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出海,中国要夺回失去的三年

寄翠谈商业 2024-03-25 06:29:58

你可能不知道,大疫三年,沿海城市的地方政府、企业有多憋屈,行动就有多快!

12月4日刚宣布解封,浙江省商务厅就打出雷霆一击,杭州、宁波和嘉兴等地的市政府连夜组建贸易出访团,几百家企业老总凌晨4点赶往浦东国际机场!

在“新10条”公布后的24小时内,宁波和苏州市政府再次组队,牵头包机,带着200多家企业老总,直奔德法一众欧洲国家,开展面对面招商活动!

单单一个浙江省政府就牵头、带队出国招商的企业就超过1万家;杭州市政府火力全开,在72小时里,迅速出台一揽子出国抢订单的政府补贴计划,从机票、船票到酒店住宿和商务对接等等,全部费用报销!鼓励企业出海见客户、挖订单。

难怪有段子说“江浙人正在出海抢订单,而北方人正在准备回家过大年,年后再准备去南方打工。”调侃归调侃,但江浙老板确实有自己的苦衷,外贸企业都憋疯了,所以发动闪电战,要赢回全球产业链的高度,要夺回失去的3年,更是要夺回海外买家的信心,心思当然不在过年。

从应检尽检到一例阳性就片区静默,再到非必要不出门,疫情是被控制住了,但同时被困住的还有外贸企业。

大疫三年里,中国的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全部萎缩,经济陷入发展困境。

代表投资的社会融资数据一蹶不振,资金宁可趴在银行账户上,也不愿意落地;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是越走越低,从改善型滑向紧衣缩食的温饱型,大家捂紧钱袋,能不花钱的项目全部省掉。

结果就是,整个中国的唯一希望,都指望着出口贸易能扛起发展重任。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21.84万亿,进口16.5万亿,贸易顺差5.34万亿。

全国有进出口实际业务的民营企业49.75万家,在我国外贸总值中占比50.6%,在江浙省份占比更高,难怪当地政府憋屈坏了,就怕这支外贸“主力军”倒下!

透过数字看背后,实际上出口贸易是每况愈下。在前三季度的金融数据的报告中就能看出问题,报告没有像常规一样注明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对外投资总额,就连号称“外贸交易晴雨表”的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也都消失了。

尤其是今年9月份,中国海关总署网站上,对于重要经济数据的披露也打破常规,延期了近15天才正式披露......

进出口数据实在难看,只能先在新闻发布会上,简要地口头介绍一下,给市场逐步消化负面信息多点时间。

情况到底有多不好呢?

我们掰开看一下:1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的增速只有0.1%,而10月份的增速是6.9%。两个月份的增速一比较,四舍五入等于零,月度增速连续四个月在下滑。

更糟糕的是,如果单看出口数据的话,11月份的出口增速是负8.7%。要知道,在2020年疫情爆发前,当时的出口增速是正5%。考虑到中国出口总额17万亿的体量,才三年就高达十几个点的缩量,应该说形势相当惨烈。

中国出口水平的下降,不敢开动机器,更谈不上海外扩张,如果说是国际消费能力疲软导致的,毕竟大环境不好,谁也做不到一枝独秀,那起码还能说得过去。

但欧美日韩的消费指数是持续走强1年多的,西方还因为消费能力过剩,导致年底出现严重的库存短缺。

这就导致欧美消费者挥舞着钞票,就是买不到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而中国的外贸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向印度、越南等地,天量的美元流不到自己腰包。

中国对美出口的同比增速下降了-25%,对欧盟也下降了-10.6%,对日韩出口的增速也历史性地跌到负数。

但这个几个国家、地区本身的进出口总额并没有变化,欧洲市场还略有增加。也就是说,中国外贸出口量锐减,世界头号出口国对海运集装箱和船舶的需求大幅减少,连带着运费都腰斩了,集装箱价格早就跌回去年夏天暴涨8倍之前的水平。

中国丢失的市场份额,别其他制造业国家给抢了!欧美消费市场的缺口就在那里,但不会永远等着中国企业。原因就在于,当曾经的海外买家被长期的等待消磨了耐心以后,就会被迫选择去找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这要是在往年,欧美就是敞开的来买,也很少有遇到这种供应短缺的情况。只要有人买买买,就没有中国造不够的,世界工厂从来不开玩笑。问题是,在疫情防控的制约下,大部分企业只能维持低产能运转。

中国曾经花费几十年打通的贸易供应链,如果一直在疫情的不确定中煎熬,花费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客户就会流失,甚至被他们抛弃。

尽管不少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是中国人投资建设的,但是从中国出口,还是从东南亚国家出口,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国际贸易所增加的就业岗位、财政税收那就更加严峻了。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就说过“很多人不要以为这多大点事啊,其实是因为这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大家适应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现在哪怕是增长缓慢一点,大家都觉得很难受。”

