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徐敬业拥兵10万,不到2月就败了,你看武则天派谁出战?

禾珯茬读历史 2024-06-14 03:36:37

光宅元年(684年),一群刚被贬官的失意中年人聚集在扬州的小酒馆里喝酒,他们是徐敬业及弟弟徐敬猷、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和魏思温。

几人越喝越气愤,对武则天废除唐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 以太后之尊临朝称制的做法非常不满;于是就借着酒劲盟誓,相约一同在扬州起兵反武则天。

一、

那么,为何要选在扬州呢?

扬州处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贾云集、财源丰厚,自然不用担心军粮问题;扬州又远离长安、洛阳,朝廷在这边驻军有限,不怕一起兵就被周边驻军围剿,胜算较高。

选好了起兵地点,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募兵。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想要募兵得有朝廷旨意才行。此时徐敬业等人都已被贬官,没有朝廷旨意,根本就调动不了扬州的军队。

既然拿不到朝廷旨意,那么造一个假的总可以吧!

魏思温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尉,但却是徐敬业集团的首席军师,还曾经当个监察御史,在朝中也有一些人脉。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拉朝中的同僚入伙,一起站在反武的阵营中。

这个人叫薛仲璋,是一名监察御史,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当朝宰相裴炎的外甥。因为有这层关系和身份,薛仲璋可以名正言顺地借出差的名义跑扬州去。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世家大族对武则天篡唐的作法是很抵触的。

薛仲璋到了扬州之后,魏思温就让同伙韦超跑去告状,说扬州地方长官陈敬之要谋反。身为朝廷派来的监察御史,薛仲璋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不管造反事实真假,先把人抓起来再说。

就这样,扬州城就成了群龙无首的状态。

几天后,徐敬业就骑着马大摇大摆进了扬州城,然后在上差兼宰相外甥薛仲璋的证明下,成了扬州的新任长官,掌握了军政大权。

二、

权力到手了,接下来就是募兵!上面说过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没有朝廷旨意是募不到兵,也调动不了驻军。

既然身份可以作假,那么朝廷旨意自然也可以。

在薛仲璋的见证下,徐敬业又对扬州官员说,自己是奉密旨要率兵到南方去平叛。命人打开府库将钱财拿出来分给兵卒,再将监狱里的囚犯都放出来,给他们兵器铠甲。

犒赏兵卒可以理解,放囚犯又是几个意思,这明显是有问题的,难道就没有人提出异议吗?

还真有人提出来的,录事参军孙处行拒绝执行,于是他就被以祸乱军心的罪名斩首示众。这下子就真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了。

权力有了,兵马也有了,整个扬州城就这样落入徐敬业集团手中。

徐敬业就自称匡复府上将,兼领扬州大都督,以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

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响应,徐敬业就打出匡扶李唐皇室的旗号,他们要拥立被废的中宗皇帝李显;接着就制造舆论,徐敬业让记室骆宾王写一篇战斗檄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通过这篇檄文将武则天的龌龊之事公诸于众,以便获得更多的支持者。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还是非常有效果的,周围几个县闻风投降,十几天内就集聚了十多万人。

到此为止,徐敬业和魏思温等人的操作堪称完美。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能凭空变出这么强大的一支军队,也算是仅此一例了;魏思温的神级策划,完全可以被载入史册的。

然而,开局很完美,中途却不断地走歪了。

三、

占领扬州后,徐敬业集团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打。

军师魏思温认为,既然打着框护李唐,恢复中宗李显皇位的旗号,那就应该举起义旗,大张旗鼓的直取洛阳;让天下人看到勤王的决心,自然就会四面响应。

薛仲璋却认为,金陵有帝王气,又有长江天险,完全可以依据长江天险,奠定霸业后再向北进取;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显然,薛仲璋的“帝王气”理论让徐敬业动心了,不管魏思温如何劝谏,他最终还是采纳了薛仲璋的策略,率兵向南先拿下常州和润州。

看到徐敬业如此决策,魏思温非常痛心,历来兵势合则强分则弱,徐敬业不赶紧渡过淮河、进取洛阳,失败已经是注定了。

徐敬业起兵本是以“匡复李唐”为宗旨,但是一听到薛仲璋说金陵有“帝王气”,立马心就不正了;此时,哪里还有要匡复唐室的想法,纯粹是以讨武则天为借口、想要在金陵称王称霸。

“匡复李唐”的宗旨没了,十几万大军就不知道自己造反的目的是什么了?原本统一的思想就出现了混乱,人心也就开始散了,这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还没打就开始内乱,结局已经可想而知!

