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渐渐消失的“年味”,60后、70后都看看,千万别哭!全是回忆

宇宙天文馆 2024-06-30 16:13:13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现在过年没什么意思,除了吃吃喝喝,不用上班,走亲访友也成了一种负担,还不如安安静静待在家,追追剧、打打游戏,所谓的“年味”,根本就找不到了。

可是在60后、70后的观念中,春节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当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年春节,都是一个盛大的节日,那时候的“年味”,似乎充满了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所感受到的“年味”,究竟是一种什么味道?如今的我们,还能再次体验吗?

春节的味道,从腊八开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味”对于小孩子来说,首先是真实的食物的味道,从腊八开始,大人们就逐渐在为过年做准备,各种美食的浓香,也伴着春节临近的脚步飘进千家万户。

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的“粥屋”,到了腊月初八,妈妈会起个大早,用各种各样的食材,熬上一大锅腊八粥,这样的粥,买是买不来的,由于各家的食材多少会有差异,熬出来的粥也有着不同的味道。

最普遍的食材就是大米、糯米、花生、红枣、核桃、红豆,莲子和桂圆当时并不是哪个地方都有的,至于葡萄干、杏仁、枸杞就更稀罕,一般人家买不来。

这些食材,通常会在头天晚上就用水泡起来,方便第二天熬粥。一锅粥往往要熬2个小时以上,孩子们早上醒来,喷香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哪怕没有菜,一大碗热腾腾的八宝粥也让人吃得尽兴。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麻糖,麻糖的全称应该叫芝麻麦芽糖,酥脆香甜,现在也有卖的,只不过很多人都想不起来再去吃。

小年吃麻糖,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为这一天要“祭灶”,灶王爷吃了甜甜蜜蜜的麻糖,到天上就能为人间多多美言,让来年风调雨顺,所以麻糖又叫“灶糖”或是“祭灶糖”。

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主人祭灶,在厨房摆上贡品,孩子们也很好奇,会看着大人们祭灶,然后听他们讲关于灶王爷的故事,当然,那些麻糖最终全都进了他们的嘴巴。

这之后的美食会越来越多,那时候物资紧缺,但春节期间,还是会尽可能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只不过购买肉、蛋、油等副食需要凭票,大人们老早就会涌向供销社、糖烟酒等地方,排着队置办年货。

这些东西在平时是难得吃到的,特别是肉,就算是小孩子也不可能经常吃,快过年的时候,大人拉着几十斤猪肉回来,全家人都馋的流口水,那时候瘦肉是不受欢迎的,肥肉才最解馋,用来包饺子最香。

人们还会用肥肉来炒猪油,最后剩下的油渣绝对是一道美味,无论是蘸着白糖还是蘸着盐吃,小孩子都吃得不亦乐乎。

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都是剁饺子馅的声音,配上几个小菜,爸爸开一瓶老酒,年夜饭的味道充满了阖家团圆的幸福。

七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的餐桌上相对更加丰富一些,炖鸡、烧鱼,南方的腊肉,北方的扣碗,都可以放开了吃,小孩子一个个都吃得滚肚溜圆。

到了元宵节,大人们会带着孩子去看花灯、赶庙会,更多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诱惑着孩子们,糖葫芦、糖人、烤红薯……直到实在吃不下才算完。

或许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春节大快朵颐的感觉,是每一位60后、70后都难以忘怀的味道,只可惜现在无论多么丰盛的大餐,也很难有那时候的味道了。

春节的味道,从鞭炮中开始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孩子们就放假了,临近过年,大人们最先满足孩子的就是对鞭炮的渴望。

成挂的鞭炮买回来,会被拆零散,孩子们的口袋里装得满满当当,就兴高采烈的出门去玩了,一群小孩聚在一起,开始了放鞭炮创意大比拼。

有的会将鞭炮放在水坑里,快速点燃,只要速度够快,鞭炮就能炸响,会把水炸的老高,孩子们就会一阵欢呼。

有的会把鞭炮掰断,将里面的火药倒出来,然后点燃,这时就会看到犹如烟花一般的火焰。

孩子们还会用鞭炮搞恶作剧,扔在下水道里,将里面的污泥污水炸得到处都是,埋在沙子堆里,把沙子炸的四散纷飞。

如果赶上春节期间下雪,孩子们的乐趣会更多,除了打雪仗、堆雪人,他们还会自制雪橇,轮流拉着雪橇飞跑,更会把鞭炮埋在雪堆里点燃,被炸起来的雪花总会让孩子开心大笑。

到了七十年代,花炮的种类逐渐多了起来,满天星、窜天猴、降落伞,还有各种能喷出烟花的大花炮,都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赶上谁家放花炮,孩子们会聚在一起观看,绚烂的烟花让人们开心不已。

