门问题的由来

1949年1月,随着三大战役胜利收官,国民党已经呈现出大厦将倾的亡国景象。

蒋介石找来幕僚们一顿商议,询问如果大陆不保该往哪里安身?

幕僚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去四川,也有人说去缅甸,更有人直接建议他流亡美国。

最终在地理学家张其昀的劝说下,蒋介石一锤定音,退守台湾继续与大陆对抗。

张其昀

为了给经营台湾争取时间,他一方面放纵傀儡李宗仁假意和谈,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心腹陈诚,火速赴任台湾省主席。

可蒋介石这么大的动作是骗不了人的,毛主席在渡江成功后,就命令粟裕、叶飞所部迅速肃清残敌人,开赴福建筹备解放台湾事宜。

可惜,由于大海波涛万丈不比长江,我军的渡船难以适应复杂的水文。

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先头部队三个团在金门岛成功登陆。

可由于水军无法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导致登陆金门岛的部队因为缺乏后续援兵,在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猛攻下,坚守四日后不幸全军覆没。

这次登岛作战的惨败,再加上当时台湾情报网络由于叛徒出卖而全军覆没,导致登岛作战被一再拖延。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本就麻烦的台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在中国人看来,台海问题是两岸自家的矛盾。

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两岸问题更增添了一层阵营对抗的色彩。

二战结束后,由于国民党软弱无能,中国又像一战时那样,以战胜国的身份遭到了瓜分。

按照《雅尔塔协议》的规定,长城以北被划分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长城以南则被划分为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但由于蒋介石挑动内战,打破了美苏的如意算盘,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两大阵营的分界线就被从长城推到了长江。

当然,我们是不承认所谓的势力范围的,但他们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渡江战役之后,这条分界线更是被从长江推到了台湾海峡。

在中国还没有采取一边倒的政策时,美国还有拉拢我们的心思,杜鲁门政府曾对外宣称,绝不阻挠中国政府解放台湾。

但是随着1950年1月,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中国明确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与台海一样,三八线也是两大阵营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分界线。

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的做法,在美国看来就是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入侵。

为了防止社会主义阵营在另外一条分界线的进击,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27日,就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朝鲜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4年12月,蒋介石政府如愿跟美国签订了《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正式驻兵宝岛。

但是美国人这个共同防御条约,只是强调了保卫台湾的义务,但对于台湾的外围阵地金门、马祖,却是语焉不详,处于一种“如防”的状态。

这就要说说美国人的算盘了。

朝鲜战争后,他先后跟日、韩、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其目的是为了稳定资本主义阵营在东亚的边疆,实话实说,至少那时候是没有扩张意图的。

之所以对金门、马祖语焉不详,那是因为金门、马祖这两个地方就是用来扩张的。

我们通常把台湾的防御体系统称为“台澎金马”。

台湾是本土,这个无需多言,但守台的关键却不在本土,而是在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位于台海之中,是个天然的补给点、中转站。

这地方一旦被破,宝岛将再无任何缓冲,从此直面大陆的兵锋,陷落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所以说,如果只想偏安一方,有台澎足矣!

可如果想要对大陆有所图谋,就必须要把金马两岛拿下,以它们为跳板,进攻另外一个距离大陆更近的岛屿厦门。

只有把厦门拿下,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物资补给岛链,进而登陆福建。

明末清初的时候,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就是按这个套路跟清朝拉锯的。

这个打法非常有效,曾让东南沿海几十年都不得安宁。

蒋介石刚逃到台湾的时候还信心满满,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久就会爆发,自己可以借助美国人的力量反攻大陆,自然不愿意放弃金门、马祖这两个登陆跳板。

可一心守成的美国人,却不愿意为他的野心买单,不但不帮他反攻,还一直拉着他不让他有大动作。

《台美共同防御条约》对于蒋介石来说,既是福音也是枷锁。

福音是他暂时不用担心被解放了,枷锁则是他后半辈子都注定只能偏安一隅。

而大陆这边其实也很头疼,美国人的介入不仅让台湾解放的难度陡增,还造成了中国领土的割裂。

鉴于这种谁都弄不死谁的状态,两岸都萌生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两个中国”的阴谋

1956年,周总理托人给蒋介石带去毛主席的亲笔信,希望可以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蒋介石没有答应也没有否决,但他派了人到中国大陆考察,两岸之间常有秘使往来。

可还是那句话,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家事,它的阵营属性太强了。

只要美苏那边有所波动,中国这边和平统一的努力就会付之一炬。

1957年,赫鲁晓夫打败政敌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之后,开始大权独揽,试图修正斯大林时期的体制弊病。

斯大林时期的体制,重工业而轻农业,通过集体农庄的生产模式,不断从农业部门抽取人口和粮食滋养工业体系。

这种做法虽然使得苏联的工业发展,取得堪称神迹的成就,但这份成就是以牺牲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换来的。

赫鲁晓夫想要改革斯大林模式,那就只能削砍工业部门的资源,把它倾斜到农业部门去。

可问题是,当时正处于冷战,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虎视眈眈,这时候削砍工业,那无异于是自杀啊!

