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失败和希特勒有多大关联?

时光回声 2024-06-05 11:05:36

当柏林的防控塔火力全开之时,代表了德意志第三帝国正处在陨落的前夕,我一直很好奇,二战时期德国的失败到底和领导人有多大的关系呢?

 

大权独揽

自从小胡子1933年上台以来,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毫无保留地将德国军事力量控制在自己手中,直到1938年,小胡子的机会来了。两起人为制造的丑闻——布隆堡·弗里奇事件——导致了战争部长冯布隆堡和陆军总司令冯弗里奇被免职,这使得希特勒能够接管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并将战争部重组为最高统帅部。上台后,小胡子当即任命凯特尔接任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并任命约德尔为作战参谋长,他们都是小胡子忠诚的手下。这些人,特别是凯特尔,他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传声筒,是确保他对军队绝对控制的手段。

在约德尔和凯特尔之下,最高统帅部被分为三个主要分支:由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领导的陆军最高统帅部,由海军总司令兼大将埃里希·雷德尔领导的海军最高统帅部,以及由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领导的空军最高统帅部。这三支分部平日里基本属于独立运作,并向希特勒汇报工作情况和接受希特勒单独指挥。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希特勒在1940年引入了第四个军种,即党卫军武装部队,这使得军队结构变得更加支离破碎。因为党卫军只对希特勒本人负责,由狂热的纳粹党成员海因里希·希姆莱领导,党卫军拥有独立的预算、管理、训练中心、制服和军衔体系。尽管他们在野战中被指派支持国防军,但党卫军单位往往在没有最高统帅部批准甚至知情的情况下行动,这也给未来第三帝国的战争混乱埋下伏笔。

只手遮天

虽然各军种各自为政,但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军队仍然存在一个共识,那便是完全服从希特勒的意志。尽管这个男人在处理军队事务时并非全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当时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希特勒的理想化催生了诸多决策,尽管这些决策并非完全基于对当前局势的仔细评估,而是仅仅受到他的信仰驱动,即所谓的雅利安种族优于其他所有种族。

当希特勒在巴黎街头阅兵时,他的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这种信仰也随即在希特勒的核心圈子中蔓延,他们认为德国现在是所向披靡的,这同时也给给德国人民传达了一个信念,即只要他们服从希特勒的指挥,那么他们将不可能被打败。在这种狂热的信奉之下,许多的德国军事领导人都完全致力于实现千年帝国的愿景,尽管有些军官对希特勒不满,但是他们仍然支持他到帝国崩溃前夕。

纳粹德国军事领导层最具决定性的特征是,无论有任何战略评估、后勤考虑或顾问达成的共识,一切行动的最终权威都在小胡子一个人手中。这意味着,这个男人可以对战争的进程做出任何决定,其他人只能被迫遵守。这样做的好处是,德军的行动直接绕过了大部分繁琐的战争会议和评估程序,军队得以快速部署作战,这也成为了战争初期德国能所向披靡的关键原因,这和美英等西方盟军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的作战协商形成鲜明对比,也是战争初期盟军对上德军讨不到好果子吃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一种迎合风气的诞生,即只要在特定时刻能够获得元首的好感,那么你的决策就有可能得到优待。这种极端的部门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德国的资源被浪费,一方部门可能会因为得势而排挤打压另一方,严重影响资源分配。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高层指挥部仅仅做出基于个人直觉的仓促决策,而是继承了德国一直以来的军事传统,这些传统源自于魏玛共和国时期。

 

战术独特

以一个有最具创新性战略传统——战争模拟游戏为例,其旨在评估战场上每个玩家的优劣势而进行计划演习。在这种演习中,战地指挥官被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决定如何实现目标、计划进攻和指挥战斗,而不需要将每一个决定上报给上级。

这种方法让轴心国的战地指挥官能够自由且迅速地做出决策,并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而敌军指挥官则仍在等待上级的批准。法国战役时期的战术行动就是典型例子,这场战役进展如此迅速,以至于第七装甲师完全无法被追踪。在埃尔温·隆美尔的领导下,德军装甲常常给法军造成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给该部队赢得了“幽灵师”的绰号。