一旦停滞不前,或者倒退,就更加接受不了的。

再不出击的话,中国的产业链就有被分解的风险,可别小瞧产业转移的威力。

现在江浙两地的地方政府都在想办法优化产业政策,不再一味地搞“腾笼换鸟”,大家都怕破坏当地的产业链生态。

我们先不说欧美强劲的消费能力,是滥印美元、欧元催化出来的假象,至少欧美地区的消费市场比较强劲。

一旦外部市场需求放缓,国际贸易就会变成买方市场,拥有贸易谈判的优势地位。如果那时候欧美铁了心要去中国化,那么2023年就是他们在其他国家重建供应链的黄金时机。

到那时候,可能就没有留给中国企业梳理销售渠道、保住海外客户的时间窗口了,这就是沿海城市政府和外贸企业在解封之后,争分夺秒、连夜出国见客户的原因。

外贸的萎缩,也会直接影响到资本的运转,嗅觉灵敏的资本走向对中短期经济的影响最大。

在过去的3年里,资本大多持观望态度,谁都不知道未来怎么走。

今年9月底,全球金融指数报告公布,在吸引投资方面,新加坡反超深圳、上海和中国香港,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金融中心。

2006年我们就设想用上海取代香港一部分的国际金融中心职能,但2022年上半年上海发生了什么,大家心里很清楚,这就导致了上海的短期竞争力和国际金融口碑受到了远超预料的打击,国内外资本选择用脚投票,没有选择这两个地方,反而把新加坡作为亚洲离岸金融中心。

新加坡这次就胜在一个“稳”字,它不只是依附马六甲海峡收点过路费那么简单,在新加坡GDP构成中,占比最高的是电子工业,占比第二的是石化冶炼,金融业只占13%左右。

尽管支柱产业不多,但做大、做精、长期优化就是过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拥有长期稳健的金融政策,再加上新加坡政府左右逢源、东西方通吃的能力,把中立派作风玩得炉火纯青,两边利益均沾,又谁都不得罪。

迷你小国玩出了大智慧,所以越来越多的资本为了避险,往新加坡腾挪。中国的一些资本也不例外,你可以认为他们是为了躲避疫情封控,或者是为了躲避中美对抗。

你可以说我是在胡说八道,但一定要正视问题。

比如说,早在2017年,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就移民去了新加坡,2018年港交所上市,2019年却成了新加坡首富,产业却在中国发展旺盛,一次套现就高达15个小目标,这刺痛了多少股民的心。

今年上半年管控与发展的矛盾日益激烈,要求解封的呼声高涨,另一方面却是关键词“新加坡移民”的搜索频率暴涨440%。新加坡随即宣布,将中国人投资移民的门槛从300万新加坡元,也就是1500万人民币,直接提高到2000万,门槛翻了7倍,只接收资产超过1个小目标的精英移民。

这些人的快速流失,直接抽走了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这种资本流失在过去3年不断恶化。

我们只看到了中国居民存款数据不断创新高,以为这是好兆头,其实很多是抛售资产的变现,这些现金根本不会长期躺在银行账户上吃利息,它会随着精英的出走一起带走。

那些住在北京朝阳、上海陆家嘴,拥有千万豪宅的富裕阶层,当他们的心不在国内时,他们就会变成人民币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大空头。

当然了,那些钱只要是他们合法赚来的,就不应该被质疑,去哪里也是他们的自由。我们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分析宏观的经济形势,我只是用这些资本的去向做个参考,没必要搞什么道德绑架。

如果大家丧失了经济发展的信心,那么投资人就不会再期待盈利空间,也不会用到再生产,更不会去搞技术迭代,谁还会去做长期投资?

落袋为安也就成了唯一选择,这对中国的制造业和长期发展,可以说是毁灭性打击。

国际收支分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外贸出口虽然在走弱,但代表外贸的经常账户还算稳健的。也就是说,贸易收支的总和,加上利息、股息和国家层面的转移支付,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保持着一个盈余的状态。

而4月份的人民币汇率急跌,问题就出在资本账户中的国际资本流出,它是反应市场情绪的一个风向标,寄托在国家的应对策略上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表现最疲软的一个,居民端的消费水平都在断崖式下滑,窝在家里刷短视频的人暴增,直接跌到低消费欲望的状态。

2022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消费1.17万亿元,同比下降28.2%。

要知道,2019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消费是2.78万亿,三年下来,光是旅游消费就跌去58%,你甚至看不到一列高铁是满座的。

出口有惯性在撑着,但消费可没有惯性支撑,它靠的是14亿消费者个体。

当收入减少或生活开支压力变大以后,都会让个体消费者承压,哪怕是上半年上海封控期间,陆家嘴的富裕阶层也不得不超付几倍的代价,去购买蔬菜米面,何况是普通民众呢?

