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还是不跳?出征辽东前,曹叡给司马懿挖的那些坑

梨评历史 2024-06-02 15:06:35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景初元年(237年),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眼看中原纷乱不休,加上曹魏两次征讨自己都失利,生起了轻视之心,更想过把皇帝瘾,直接宣布自立,先自称燕王,后改元绍汉,成为三国里的第四国。

魏宗万版司马懿

魏明帝曹叡一看,这还得了,立马调来在关中抵御蜀汉的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

为何一开始不选择司马懿呢?

别看曹叡和司马懿一副亦师亦友的样子,其实从内心深处,曹叡都一直都防着司马懿。

只是司马懿能力和背景太强,能力上不说,在西北熬死了诸葛亮,家境又好,司马八达在士族里有口皆碑,万万不能直接动手,只能让他继续镇守关中,只要司马懿不进入朝廷,一切都好说。

况且关中将领们家眷都在都城呢,也不怕司马懿搞事。

然而司马懿镇守关中多年,必然会经营这里,让关中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点曹叡也清楚。

此番辽东之乱,曹叡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司马懿出征,就是怕司马懿继续增加军功,给他增加声望,但没想到辽东是一个硬骨头,这让曹叡有了想法。

狼顾虎视

将这个硬骨头丢给司马懿,顺便给他挖几个坑,等着司马懿跳进去。

第一坑:直接死在出征路上

征讨辽东这一年,司马懿已经六十岁了,古人六十而花甲,算是高寿了。

而辽东地区,不管是环境还是气候,都是非常恶劣的,当初曹操壮年征讨乌桓的时候,就差点死在那里,因而对于曹叡来说,把司马懿这个糟老头子送往辽东,说不定直接死在征讨路上了。

万一司马懿没熬过去,正好替自己解决一个心腹大患,毕竟死在出征路上,也没人说什么。

第二坑:出征失败,直接治罪

那万一没死在出征路上呢?那也没事,还要征讨公孙渊呢。

公孙家三代人经营辽东多年,根深蒂固,高句丽和慕容鲜卑也被迫臣服,不是那么好攻打的,此前大将田豫、王雄从海上征讨无功而返,幽州刺史毋丘俭也征讨失利,可见辽东不是软柿子。

万一司马懿征讨失败,那剩下的就好办了,一个征讨失利的大罪肯定少不了。

自立的公孙渊(绿色部分)

但如果侥幸,司马懿成功了呢?那就功高盖主了,司马懿已经是实权的三公太尉,再往上就是丞相了,而曹操当年就是丞相,曹叡能如此封赏吗?就算曹叡答应,其他人也不会答应,司马懿免不了一个功高盖主的下场。

第三坑:不设副手,功劳和罪责一人承担

除此之外,曹叡还贴心地告诉司马懿,自己不给他设置副手,前线之事,他一人说了算,给足了司马懿的信任和尊重。

说实话,没有副手也好,战局全凭司马懿一人把握,也没有那么多顾虑。

但问题是没有副手,那么征讨的结果也需要司马懿一人承担。

胜利了,司马懿别想把功劳推给别人,毕竟公孙渊自立建国,属于灭国之战,一个功高盖主,铁定跑不了。

如果失败了,征讨失利的罪责,就由他这个主帅一人承担。

第四坑:高高捧起

出征之前,曹叡还给足了司马懿的面子,让他弟弟司马孚和儿子司马师回老家温县风光了一把,沿途大摆宴席,邀请当地郡守、典农等诸多地方官前去参加。

此举就是把司马懿高高捧起,也是做给人看的。

让大家知道自己是多么信任、多么尊重司马懿的,更让大家知道,朝廷对这次征讨辽东是非常重视的。

只是万一征讨失败,司马懿岂不是辜负了朝廷的一片苦心?到时候治他罪,其他人也没话说。

第五坑:限定征讨时间

有了这些还不够,曹叡又问了司马懿出征需要多久。

司马懿盘算了一下,来回出征需要两百天,征讨需要一百天,还需要休息六十天,怎么算都要一年。

魏明帝曹叡

曹叡一听,好,就给你准备一年的物资,没有超过这个日子还好,超过这个日子,剩下的司马懿自己看着办,即便成功了,但超出时间,还可以治一个延误军机之罪。

可以说,出征前,曹叡早已挖了许多坑,就等着司马懿跳,而司马懿还必须跳,谁让曹叡是君,他是臣子呢,而他也看出曹叡对他的防备和这次出征的是是非非,出征前,说了这么一段话: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司马懿《征辽东歌》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曹叡,自己年纪大了,干完这票就告老回乡了,你也别惦记着我了。