这种灵活的即兴发挥在欧洲的任何其他军队中都会立即导致崩溃,但高度纪律和狂热的德国士兵除外,他们对自己领导者有着充分的信任,以至于在物资短缺等极端条件下都能爆发出不俗的战力。然而,这种战术看似激发的是下级的潜力,实则对于德国来说,是弥补了最高统帅部对于战争的调控能力。如此一来,高级军官一方面在成功中陷入自负,另一方面却把注意力放在争取上级信赖的权力斗争中,因为有了权,他们才能自信处理任何事。在希特勒能够随意任命和解雇军官的情况下,整个第三帝国的工作稳定性几乎不存在,这种激烈的部门竞争在本质上造就了孤狼式的军官,这些人能够自信地处理任何任务,但拒绝搁置分歧,去共同对抗更大的敌人。

相比于后期德三的军队在指挥上陷入混乱,二战初期的德军在战争爆发前便有充足的时间为第一次入侵做准备,这种独特的战术特点迅速瓦解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在波兰战役中,德军在波兰边境分散兵力以实现包围战的战略极为有效,但这需要承担传统军事智慧无法承受的战略风险。曼施泰因后来在他的作品中写道,德国士兵的优越纪律和战斗素养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他也承认,这场战役的意外成功部分归因于对手的失误,尤其是波兰的西方盟友在德国入侵波兰时选择绥靖避战

被胜利冲昏的头脑

在波兰战役后,最高统帅部其实是可以对这种战略进行优化的,如果能在极高的单兵素养和纪律的基础上加强统帅部的调控能力,德军的实力将会再上升一个档次。然而,希特勒头脑发昏,在未能做好反思和调整的情况下直接宣布对法开战,并且和军官们探讨出一套名为“黄色方案”的战略规划,该方案主导在荷兰同英法军队进行长线作战,这其实背离了闪电战的本质,而是像一战时期那样进行堑壕战,如果这个计划执行了,那么德军绝不可能在六个礼拜内灭亡法国,并且又将陷入一场长期的消耗战。因为在德军开战前,他们的老对手英法已经有一套在荷兰比利时部署的防御计划了。

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是反对这套黄色方案的,他们为此和保守派的施伦特将军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因为这套计划完全忽视了坦克这一利器在突破战线时起到的关键作用。古德里安后来写道:“情况变得更加紧张,尤其是当伦施伦特上校将军对坦克的潜力没有任何明确认识时,便更倾向于选择更加谨慎的解决方案。现在正是我们需要一位曼施坦因的时候。”

也许是命运的眷顾,德国人在一次坠机后获救了。1940年1月10日,一架载有“黄色方案”细节的德国飞机在比利时坠毁,这导致盟军获得了关于德国计划的重要情报,并迫使希特勒和将军们重新考虑黄色方案,这时曼施坦因的计划才被采纳,也就是后来的新黄色方案。这个方案计划从阿登森林发动进攻,向利刃一样在法国领土上撕开一条口子,并在北方的英法防线进行分散敌人注意力的辅助性进攻,这种放在世界上都可谓最先进的战术令德军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功,六个礼拜内就将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兰西打的溃不成军,近两百万人投降。

泰极否来

在法国投降后,德国人的自信心陷入极度膨胀,他们坚信在元首的带领下,德国军队将踏遍欧洲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千年帝国梦就在今朝。战争机器在此刻就像是一头洪水猛兽,在几个月内迅速击溃南斯拉夫和希腊,大半个欧洲已经在小胡子的掌控之下。然而,在德军高歌的同时,其内部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由于总参谋部的军官们在大部分行动中临时应变,而重大战略决策又取决于希特勒是否能被说服,德军尝到了这种战争模式的第一次苦头,他们贸然在克里特岛进行大规模伞兵登陆,差点导致整个空降师覆灭。

