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了一起笑,败了一起扛:“陈粟不离”如何形成的?

兵说深耕战争史 2024-06-16 12:45:11

作者:相忘于江湖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我军几对有名的黄金搭档中,陈毅和粟裕最为特殊。

两个人的身份,和朱毛、刘邓、林罗等搭档不同,陈毅是华野(三野)军政“双一把手”(司令员兼政委),但是打仗主要依靠副手粟裕(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委)。

【山东临沂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的陈粟雕像】

朱毛之间珠联璧合,主席说“没有朱哪有毛”;

刘邓13年合作亲密无间,部下津津乐道“插不进一个逗号”;

林罗的互补与协同,在战争年代传为佳话。

陈毅和粟裕之间,一直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两个人合兵一处,往往无坚不摧;而一旦分开,则败仗连连。但是,陈粟合璧也有1947年“五战四败”的时候。

两人到底谁更离不开谁?“陈粟不能分”是如何形成的?

【1940年,陈毅(中)、粟裕(右)率部进军黄桥途中】

两人初次相逢,是七大元帅参与的八一南昌起义,贺、朱、刘三位老帅是起义领导人,叶、聂两帅是起义推动者,陈毅是团党代表,林总是连长,粟裕是警卫班长。

根据粟裕的回忆,初识陈毅是在天心圩整编,陈毅的信念坚定不移、宣传振奋人心,让粟裕感到“真名士也”。苏区五次反“围剿”期间,陈粟又多有交集。

三年游击战,陈毅和项英在赣粤边,粟裕在浙南,一别三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陈毅是一支队队长,粟裕是二支队副队长。两人首次搭档,是1938年6月茅山固城湖边一个农家小院,面对日、伪、顽的沆瀣一气,陈毅、粟裕在韦岗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1939年11月,新四军一、二支队在溧阳成立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两人通力合作,争取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和陈泰运,孤立了顽固派韩德勤。

【1939年3月,新时期时期陈粟等人合影。左起:李一氓、袁国平、粟裕、陈毅、王集成、周恩来、邓子恢、项英】

抗战时期,陈粟并肩作战六年,一直到1943年11月25日。

黄花塘事件后,陈毅赴延安参加七大,一别又是三年。

抗战胜利后,主席让陈毅重回华中,继续和小饶搭档。由于林总从山东转赴东北,陈毅改到山东接替罗荣桓,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

与此同时,苏浙部队北上苏中组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粟裕和谭震林受命领导野战军,在粟裕的提议下,陈粟联合实施高邮邵伯、陇海路东段战役,打通了华中与山东的联系。

中原突围后,为响应主席出击外线的指示,陈毅率山野秘密进入淮北展开反攻。首战朝阳集,山野大获全胜,共歼敌5000余人。但是,随后的泗县攻坚,天时地利军不利于山野,陈毅、宋时轮8师、9纵、2纵面对桂军2个团,多次强攻无功而返。

陈毅的山野陷入困局,粟裕和华中野战军也不乐观。

虽然有苏中“七战七捷”,但还是失掉了两淮(淮阴、淮安)。

华东局势急转直下,最焦急的是延安的主席。

危则思变,为了破局,陈毅和粟裕都力求会师改变局面。1946年9月20日,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联名致电延安,正式提出山野、华中野战军集中行动的建议。

仅仅3天后,主席即复电同意,并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9月19日,陈毅、粟裕第三次搭档,1947年初,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

主席指定陈毅司令、政委一肩挑,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

陈粟汇合后,仗越打越好,歼敌越来越多,首战事关全局的宿北,全歼整69师2.1万人,师长戴子奇自尽,副师长饶少伟被俘。二战鲁南,创下一战歼敌最多(3.5万)纪录。

三战莱芜,陈粟“示形鲁南,决胜鲁中”,一战歼敌5.6万人。

四战孟良崮,面对敌人的纵深重点进攻,陈粟1个月往返1000多公里,放长线钓大鱼,战役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一举歼灭“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师3.2万人。

华野屡战屡胜,“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越传越广。

【陈粟合影】

陈毅、粟裕连战连捷,也有五战四败的困难时期。

1947年7月,为缓解陕北压力,刘邓大军12万将士孤军南下千里之外的大别山。为了策应“中央突破”的刘邓主力,主席让陈粟外线兵团、陈谢兵团两翼齐飞。

留在内线的陈粟,指挥韦国清2纵、王必成6纵、成钧7纵、许世友9纵和陈锐霆的特纵,留在鲁中沂水地区与敌人周旋,牵制并伺机分割歼灭敌有生力量。

但是,分兵后陈粟陷入低迷,1947年下半年五次作战四次失败。

南麻、临朐攻坚,陈毅特地把华野指挥部选在沂源的凤凰山(玉泉山),这里风光秀丽,泉水如玉,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胡琏和李弥防守坚韧,华野火炮不足,炸药又受到雨季影响,两次攻坚均以失利告终。

随后,粟裕在沙土集歼敌整57师1.3万人,受到主席高度赞扬。

但这一胜利势头没有延续,华野又在丁里长(邱清泉第5军)、土山集(胡琏整11师)接连受挫。土山集之战,胡琏得到一等宝鼎勋章,覃道善晋升整11师副师长。

【粟裕】

胜了一起笑,败了一起扛,让陈粟的搭档越发默契。

陈毅的胸襟让粟裕钦佩,而粟裕的军事才华也让陈毅叹服。

1947年8月6日,陈毅给主席的电报评价粟裕:“我党20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

陈、粟合兵一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特长。

陈毅善于总揽全局、善于协调、精于沟通,也能够服众;粟裕则专注运筹帷幄、长于打仗,尤善于大兵团作战。“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正是主席知人善任的最佳体现。

1948年初,主席突发奇想,提出粟裕3纵队7万人“江南跃进”,起初,刚刚到达陕北的陈毅也是非常赞同主席这一计划的,认为可以搅乱敌后的格局。

但是,前线的粟裕据理力争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应暂缓渡江,还是留在淮海地区大量歼敌。回到华野的陈毅,和粟裕联名与刘邓充分沟通后,粟裕向主席力陈。

主席从谏如流,马上召陈、粟赴阜平城南庄议事,随后军委同意暂不过江。

1948年5月,陈毅调到中原局,粟裕力主保留陈毅一把手职务,自己则代任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这是对老首长的尊重,也是陈粟革命友谊和私人感情的历史见证。

【淮海战役前线总指挥委员会委员合影】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陈粟在三野第四次聚首。

陈毅虽然是司令员兼政委,但当时的形势任务,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筹备经略上海滩的工作当中,军事指挥主要由粟裕负责。

上海解放后,陈毅任首任市长,三野及华东军区则移驻南京。

陈毅和粟裕战争年代的合作,从南昌起义到解放大上海,长达22年。

在此期间,陈毅和粟裕先后有过4次搭档,两人配合非常默契,华野和三野也成为解放战争打仗最多、歼敌最多的一直王牌野战军,“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说法名至实归。

参考资料:《粟裕与毛泽东陈毅》,少华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

5 阅读:118

兵说深耕战争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