只可惜那时候想照张相不太容易,这种欢乐的场景,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最好玩的还是要到元宵节,庙会上可以看到众多精彩的节目,孩子们不喜欢看唱大戏,更喜欢舞龙舞狮、踩高跷、撑旱船,这些节目都不收费,可以随便看。

到了晚上的灯会,各种各样的花灯会布满大街,走马灯、莲花灯、谜语灯,还有用花灯搭建的各种造型,有人物、有建筑,造型别致,活灵活现。

大人们总是让孩子骑在脖子上,在摩肩擦踵的人群中观赏花灯。

整个春节期间,大人们很少管束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玩个痛快,那时候的孩子基本都是群养的,一凑就是一大群,每天不玩到天黑就不知道回家。

如今的孩子,可能很难体会那种简单的快乐,没有玩具,但却有很多玩伴,没有压力,有的只是疯玩疯跑,跑着跑着就慢慢长大了。

春节的味道,从回家开始

春节回家团圆,是中国人特有的习俗,特别是在那个年代,通讯条件不发达,除了写信,就是到邮电局打长途电话或是发电报,难得到了春节可以休息,怎么着也得回家过年。

当时其实有不少人是离开家乡的,比如支援三线建设的,参军入伍的,在外求学的,虽然总体数量没有现在多,但这些人对家的思念却异常强烈。

很多人都是直到年三十才赶到家,亲人见面的那份欣喜让整个家里都显得喜气洋洋,等热腾腾的水饺摆上桌,大人们边吃边聊,小孩子也会听他们说话。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会围着火炉守岁,爸爸妈妈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爷爷奶奶讲他们记得的民间传说,火炉上还会烤一些馍片、花生,没有人会觉得无聊,反而会觉得这样的闲聊时光过得太快。

到了午夜12点,爸爸会带着孩子们到外面放鞭炮,顿时千家万户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到来了!有些地方还会让未成年的孩子去摇一摇竹子,说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每逢春节,就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刻,平时见不到的亲人,会在此时回到家乡,对于小孩子来说,会突然看到很多亲戚。

特别是拜年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还有数量众多的表哥表妹、堂姐堂弟都会冒出来,此时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族有那么多人。

最开心的是收压岁钱,长辈们都会笑呵呵的给孩子们红包,里面一毛两毛的都不算少,那时候的孩子很少会有零花钱,尽管这些压岁钱多半还是会被父母收走,但接过红包时的快乐是真实的。

特别是大年初一,孩子们会换上新衣服,从头到脚都显得特别精神,挨个去给亲戚拜年,见到家族里的长辈,需要恭恭敬敬的鞠躬,老人们也会拉着孩子的手嘘寒问暖,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感觉特别踏实。

春节期间,一些朋友、同事们也要走动,每家都有现成的吃食,来了客人就一起招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好朋友之间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可以随意畅谈,无拘无束,人和人之间显得那么简单纯粹。

春节的味道,是家人团聚时的温馨与安宁,是和亲朋好友在一起时的轻松与畅快,60后与70后的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那时的“年味”,最让人怀念的还是那浓浓的“人情味”。

时光不可能倒流,逝去的岁月终究一去不返,如今,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想吃什么、买什么,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但是当初曾有的感动与激情,似乎越来越少。

如今的孩子们过春节,拿着手机就可以玩一整天,其实这不能怪他们,因为在他们身边,很难再有那种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的氛围,也很难再有亲朋好友相聚,大家至真至诚的畅聊。

至少,在年三十那天,让我们重新回到曾经的岁月,一家人聚在一起,和孩子聊聊曾经的趣事,讲一讲爷爷奶奶的故事,也听一听他们的心愿,子夜来临时,就让孩子亲自去点燃,属于他们生命中的那挂鞭炮吧。

1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