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荣镜头下的浙江桐乡“6.30”洪灾,为你还原乌镇25年前的旧模样

桐城一派 2024-06-14 11:31:13

文/桐城一派

作者简介:

徐建荣,浙江桐乡市乌镇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摄影师,嘉兴市摄影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他拍过许多党和国家政要、国事级别的现场,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徐建荣从1980年开始摄影创作,至今已有44年。期间,他有上百幅作品在国内外各种摄影大赛中,斩获了金奖、银奖和铜奖。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予他“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中共嘉兴市委和嘉兴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嘉兴市十佳文化人才”和“嘉兴市十佳摄影家”等荣誉称号。

我镜头下的桐乡“6.30”洪灾

作者:徐建荣

1999年6月30日,历史定格在这一刻。

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夜肆虐,早上醒来,发觉整个桐乡全是汪洋大海,江南水乡成了名符其实的水乡泽国。

桐乡城区告急,文昌路、凤鸣路、鱼行街、西门小区……被淹,居民出行困难。

果园桥水厂被淹,鼓风机房、加氯间……浸泡在洪水中,20万人的喝水受到严重威胁。

乌镇水位突破历史最高点,河水漫上了路面……

崇福告急,大麻告急,屠甸告急……

25年前,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无情地袭击了727平方公里的桐乡大地。

1999年6、7月间,无论是降雨时间之长,降雨量之多,水位上涨之高,受灾面积之广,受灾程度之深,均堪称历史之最。

无情的洪水吞噬了大片良田,淹没了一座座工厂、学校、民宅。

从6月30日开始,这场洪灾,肆虐桐乡大地,史称“6.30”特大洪灾。

这场天灾,九十年代之前出生的桐乡人,至今记忆犹新。

村庄成孤岛,街道变河流。公路损坏,航道中断,人民生命也遭到严重威胁。

资料显示,当时全市24个乡镇、316行政村全部受灾,受灾人口58万;

2461公里外河圩堤全线告急,洪涝面积达61万亩,农作物绝收18.9万亩;

企业停产1112家,航道中断15条次,公路被毁路基145.3公里;

水利工程被毀堤防888公里,护岸143.87公里,损坏水闸138座、机泵站545座;

全市各类房屋被损41300间……

灾情既是命令,救灾就是责任。

作为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我的责任,就是以相机为武器,把灾情以及抗灾救灾情景用胶片记录下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抗洪战役中。

25年前的徐建荣,年轻,阳光,帅气

30多个日日夜夜,从城镇到乡村,从领导到普通群众,从国家公务员到私营业主,为了战胜洪涝灾害,涌现了很多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场面。

如果把1999“6.30”抗洪比作一幅色彩斑斓的长卷,那么展示在这里的照片仅仅是这幅长卷的片断,但即使是片断,也足以给你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历史印记。

6.30”洪灾,给桐乡人带来了刻骨铭心的伤痛,无论是历史欠账的原因,还是百年未遇灾害的缘故,这场历时一个月的洪涝让桐乡人备受震撼,痛定思痛之下,苦苦思索和寻找对策。

桐乡,由此就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建设画卷。北港河整治,复兴路拓宽改建,庆丰路南北打通……一系列大手笔重拳出击,桐乡城区换来大变脸。

也就是在这一年,乌镇古镇旅游开发正式启动,现在的乌镇已经成了世界的乌镇,世界互联网永久举办地。让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下面,是我深入抗洪一线拍摄的史料照片,为了便于阅读,分为城区篇和乌镇篇。

城区篇

北港新村

文昌路临时水上栈桥

桐乡市图书馆门口

乌镇篇

乌镇茅盾故居‍

乌镇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工作人员在抗洪

乌镇修真观戏台

乌镇:水中玩球

乌镇:送儿上学路上‍

乌镇:一片汪洋,路河一体

乌镇车站路:潜艇自行车

乌镇车站路:划船出行

乌镇电机厂厂门口

乌镇电机厂食堂

乌镇东栅

乌镇东栅:三口之家淌水回家

乌镇东栅

乌镇东栅:放学归来

乌镇东栅:舀水

乌镇东栅“财神湾”

乌镇东栅抗洪中

乌镇东栅劳家白场

乌镇:凤仙圩

乌镇凤仙圩居民

乌镇虹桥丝绸制衣厂

乌镇南栅浮澜桥

乌镇南栅运河丝厂抗洪中

乌镇汽车站

乌镇新华路书店里的淡定哥

乌镇镇政府食堂

乌镇:转船湾

(完)

0 阅读:30

桐城一派

简介:一本正经的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