所以,赫鲁晓夫如果想要改革,那就必须先解决外部威胁带来的国防压力。

巧合的是,当时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因为二战和冷战的原因,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发展极为迅速,到了艾森豪威尔时期已经变成了一个尾大不掉的庞然大物。

艾森豪威尔在离职演讲时,也仍旧大声疾呼要警惕军工复合体。

他如果想要遏制这个团体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给冷战降降温。

有了共同需求的美苏两国一拍即合,一个叫“美苏共治”的议题,开始成为了国际上热门话题。

艾森豪威尔

可这对台海两岸而言,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因为如果美苏共治,那就意味着他们将会彻底定死现有的势力范围。

而台海两岸作为美苏对峙的焦点之一,自然要提前排雷,避免他们惊扰美苏共治的春秋大梦。

那该怎么排雷呢?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两岸彻底分家,从此再无渊源,大家老死不相往来。

从1957年开始,美国那边就或明或暗地给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求他放弃金门、马祖,在台湾另搞一个中国,所幸蒋介石在这件事还是拎得清的。

于公而言,搞“两个中国”就是割裂祖宗疆土,日后千秋史册上会成为千古罪人。

他们这些大陆人,死后也不能落叶归根。

于私而言,他的国民党政权在台湾人眼里就是一个外来政权,他这个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反攻大陆。

他现在就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不管能不能赢,你都必须高举“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北伐大旗。

如果你搞“两个中国”,那岂不是意味着彻底放弃反攻大陆了吗?

那你赶紧下课,哪里凉快哪待着去。

此外,不仅台湾人民会反对他,就连他的基本盘,那些大陆移民同样也会反对他。

这些人跟着蒋介石来台湾,是指望有朝一日再回去的,可没想过要在台湾终老一生啊!

与美国的明目张胆不同,苏联那边可就委婉得多了。

他们不敢公开逼迫,于是便采取了迂回路线。

从1958年1月开始,苏联国防部长尤金,就向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多次暗示:为了应对美国威胁,希望能与中国一起合资建立长波电台。

彭德怀

但中国这边却委婉拒绝了老大哥。

毛主席表示,如果苏联有意建立长波电台,中国是支持的,但我们要全资控股,老大哥什么时候想用,我们随时欢迎。

7月,赫鲁晓夫亲自访问中国,要求双方建立联合舰队。

以当时中苏双方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这所谓联合舰队一旦建立,控制权肯定会掌握在苏联手上。

到时候中国的海军就会成为苏联附庸,没有海军, 自然就不会有台海冲突。

毛主席当时就洞悉了赫鲁晓夫的狼子野心,当场说道:“赫鲁晓夫同志,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联合舰队?”

翻译员想要缓解尴尬,可毛主席却一点面子都不给:“你别说,让赫鲁晓夫说,翻译翻译,什么叫联合舰队?”

最后中苏双方因为联合舰队的事情,闹得不欢而散。

金门博弈

为了粉碎美苏两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这边打算给他们上点项目。

这个项目必须得足够震撼,足够吸引眼球才行。

可不巧的是,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中东的黎巴嫩问题上。

黎巴嫩本来是法国的地盘,二战结束后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在这个伊斯兰国家,扶持了一个基督徒总统夏蒙,让老百姓非常不满。

1958年初,对夏蒙不满已久的百姓上街游行,眼看傀儡政府就要倒台了。

美军撕下脸皮,于五月出兵干涉黎巴嫩内战,结果被阿拉伯国家一致反对。

直到8月23日,联合国这边才通过议案解决黎巴嫩问题。

消息传来,中国这边是一刻都等不得了,当天下午五点就下令福建军区政委叶飞炮击金门。

给出的理由,是支持黎巴嫩人民的反帝斗争。

顷刻之间,两万发炮弹倾泻到金门岛上,差点没把国民党的金门防卫司令胡琏炸死。

胡琏

蒋介石闻讯后先是大惊失色,以为大陆是要攻台。

随后两天又传来了一条消息,解放军的炮弹不再往他们的阵地上打,全都落到海滩上了。

不久后,又收到了一封周总理的亲笔信,信上说:台澎金马 ,唇齿相依。遥望南方,希诸珍重。

老蒋顿时明白了大陆的心思,一脸委屈地找到美国人申诉:大陆炮击金门,但我还是顽强地挺住了,所以金门是可以守的。

大陆今天可以打金门,明天就可以打澎湖,为了台湾的安全,不能弃岛呀!

联系到一个月前的赫鲁晓夫访华,美国人认为这是苏联在背后唆使,当即表态自己对台湾负有防卫义务,不排除动用原子武器。

与此同时,苏联也收到了中国这边的通告:咱们这可都是为了世界反帝大业啊,老大哥难道不该声援兄弟一把吗?

赫鲁晓夫虽然明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为了苏联的脸面,还是硬着头皮对美国放狠话,你敢动我小弟我就炸死你。

眼看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了,东亚这边除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李承晚,纷纷跳出来拉住中美苏,你们千万不要乱来,我们还没活够呢!

有了这个台阶,中美苏也乐得顺坡下驴。

虽然后面美苏两国还在谋求共治,但谁都知道不能再碰“两个中国”的问题了,不然真会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4 阅读:781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