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承

翁卫和说古史 2024-03-01 20:28:29

三星堆遗址的历史地位与华夏传承

引言

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传承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考古学的视野中,三星堆遗址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址,为我们揭示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和思考。

1. 华夏的诸多释义

在历史文献中,对于“华夏”的解释有多种。最早见于史载的是周朝的《尚书·周书·武成》,其中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一句,被广泛解释为各民族无不遵从周武王的统一领导。这表明在周前,华夏与夏都是作为单一的族称存在的,后来才逐渐合体使用,最终成为中原文明的代表之一。

2. 考古发现与华夏传承

通过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文明的传承与扩展。古史记载中提到的夏族中心在今天的楚地,与三星堆遗址所在地的关系紧密。历史上的楚失华夏、楚又取夏州等记载,都表明了华夏文明在楚地的影响和传承。而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尤其是其中的青铜大立人等文物,与华夏文明的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进一步印证了华夏文明的复杂和多样性。

3. 重新审视华夏文明的地位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相关史料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华夏文明地位的机会。传统观念中,华夏文明往往被局限在中原地区,但考古学和史料的结合显示出华夏文明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在楚地的发现进一步突显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结论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相关历史文献的解读,为我们重新审视华夏文明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的结合,以全面理解和把握华夏文明的真实面貌。

历史文献关于“华夏”的记载和解析:

华夏最早见于史载是周朝的《尚书·周书·武成》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大多释意如此:

1、华夏各民族和蛮貊的人民,无不遵从。

2、不管是中原的华夏族还是周围四方落后的其他部族,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

虽然中华各民族五帝同根共主共源。

但是在周前,即使到了周,华、夏都是单称,是族称。

所以孔子尚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到了《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才有“楚失华夏”

这才是华夏一词真正的合体使用的最早形成。

《尚书》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的断义为:

华、夏、蛮、貊族,无不顺从!

所指四方各族,无不归中心周!这里的周是把自己排在华、夏族之外的。

这里的蛮族指南方之民,貊族指东夷的殷商,周也称之为“貉”即其族由犬戎与鹰(鸟)族组合而成的民族。

华族最早源于华胥氏

夏族最早源于烈山氏

古史的夏族中心一直在这地方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左传·昭公十三年》:“王沿夏,将欲入鄢”

《左传·宣公十一年》:“(楚子)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

屈原《九章·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夏在楚地明矣!

尧之大夏在楚

禹及后人之夏朝在大夏之西,又称为西夏!

曾侯乙之国在西夏楚

这些传承有序,也有互证!

夏地、楚地在翼星之下与之互应,故有尧踏翼方而王,即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

夏王朝在“中原”岂有此理!

曾侯乙的时空都“考”错了,何见夏!

在这篇文章翁卫和深刻地揭示了华夏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在古代文献中的意义。通过对《尚书·周书·武成》中“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一句的解读,作者指出华夏一词最早是作为族称出现的,代表着中原各民族的统一。然而,在早期文献中,华夏与夏族是分开的,直到《左传》中才开始合体使用,反映了华夏一词逐渐与中原文明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过程。

通过引用《左传》等史料,作者认为夏族的中心最早位于今天的荆、楚地,而非传统认知中的中原地区。这种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念,强调了夏在荆楚的重要性,并且提到了与夏相关的古代遗址,如曾侯乙,以及翼星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联系。

最后,翁卫和的专栏文章,暗示了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争议和解读不一的情况,也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0 阅读:5
评论列表

翁卫和说古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