司马懿会告老回乡吗?肯定不会,这句话只是说给曹叡听的,况且,曹叡既然能挖坑,他就能填坑,只是需要一点手段罢了。

誓师会结束后,司马懿就带领四万大军出征辽东了。

司马懿的运气和应对

不得不说,司马懿运气正好,他没走曹操当年出征乌桓时的卢龙道。

卢龙道因走卢龙塞而得名,也就是今天的喜峰口一带,越过喜峰口后需要走滦河、燕山、老哈河以及大凌河,最终前往辽东,这一路上环境恶劣、气候寒冷,很多人没到辽东就死在了路上。

而司马懿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走的是傍海道。

卢龙道和傍海道

所谓傍海道就是沿着渤海西侧的海岸线行军,其路线就是从山海关出发,沿途经过绥中,然后到达锦州,随后进入辽东,路线比较近,环境要好于卢龙道。

只是此时的傍海道还未彻底成型,需要较好的天气和海况。

但司马懿很幸运,走傍海道顺利进入了辽东,没死在恶劣的出征路上。

至于征讨公孙渊,没什么可说的,虽然公孙渊布下防线,但司马懿声东击西,直插公孙渊老巢襄平,活活被困死。

到了这里,平定辽东没有什么悬念了,司马懿也在思考如何脱身,在没人分享战功的情况下,唯有自污了。

因而攻克襄平后,司马懿下令屠戮襄平城内百姓,其中七千余名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被屠戮筑成了京观,而后又将公孙渊任命的两千余名官员也屠戮一空,前前后后共计近一万人: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晋书·宣帝纪》

这对于混战时期的三国来说,一万名成年男子已经是大的人数了,可以说是相当恶劣的一件事。

但司马懿不管,他要的就是自污,而且朝廷只会在大义上斥责,毕竟这件事是司马懿承担恶名,但实际获利的则是朝廷。

辽东纳入曹魏版图

要知道司马懿此举除了自污这一层之外,他还帮助朝廷避免辽东再出现公孙家这样的割据势力,顺便还迁徙了四万余户辽东人充实内地人口,怎么看都是朝廷得利。

可以说是一石二鸟之计。

而在下放衣物上面,司马懿却又是另一副表现。

辽东寒冷,不少士卒衣物不够而被迫忍受恶劣的环境,有人提议将收缴过来的衣物赏赐给这些士卒,却被司马懿否决:

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认为,赏赐是君主才能做的事情,自己只是臣子,不能怎么做。

这番话有理有据,令人信服,问题是你屠戮辽东的时候,怎么没问朝廷呢?

可见司马懿心里很清楚,屠戮辽东,顶多御下不严和滥杀无辜而已,是自己主动送出的把柄,但下放衣物,那就是僭越,说不好听点,这就是“谋反之嫌”,属于一个被动把柄。

恶名和“谋反”,司马懿还是分的很清楚的

恶名和“谋反”,司马懿还是分的很清楚的。

而且司马懿深知,军内必有曹叡的眼线,这番话就是说给他听的,就是做给曹叡看。

但辽东寒冷是事实上,万一动摇军心,好不容易平定的辽东会再乱起来,为此司马懿又想了一个策略:

军人年六十已上者罢遣千余人,将吏从军死亡者致丧还家——《晋书·宣帝纪》

即上奏朝廷,要求将军中六十岁以上的军卒放回家乡,哪怕因征战而死的也会治丧还家,赢得不少人的好感。

对于司马懿来说,六十岁以上的军卒对于战场毫无助力,不如放回,也给其他人一个盼头和好感,抵消不发衣物的影响,借此稳定军心。

司马懿权谋多变可见一斑。

等一切搞定后,司马懿班师回朝,曹叡得知后,也无可奈何,司马懿没死在路上,也顺利在规定时间内平定辽东,而且还主动送出滥杀无辜的把柄,朝廷也得了实利,自己是一点没法治他的罪,私下不得不感慨一下,司马懿真的老奸巨猾。

但明面上的工作还要做的,派人到蓟去犒劳部队,又增加司马懿的食邑,然后打算继续让司马懿镇守关中,后面再想想办法,毕竟年龄差在这,总能熬死他。

只是曹叡没想到,司马懿这么能活,熬死了爷爷、父亲,现在又要熬死自己。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病入膏肓的曹叡在孙资和刘放这两人的建议下任命曹爽为大将军辅政,后又把司马懿加进去,只不过此时的曹叡依旧不怎么信任司马懿,将大权都交给了曹爽,希望曹爽压制司马懿。

至于司马懿,对于能得到辅政位置纯属意外,毕竟他还思索如何避免曹叡压制呢,结果曹叡却先行一步,自己还获得辅臣位置。

不得不说,司马懿的运气真的好。

参考资料:

《晋书.宣帝纪》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1 阅读:52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