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在美被强制退市国内投资者能“沾光”么

毕说 2020-05-21 09:40:48

5月17日刚满上市一周年的瑞幸咖啡(NASDAQ:LK),在“自曝“财务造假40余天后,正式收到纳斯达克退市通知。就在几天前,瑞幸咖啡宣布调整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CEO钱治亚和COO刘剑被暂停职务,并从董事会辞职。陆正耀虽然保留了瑞幸董事长职位,但也退出了公司治理委员会。显然,瑞幸的”自我整改“并没让其逃脱被要求强制退市的问责,这体现出上市公司造假行为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对此,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发布个人声明称,质押瑞幸咖啡股票所得资金,也全部用于支持旗下各个企业的经营发展,没有用于个人挥霍,更没有转移资产,对此愿意接受任何调查。然而,陆正耀的回应可谓苍白无力。毕竟,个人所谓的清白声明,无法掩盖瑞幸严重财务造假、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的违法事实。

对于类似瑞幸严重造假现象加大处罚力度,也应成为中国股市的发展趋势。随着今年3月1日新证券法的实施,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责力度正不断加大。在5月15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证监会集中力量查办康得新、康美药业等一批市场高度关注、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案件。证监会将用好用足新证券法赋予的监管职权,加大惩处力度,强化监管震慑。

而在4月7日到5月4日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国务院金融委会议三次关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表示“对造假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个人坚决彻查,严肃处理”。最高法也表态称,将加大对瑞幸类似案件的处理力度。

监管层各方所发出的声音,是广大国内投资者所关注和期盼的。长期以来,部分上市公司蓄意财务造假,从而达到操纵股价、欺诈投资者等目的,严重损害了投资者权益,也给股市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随着中国股市加速法治化、国际化建设,注册制的推行,也要求对于此类严重扰乱市场管理秩序的行为受到重处。

当然,目前我国在上市公司财务造治理上还需进一步加快加大问责。比如,最近A股上市公司康美药业被证监会顶格处罚, 主要责任人市场禁入,处以该企业60万元罚款,涉事责任人90万元至10万元罚款,结果其公司股价反而涨停。这一咄咄怪事,也反映出目前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方面,还存在相关法律处罚上限偏低、导致问责力度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也无法起到真正震慑效应等问题。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新《证券法》给出的处罚是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顶格处罚”标准大幅度提高。然而,经济处罚标准再高,相比上司公司造假的违法收益而言还是远远不够。也因此,除非对于财务造假给予强制退市的更严厉标准,比如涉及造假数额超过多少标准,就自动触发强制退市标准,而对于虽然低于这一标准的上市公司,如果累计触犯两次以上,同样要强制退市。通过财务造假的退市红线更加明确,方能彻底打消某些造假者的侥幸心理。

对于广大关注中国股市长远发展的投资者而言,也希望上市公司造假“零容忍“成为股市治理常态。只有持续加大对于财务造假等行为的违法成本,包括对相关企业强制退市后,相关责任人承担对应的民事乃至刑事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对股市生态的全面净化,确保新《证券法》在维系股市治理体系建设所应起到的作用。

1 阅读:47
评论列表
  • 2020-05-24 10:06

    陆正耀是流氓,就是他害了中概股。

毕说

简介:专注于 互联网与时事评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