四、

当徐敬业集团在搞内乱的时候,朝廷这边却不慌不忙地准备出兵平叛。

武则天得知徐敬业叛乱消息后,很是淡定;特别是读完骆宾王写的檄文后,感慨道:“国家有如此人才,却沦落为贼人所用,这是宰相之过!”众大臣看到武则天这么淡定,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一大半了。

为了打击徐敬业叛军的士气,武则天下旨削掉徐敬业祖父和父亲的封爵,并挖坟开棺。同时,将徐敬业由李姓改回本姓。

徐敬业的祖父李绩,因为立下赫赫战功被赐姓李,武则天将其改为本姓,意在将他同大唐宗室进行切割,削弱其在道义上的感召力。可惜了李绩一世英名,最终被孙子搞得身败名裂,死后还被挖坟开棺,不得安宁。

搞定了徐敬业的事情后,武则天要对朝堂进行一次清洗,将反对自己的人给清洗掉,形成统一的思想、一致对外。

上面说的徐敬业集团的两大功臣之一薛仲璋,他除了是朝廷御史还是宰相裴炎的亲外甥,之所以能大摇大摆跑扬州参与叛乱,裴炎在其中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很难说裴炎没有在暗中支持徐敬业等人。

特别是武则天下旨让裴炎处理平叛事宜时,裴炎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也不召开商议诛讨会议,反而对武则天说:“叛军以太后专权为借口造反,如果太后将国政交回给皇帝,这叛军不用征讨,自然就平定了。”

这不是刺裸裸的逼宫吗!原本武则天就想对裴炎动手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现在裴炎自己主动跳出来,那就不要怪武则天了。

一句“裴炎要谋反,给我拿下!”

武则天就将裴炎给抓了起来,严加审问。没多久,裴炎就因“谋反罪”被押到西市斩首,跟他交往过密的官员都被流放。就连名将程务挺也因私下帮裴炎求情,就被武则天派人到前线将其斩于军中。

通过此举,武则天统一了思想,开始布置对徐敬业叛军的围剿。

五、

武则天平叛的策略很有针对性,徐敬业不是说要匡扶李唐皇室吗?那就让李唐宗室德高望重的李孝逸领军。

李孝逸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武则天还得尊称他为一声堂叔,睿宗李旦要叫他叔爷爷,是当时除了皇帝外最能代表李唐宗室的人选。

武则天这招等于是狠狠扇了徐敬业一个响亮的耳光,同时也在告诉世人李唐皇室跟武则天是一条心的,徐敬业反武则天就是在反李唐天下;这下子徐敬业举起的匡护大旗立马失去了作用,起兵的正义性也就没有了。

那武则天不怕李孝逸阵前倒戈吗?

她当然会怕的,所以武则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让李孝逸不敢也无法阵前反水。

武则天让李孝逸当主帅,然后给他配了一个御史魏元忠当副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魏元忠才是这只军队的真正主帅,可以说这场仗几乎都是魏元忠在发号施令,而李孝逸只是负责执行罢了。

两军交战之初,李孝逸大军就连连遇挫;这下子,李孝逸就更不敢进军。原本只是来镀金的,现在搞不好命都要交带在这边了。

魏元忠看出了李孝逸的顾虑,直接就吓唬他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你要是再这样停滞不前,要是武后派另外的人来取代你,到时你怎么洗脱掉畏敌不前的罪名?

言外之意,你这样停滞不前,是不是早就跟徐敬业叛军勾搭上了。

听了这话,李孝逸当场被吓得半死,赶紧下令进军。

六、

除了魏元忠,武则天还派出了大将黑齿常之率领另一只军队前去配合李孝逸。

说是配合,其实就是监视和制衡,一旦李孝逸大军有异动,黑齿常之就能直接奉旨拿人。

武则天派出黑齿常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黑齿常之是百济人,后来归降大唐,屡立战功受封为燕国公。

由于是降将又是百济人,黑齿常之在大唐没有深厚的根基,他能依靠的就是死命效忠朝廷。当时大唐正统还是以武则天为首的中央,在大唐内部出现纷争的时候,黑齿常之自然得站在武则天这边。

对于黑齿常之来说,徐敬业等人则属于“叛逆”势力,自然不会手下留情,更不会加入这群叛军中去的。

有了黑齿常之的从旁配合,李孝逸大军士气更胜,接下来就是如何平叛的问题。

这时候,魏元忠根据战场形式建议李孝逸先打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猷部,再扫荡徐敬业外围的据点,进而再围剿徐敬业主力。

魏元忠的策略非常有效,徐敬猷本来就不熟悉军事,再加上军力比较单薄。李孝逸大军逼进,徐敬猷部立马溃逃。很快,徐敬业集团外围的几个重要据点都被清除干净,敌人的防御工事也被侧底瓦解。

七、

十一月,双方主力就在下阿溪(今安徽白塔河)决战。魏元忠利用有利条件,对徐敬业大军使用了火功,很快徐敬业部溃不成军,七千人被斩首,被水淹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徐敬业率领残部退回扬州,准备渡海投奔高丽,结果中途就被部将杀死,其同伙唐之奇、魏思温,骆宾王也先后被捕杀,人头传送到洛阳。

就这样,历时一个多月的扬州叛乱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当初,徐敬业若用魏思温的策略直取洛阳,就算失败了也是大唐的忠臣;却因利益熏心妄谈什么“金陵王气”,结果把自己变成真叛逆了。

20 阅读:5517
评论列表
  • 2024-06-15 14:11

    徐敬业起兵打着恢复李唐的口号,而实际行动确实割据江东自立为王。若是起兵后挥师北上即使败了也可称的上英雄!和他的对手没关系的,他这是自取灭亡

  • 2024-06-18 15:29

    这些人推举徐敬业,八成都是看在李绩的面子,结果徐敬业太废物

  • 2024-06-16 18:52

    这就是武则天的利害之处!!

禾珯茬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