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重伤坚持作战,却被毛主席点名降级授衔,逝世时无人知晓

从安看历史 2023-04-25 12:13:08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但在授衔名单里面,没有资历深厚、战功赫赫的王建安。

王建安是一位革命老将。早在黄麻起义之前,王建安就参加了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的所有战事,几乎都有王建安的身影。这样一位老资格的革命将领,授予上将军衔都不为过,怎么会不给授衔呢?

原因很简单:王建安被毛主席单独点名了。

所有授衔的名单,毛主席都亲自检查了一遍。所有人都通过了检查,唯独在王建安的名字上,毛主席单独写了一行字:

“此人骄傲自满,授中将为宜。”

王建安

这寥寥数字体现出了毛主席对王建安的看法,但这种看法让评选团不知所措——按照王建安的功绩,授上将衔绰绰有余,但如果把王建安放到中将里面去,那很多上将的功绩还不如王建安。

可如果不授中将,这又是毛主席点名要降级授衔的人。无奈之下,评选团只得搁置了王建安的授衔。因此,才出现了第一次授衔名单里面没有王建安的情况。

毛主席之所以会觉得王建安骄傲自满,是因为当初王建安与陈毅的一次争吵。在一次会议讨论上,王建安与陈毅产生了不同的意见。王建安吵得很凶,甚至还对陈毅拍了桌子。

这件事左弯右绕,最后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这才对王建安有了“骄傲自满”的印象。

不过,王建安16岁就已经当兵了。长时间的军旅生涯让王建安养成了为人正直、雷厉风行的直爽性格。虽然脾气有些爆,但有话当面说清,从不背后议论。用许世友的话来说,就是“会上拍桌骂娘,会下从不拆台”。

也正因为如此,评选团觉得这次可能是个误会。因此,在第一次授衔之后,评选团对毛主席解释了这件事情,毛主席知道细节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才在1956年单独授予了王建安上将军衔。

上将军王建安一生刚正,战争时期英勇杀敌,就算是病了也要躺着指挥,绝不下火线;新中国成立之后,王建安也一直奋战在第一线,亲自了解情况,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不过,正是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将领,病逝之后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前来悼念,就连子女都没有回来看一眼?

接下来,本文就带着您一起走近革命老将王建安,了解他光辉的一生。

王建安原本叫王见安,1908年10月12日出生在湖北黄安。

和很多革命者一样,王见安也是穷苦出身。少年时期的王见安靠给地主放牛为生。地主很残暴,经常打骂王见安,还时常羞辱他。暴怒之下,王见安决定去习武。

1924年,16岁的王见安学成归来。王见安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把地主暴捶了一顿,捶完之后,还一把火把地主家房子烧了个精光。

放了火得跑啊,于是,王见安一路逃到了武汉。为了不被抓回去,王见安干脆参军进了部队,并且将名字改成了王建安。

当时王建安加入的是吴佩孚的部队,他不喜欢这种军阀做派,因此在两年后回到家乡,参加农民协会和赤卫队。1927年,王建安加入了共产党,并参加了不久之后的黄麻起义。

从时间上看,1927年入党的王建安是真正的革命老资格,贺龙和徐向前也是1927年入的党,就连彭德怀也是1928年才加入的共产党。

从黄麻起义开始,王建安便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军旅一生,从班长一路晋升,到了1933年,已经是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的政委了。

在同年开展的反六路围攻中,八十八师师长汪烈山不幸中弹壮烈牺牲,王建安一人肩负师长政委两职,成功地完成了作战任务,被人们称之为“军政全才”。

1936年长征结束之后,王建安被组织送去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即后来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别看王建安是穷苦出身,其实他对学习充满了向往。小时候的王建安不仅自己学会了写字,并且还背下了《三字经》。因此,进入大学的王建安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各种知识。