国家层面除了倡导消费,没有办法出手干预,所以居民消费指数是最能反映现实问题的指标之一。

可以说,哪怕在2021年,由于疫情防控得当,民众消费欲望还是比较强烈的,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90%的水平。但也就到了这个水平,2022年出口的惯性也在消失,三驾马车全蔫儿了。

在层层加码的基层封控下,大家的工作、收入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就要坐吃山空,辛苦攒下的积蓄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水,焦虑挥之不去。

比如,今年6月份之前,90后的平均负债是12.9万,但你要找一份年薪13万的工作有多难?

即使加上温和的通胀率,其实这几年的消费通缩非常严重。

回头看2020年之前8%到10%的消费增速,简直就像神话故事。

今年的消费市场还有几个特点,首先就是大家不买房了,地产公司资金链断裂,苦苦挣扎。

10月份,中国top100地产公司的单月销售总额,同比大跌28%;除了不买房,也不买车,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汽车销售同比下降接近30%,燃油车销量腰斩一多半,日韩合资车的销量更惨。

第三就是手机卖不动了,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暴跌近40%,中国手机市场还从来没有这么惨淡过。

第四个特点就是服装、化妆品也卖不动了,一季度服装鞋帽类的销售额下跌了20%多,化妆品类下跌超过22%。

在逆袭上涨的是粮油、食品和药品类,季度涨幅12.5%都算慢的。

电视、互联网平台最多的广告是找工作、买卖二手货物的,面向年轻人的消费品广告急剧萎缩。

就拿我亲身经历来说,以往我每个月可以接到一两个广告挣点买书钱,但今年我只接到一个广告,费用同比去年腰斩,但不得不接,读者能看一眼广告,我都感激不尽,要不然电费都交不起。

消费市场的疲软,导致了实体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大量小饭店、服装店、商店等小微企业倒闭。

小店看起来不起眼,但它是社会中的毛细血管,吸纳了大量的中低端就业人群,背后支撑着无数个家庭。

这么多人失业以后,还要同每年1000万新毕业的大学生竞争岗位,想要重新回到经济体系中,没法想象有多么艰难。

这就造成大家的收入都在下降,或者找工作很困难,那谁还敢下馆子、买新衣服和家电?这就陷入微观和宏观经济层面的紧缩。

虽然行程码、健康码退出了社会舞台,但疫情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影响才刚刚开始。随着社会层面的开放,那些蛰伏和准备流出的资金,很大概率在寻找向社会渗透的机会,不管结局好坏,这不正是大家期盼的吗?

西方国家在结束疫情管控之后,普遍经历了非常严重的通胀,现在还在持续,欧美的消费形势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示范。

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国外的输入性通胀迟早会进来,很有可能经历从通缩跳转到通胀的局面,但通缩远比通胀更可怕。一个是生意惨淡,一个是物价上涨,哪个更容易控制?

作为国内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大局基本也就维持在这个水平,跌势有限,也别指望能有多大上涨空间,因为放开后的消费不可能一飞冲天,它需要收入回归到一个正常水平。

也就是说,消费和投资都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恢复周期。

回顾过去,在中国每次扭转经济形势时,外贸一直是屡试不爽的绝招,现在也只有出口贸易还能指望搏一把。

只要我们把产能快速运转起来,在2023年里,主动把客户拉回到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那一切就都还有转机。

出海抢订单,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们是要从印度、越南和其他制造业国家中抢回丢失的订单。

越早行动,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就越牢固,所以出海抢订单的闪电战,更是一场事关中国经济大局的生死时速。

如果2023年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回到正规,那么我们耗费40多年打造的世界最强工业体系,还是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经济的护城河。

电影《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是这么对自己说的“我忍了三年,就是在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并不是我有多了不起。只是要告诉大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夺回来!”

这也正是当下中国外贸企业的独白,他们正在奋力出海抢订单,主动出击寻求自救的办法。

政府与外贸企业的火速配合,打响了“2023经济保卫战”的第一炮,看到这里,我们对中国经济重启有信心,毕竟我们的沿海城市、外贸企业在这40多年里,为中国经济发展蹚出了一条高速公路。

悲观的人总是正确,但只有乐观的人才能成功。尽管2023年依旧艰难,我们也只能乐观,必须乐观......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参考资料:

《防疫政策优化中 浙江启动“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企业组团“出海抢单”》每日经济新闻,2022.12.07;

《浙江省飞赴海外的商务团陆续归来带回新订单》央广网,2022.12.14;

《浙江多地包机组织企业出国拓市场,一市争取100亿美元订单》,极目新闻,2022.12.08;

《万企组团出国抢订单!浙江商务厅回应:不要怕,是时候出海做生意了》金融界,2022.12.08;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急需夺回失去的三年,2023年很关键》乘风视野,2022.12.15等。

0 阅读:0

寄翠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