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锂电池包鼓包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锂电还是我更懂 2024-06-26 10:08:33

到现在为止,锂电池由于其能量比高,安全性高等原因,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像锂电这一类电池虽然没有聚合物电池那样拥有更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其发展较早,因此比较便宜,同时很多厂家都能够生产,这就导致参差不齐,锂电池的安全性有时候会得不到保证,另外如果使用不当或者是制作水平有限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就比如电池鼓包。

那么锂电池为什么会发生鼓包现象呢?

首页我们来了解一下锂电池包的结构组成,以及影响他的一些因素。

一、锂电池包的基本结构解析

锂电池包主要材料构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隔离材料)组成。

正极

从电池重量构成上来看,正极材料占有较大比例(一般在70%~80%),因为正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其成本也直接决定电池成本高低。正极材料占锂离子电池成本30%~40%,也直接影响锂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性能。

负极

负极材料是由相对于正极电势更低的材料构成,并具有高比容量和较好的充放电可逆性,从而在嵌锂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尺寸和机械稳定性(不发生严重变形)。

负极材料主要影响锂电池包的效率、循环性能等,负极材料的性能也直接影响锂电池的性能,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总成本10~20%左右。负极材料种类上,包括碳系负极、非碳性负极。

电解液

电解液在正极与负极之间起到运输电荷的作用(类似与无线电中的载波),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一般应达到1x10-3~2x10-2 S/cm。它影响着锂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宽温应用、循环寿命、功率密度、安全性能等因素。

隔膜

隔膜有一定的孔径和孔隙率,保证低的电阻和高的离子电导率,对锂离子有很好的透过性,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好并具有足够的吸液保湿能力,保持离子导电性,同时具有电子绝缘性,保证正负极的机械隔离,此外应有足够的穿刺强度、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及耐电解液腐蚀性和足够的电化学稳定性。动力电池对隔膜的要求更高,通常采用复合膜。

二、锂电池包为什么会鼓包?

锂电池鼓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种:厂商生产制作工艺问题

由于厂家众多,很多厂家为省成本,使得制作环境恶劣,使用将要淘汰设备机器等等,这样一来使得电池的涂层不均匀,电解液内混入了灰尘颗粒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得锂电池包在用户使用时出现鼓包现象,甚至出现更大的危险。

第二种:用户日常使用习惯

第二种在于用户本身,如果用户在使用锂电池产品时使用不当,如过充电过放电,或者是在环境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持续使用等也都有可能使得锂电池出现鼓包。

第三种:长期不用且保存不恰当

任何一种产品如果长期不用的话,原有的性能基本上都会下降,电池长期不使用,然后也没有进行较好的保存处理。当其长期暴露于空气中不使用,并且电量充满。由于空气在一定程度上是导电的,放的时间过长就相当于电池的正负极直接接触,进行了慢性的短路,一旦短路就会发热,一些电解质分解甚至气化,从而导致发生鼓包。

其中过充过放导致的鼓包原因如下:

过充导致的鼓包:过度充电会导致正极材料里的锂原子全部跑到负极材料里面,导致正极原本饱满的栅格发生变形垮塌,这也是锂电池电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负极的锂离子越来越多,过度堆积使得锂原子长出树桩结晶,使得锂电池发生鼓胀。

过放导致的鼓包: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形成的钝化层膜能有效地阻止电解液分子的通过,但Li+ 却可以经过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具有固体电解质的特征,因此这层钝化膜被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简称SEI。SEI膜对负极材料会产生保护作用,使材料结构不容易崩塌,并且可以增加电极材料的循环寿命。SEI膜并非一成不变,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有少许的变化,主要是部分有机物会发生可逆的变化。电池过度放电后使得SEI膜发生可逆性破环,保护负极材料的SEI破坏后使得负极材料崩塌,从而形成鼓包现象。

这两个因素会导致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内部发生近似于短路的剧烈反应,生成大量的热,进而导致电解质分解气化,电池就鼓起来了。

三、锂电池鼓包该如何安全处理?

1、用完一半上下的电量就开始补充电量,极少数情况下才进行一次完全的放电和完全充电保养(比如用了几个月到半年了就完全放充一次,频繁完全充放容易长结晶),这样能大大减少结晶量,可明显减缓鼓包现象。

2、鼓包的锂电池可以直接废弃,因为电力容量已经很小了,短路后也没什么威力可言了。

3、锂电池包一般要专业回收才不造成污染,如果没办法处理,就扔到分类回收垃圾桶。

以上就是锂电池出现鼓包的原因以及鼓包以后该如何对锂电池包进行正确的处理方式。

文章来源:聚焦新能源科技

注:本站转载的文章大部分收集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将及时处理!

0 阅读:1

锂电还是我更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