然而,正是在东线,德国高层指挥的分散和恶劣竞争开始给他们造成严重损失,起因是小胡子天生对斯拉夫人的厌恶和鄙视,加之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拉胯表现,希特勒坚信自己可以再三个月内灭亡苏联。巴巴罗萨行动最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军在基辅战役打的苏军成建制投降,但各军种之间缺乏沟通立即引发了后勤问题,加上希特勒的瞎指挥和党卫军的乱来,德军逐渐开始乱成一锅粥。随着苏军顽强地抗住了闪电战的第一轮冲击,德军高层看着苏联在苏芬战争时期的战绩陷入沉默,希特勒开始寻找替罪羊,将责任归咎于那些不完全服从他和他的意识形态的老派军官。在总司令布劳希奇因压力引发心脏病被解职后,他继续实行强制退休,到1942年初,超过30名将军、军团和师级指挥官以及高级军官被解除指挥。

实际上,这些将军曾经在缺乏高层指挥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临时战略判断赢得了许多胜利,然而,希特勒的一纸公文便送他们告老还乡,接下来,一切都将开始崩溃。留下来的人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向元首报告坏消息,甚至还有抱怨希特勒的。在战场上,东线的将军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吹嘘他们在战场上以多大的消耗换来的成就,试图一再抢占第三帝国那些用一次少一次的资源。这种趋势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时期。

当高层们顽固坚持胜利就在眼前的妄想时,后勤的失败加之缺乏协调给予德军沉重一击。德国空军高级军官汉斯·耶什科将军向希特勒保证,空军能够为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部队提供补给,然而他们仅仅只是向希特勒吹嘘,为了博取其赞同以获得更多资源。而曼施泰因将军也强烈敦促元首不要命令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突围,他坚信可以用自己的军队突破苏联防线,解救斯大林格勒。然而,到那时,这种壮举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斯大林格勒的部队被他们无情地抛弃了,当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举起的不再是他们信奉希特勒的手势,而是举起他们的双手之时,意味着东线获胜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到1944年,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命运已经显现。在盟军花里胡哨的误导下,小胡子未能预见或充分防御诺曼底登陆。伴随着西线的开辟和东线接近崩溃,似乎已经没有人能再扭转局势。

帝国的崩塌

1944年7月20日,一群德军高级军官和政治家策划了一次暗杀希特勒的行动,目的是推翻纳粹政权,结束战争。主谋施陶芬贝格在希特勒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总部参加会议时,将一个装有炸药的公文包放在会议室的桌子下。然而,炸弹爆炸后,仅仅炸死了四名与会人员,而希特勒侥幸逃脱,只受了轻伤。事后,约有7,000名嫌疑人被逮捕,近4,500人被处决,希特勒开始采用严厉的镇压手段肃清威胁和掌控军队。在战场上,他命令采取焦土战术,拒绝盟军补给的机会,并发动阿登战役等一系列反攻,试图与西方盟军达成单独和平协议。在指挥部中,接连的失败和失望被归咎于剩下的高级军官,其中许多人包括克鲁格元帅和埃尔温·隆美尔选择自杀,他们拒绝面对耻辱般的审问和处决。

时间来到1945年,德国军队开始全面瓦解,侥幸存活的军官们开始纷纷弃船而逃,他们争先恐后转移他们的不义之财,将他们的现金从德国银行转移到秘密保险库。一些稍有责任的军官则承担了协调部队撤退的任务,特别是东线,一旦德军士兵落到苏联手中,后果可不仅仅是上西伯利亚挖土豆这么简单。而反观希特勒,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已然选择他的战争狂热,虽然已经几乎没有多少军官来执行他的命令了。当希特勒在4月30日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前海军最高司令部首长卡尔·邓尼茨海军上将负责进行无条件投降的谈判。这样的一个结局其实在刚开始便已经注定,因为他们存在一个从头到尾都充满内讧和沟通障碍的军事领导层,以及一个需要靠吸引最高层青睐获取资源的分配体系,最主要的是,存在一个狂热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领导者。

1 阅读:158
评论列表
  • 2024-06-05 13:53

    德国的工业产能逊色于美国和苏联,能源生产同样不如美苏两国,德军扫平欧洲大陆以后依旧不如美国苏联,这是失败的直接关键!

  • 2024-06-05 14:3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功是因为他的强大的号召力和国内科技!失败是因为他最后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我怀疑阿勒自己可能都没明白他最终想要的是什么?

  • 2024-06-11 00:10

    后面那一段是什么鬼?下次发文之前检查一下[得瑟]

时光回声

简介:沉浸在时光的深渊,我们带您穿越历史的回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