在红军大学里,王建安学会了很多新的战略战术和指挥技巧,对革命思想的理解也深入不少。

1938年,王建安顺利毕业,前往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担任指挥员,在冀鲁边平原进行抗日斗争。期间,王建安率部歼敌超过1800人,并收复了宁津县,为冀鲁边的抗战打开了局面。

日本侵华之后,中国开展全民抗战,山东人民踊跃参军,很快便汇集成了一支40000人的庞大队伍。为了让这支队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党将这支队伍组为山东纵队,王建安成为了这支队伍的副指挥,带领队伍建设敌后根据地。

根据地建设是个很庞大的工程,日军自然能够察觉。为了剿灭这支武装,日军调集重兵对山东根据地发动疯狂进攻。在王建安等人的领导之下,日军超过二十次的进攻全部以失败告终。

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组为山东军区,王建安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但没有设正司令员,因此大小事务都是由王建安来处理的。

王建安带领队伍多次挫败日军的进攻计划,但这也引起了日军的仇恨。为了彻底剿灭山东军区,日军集结了超过8000人的日伪大军前来围攻。

此时的山东军区才留有不到千人,武器也比日伪大军差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司令员的王建安亲自冲上了战场。

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王建安带人在日伪大军的必经之路笛崮山一带做了针对性防御。在转移完非战斗人员之后,王建安带着警卫营就冲向了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在重火力的支援下,日伪军对王建安的防御阵地一连发动了八次大规模冲锋。在王建安的带领下,战士们全力反击,用枪、刀甚至石头牙齿,向敌人发动疯狂反击。

终于,黑夜来临。王建安抓住机会,亲自担任前锋,在日伪军正在休息的时候突然发起突围战。在付出极大代价之后,带着人们冲出了近万日伪大军的包围。

在这个过程中,亲自打前锋的王建安身负重伤,休养了几个月才见好转。

1943年,王建安成为鲁中军区司令员。为了更好地建设与防御根据地,王建安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地方。直到现在,山东老一辈的人都还记得王建安,记得那个为了保护山东百姓而日夜奔忙的人。

1944年,王建安带领6个团发起春季攻势,讨伐驻鲁山南边的伪军。在这一战中,王建安部歼敌超过7000人,打下关键据点超过40个,鲁中抗日根据地的范围被大大扩张。

抗战胜利之后不久,蒋介石就发动了内战。

1947年12月,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了鲁南战役。

接到参战的命令之后,王建安便星夜兼程赶往战场。为了抢时间,司机将车开翻了,王建安身受重伤,好在性命无虞。

但战事在即,王建安强撑病体前往指挥所,即使剧痛到只能躺下指挥,王建安也始终守在第一线。

1947年,王建安与许世友相互配合,伏击国民党王牌部队七十七师。仅五个小时,七十七师被全歼。在之后的战斗中,七十七师师长李仙洲也被生俘,7个国民党师被歼,损失人员超过56000人。

这一战之后,渤海、鲁中、胶东三处解放区也成功地连在了一起。

许世友

1948年,济南战役即将打响。在西柏坡,毛主席对王建安说:

”中央决定解放济南,准备派你去山东兵团担任副司令,正司令由许世友担任。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

毛主席这番话是有深意的。早在1937年的时候,王建安和许世友曾经闹过一次很大的矛盾。虽然事情过去很久了,但两人心中难免有没解开的气结。

不过王建安虽然脾气爆,但一向对事不对人。因此,他十分干脆地应道:

“没意见,一切行动听指挥!我与世友同志是老搭档了,请主席放心!”

听到这话,毛主席才放下心来,说道:

“攻打济南的兵基本都是山东人,许世友在胶东有威望,你在鲁中鲁南有名气,两雄并立,你们同心协力,这一战肯定能打好。”

就这样,山东双雄正式组合。

不过,虽然在之前在回复周恩来提问的时候,王建安应下了“15天结束战役”的话,但真的打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

济南的防御非常严密,而且内部驻防的兵员、囤积的物资都相当充足。国民党守将王耀武甚至大放厥词:

“济南城固若金汤,光外围的第一道防线就能拖住共军3个月!”

王耀武

为了能够顺利拿下济南,王建安亲自前去侦察,并且严格制定了整个作战体系。就连一线的兵员,王建安也都亲自前去做动员工作。等许世友养伤归来的时候,王建安已经将打造出了一个精密的指挥系统,兵员士气也战意高涨。

战役打响之后,王建安亲临一线指挥。在我军的如浪潮般的攻势下,国民党整编第96军的军长吴化文在第3天就原地起义,直接率领20000人撤了。

不过就算如此,在7天7夜的连续攻势中,我军还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继续打还是马上停,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王建安斩钉截铁地说:

“必须继续打!仗已经打到这个地步,虽然伤亡大,困难多,但是王耀武困难比我们更大!”

在我军持续不断的进攻之下,济南在第8天被攻破,守军被全歼。

济南一战事关重大,以至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我军仅用了8天就攻破济南的时候,西方国家被震惊了:

“连济南这样的城市都被攻破,共军已经强大到足以夺取长江以北的任何一座城市了!”

济南战役结束之后,王建安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指挥中……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王建安第一时间就做好了作战准备。在中央的安排下,王建安于1952年带领第九兵团入朝作战。一年后,王建安发动夏季攻势,重创联合国军,让美国破坏谈判的企图成为泡影。

但与此同时,王建安的身体也累垮了。1954年,王建安因病被迫回国休养。

而接下来的1955年,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授衔风波。

虽然出了一些插曲,但王建安还是在1956年被单独授予上将军衔,彭德怀和黄克诚在国防部大楼亲自授授衔,同时还为王建安颁发了3枚一级勋章。

王建安

虽然王建安最终还是成为了上将,但接下来等待着他的,却是一系列的副职:沈阳军区副司令、济南军区副司令、福州军区副司令……

而与此同时,很多王建安过去的下属都担任了比他更高的职务。

不过王建安一点怨言都没有,不管担任什么职务,王建安都兢兢业业,将工作做的完美出色。对此,叶剑英钦佩不已:

“自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

1975年,毛主席亲自点将,让王建安担任中央军委顾问,带领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

王建安在军队时就是有名的“工作起来不要命”的类型,到了建设时期,王建安也依旧保持了这种工作风格。

为了做出最准确的决策,王建安从来都是亲临一线考察。除了西藏和台湾,全国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王建安的足迹。

与此同时,王建安的脾气也还是那么火爆,嫉恶如仇。只要看见不对的,当面就要批评,从来不留情面。为此,中央收到了不少“状书”。不过对于这一点,人们骂归骂,但对王建安从来都是敬仰的,中央也从来都是支持的,正如中央对他的评价那样:

“王建安是一位很有军事才能的指挥员,是一位党的观念强的优秀党员,是一位艰苦奋斗、勤勤恳恳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优秀领导干部。”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病逝,时年72岁。

青年时期的王建安

但在王建安逝世后,没有一个人来悼念,就连孩子们都没有一人前来。

这不是人们对王建安有想法,而是王建安的遗愿。王建安不愿死的时候还要大张旗鼓,他希望安安静静地死去,不要追悼会、不要办仪式,骨灰也不用留,撒在老家地上肥田就行了。

对于孩子们,王建安也没有让通知。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死“这种小事”而特地回来,暂停对国家和人民的服务。

因此,在王建安病逝的时候,只有夫人一人知道,四个儿子没有一人知晓,平日的朋友们也是在一个多月之后才知道这件事……

正因为如此,在王建安死后,才没有一人来追悼会上悼念,因为人们根本就不知道王建安已经逝世了,更没有所谓的“追悼会”……

在整理王建安遗物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上将军家里的东西还没有普通人的好:家里只有破旧的桌、椅、床,床的一根腿还是断的,是用砖头撑起来的。

这,就是革命老将、开国上将王建安的一生,为国家、为人们贡献的一生,轰烈开场却又安静完结的一生。

0 阅读:9

从安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