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事情是人到了不惑之年后,最应该懂的?看看韩安国就行了!

意智说历史 2024-05-24 07:16:0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Beverly

编辑|t

引言

孔子说四十不惑,意思是说人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丰富的阅历,才能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对自己有真正的了解。

这不仅仅是说普通人,即便是绝顶聪明,千古留名的政治家,也不是生来就全知全能。比如说西汉的韩安国。

他为人忠厚,绝顶聪明,官至代理丞相,但最终被贬官到偏远之地,抑郁而终。

这是怎么回事呢?韩安国在不惑之年后,都做错了哪些事呢?

(韩安国画像)

一、顶级谋士:谋略过人,千古留名

韩安国是西汉时期梁国人。和一般的年轻人不一样,他没有经历一路从底层奋斗、求官的艰难,而是因为博闻强识、声名远播,年纪轻轻便成为梁王身边的谋士。

七国之乱时,韩安国协助梁王据守东境。吴楚叛军发起猛烈进攻,梁王军队大败,梁王不由有些退缩。

韩安国赶忙说,您跟陛下是亲兄弟,陛下若有难,吴王不会放过您的!随后韩安国冷静分析双方军力和战争情况,制定了稳妥的防守方案,和张羽通力配合,最终果然击败了叛军。

梁王大受嘉奖,言行愈发超越臣子本分,更是在公孙诡、羊胜的撺掇下,向景帝请求要立自己为继承人。梁王怕朝臣不肯答应,于是暗地里行刺当权的大臣。

(汉武大帝 剧照)

景帝知道后大怒,派了十批使者前往捉拿公孙诡、羊胜二人。梁王把二人藏在自己宫中,不肯交出来。

韩安国知道后,哭着向梁王进言说,太上皇和高皇帝、当今皇上与临近王,这可都是亲父子。可当初高皇帝对太上皇颇为忌惮,只让他住在宫里,却不许过问政事。临江王更是因为他母亲失意于当今皇上,就被废去了太子之位。

治理天下万万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大王您跟皇上只是兄弟,难道能比父子更亲厚!您宠信奸人,扰乱法纪忤逆皇上,若哪天太后不在了,皇上还会有什么顾虑吗?

梁王听完悔恨不已,于是交出了公孙诡二人。皇帝和太后都觉得韩安国十分能干,更加看重他。

(汉武大帝 剧照)

二、为人忠厚:待人宽和,爱惜人才

韩安国不仅谋略过人,而且为人忠厚,十分爱护人才。

在梁国时,有一次韩安国犯法入狱,有个狱卒名叫田甲,看韩安国落魄就对他十分不屑,还经常出言羞辱。韩安国就对狱卒说,死灰也可能复燃,田甲说如果死灰复燃,那我就用尿浇灭它。

不久之后,皇帝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放他出狱。田甲听说后官也不当了,连夜逃走。韩安国放出消息,如果田甲不回来,就灭掉他的全族。

田甲吓得不轻,光着膀子来谢罪,韩安国却笑笑说,这点小事不值得我处罚。他不仅没有处罚田甲,还十分善待他,让他继续任职。

(汉武大帝 剧照)

韩安国任职梁国时就经常举荐人才,这些人甚至比他本人还要贤达。

司马迁评价韩安国,说他才智出众,行为随分和时,且为人处世忠厚,不嫉贤妒能,是个心怀正义的人。

梁王去世后,韩安国入朝为官,深得汉武帝倚重。皇帝下诏让各地招揽贤能,韩安国对此十分赞同,大力推行。

天下士人对韩安国非常称赞和仰慕,皇帝也认为他是国家栋梁,提拔他为御史大夫,后来更是让他代理丞相,经常听取他的意见。

三、术家之流:权智有余,公正不足

韩安国忠厚稳重,聪明过人,是顶级谋士,前半生仕途一路高走。这样的人才最终却被贬官到东境前线,抑郁而终,归根到底是因为到了不惑之年后,韩安国没能把握住自己,犯了不少不该犯的错。

(汉武大帝 剧照)

就像三国时期的思想家刘邵说的那样,术家之流,权智有余,公正不足。这个公正不足,并不是说不分是非、无正义之心,而是说计较利益得失多过大义,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格局不够。

当初梁王很受皇帝和太后宠信,在封地奢靡无度,进出排场比皇帝还大。韩安国作为梁王信重的谋士,怕惹梁王不满,不敢多加劝谏。

当被召去朝廷问话时,韩安国哭着说: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历来只见大排场,梁王车马旗帜都是皇帝赐的,他在梁国到处炫耀,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皇帝太后多喜爱他!

身为谋士不敢谏上,遇事只能巧言令色玩弄人心,皇帝虽然不再计较,但并不是傻子。

(汉武大帝 剧照)

元光年间,武帝在武州塞设伏兵,派间谍入匈奴,想引来匈奴单于,并在这里伏击他。匈奴单于看到城外众多牲畜却不见一人,识破了阴谋,带领军队逃走了。

汉军将领听说匈奴单于退兵,觉得追击匈奴恐怕遭对方精锐埋伏,权衡利弊就撤兵了。

韩安国率大军埋伏好几天不见动静,担心什么都不做会被皇帝指责,于是率军出击,结果一无所获。

作为将领,本应该去了解敌人,并对战场形势作出判断,韩安国一味被动应战,又在见战事不利后,为保官位作势追击,可见心中格局不够。

(汉武大帝 剧照)

四、抑郁而终:抗匈不利,贬官降职

韩安国一度官至御史大夫乃至代理丞相,他善于观察局势,在多变的朝堂上总能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站位,却很少坚持自己的立场,也缺乏对全局的把握。

灌夫骂座的事件中,韩安国担心受牵连,既不敢公正的评断灌夫的行为,又不敢为与自己私交甚密的田蚡说话。任何事情只要利益不明,他的做法往往就是和稀泥。

后来韩安国率兵驻守渔阳,以为匈奴已经退兵,上书皇帝让士兵们都回家忙农耕的事,他手下将领都说匈奴不会轻易离去,他不听劝阻。

(汉武帝画像)

一个月后,匈奴大举入侵渔阳,韩安国军营中只有几百人,无力抵抗,最终匈奴掳走一千多人和众多牲畜财物。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严厉斥责了韩安国,而后将他贬官,让他去最东面的边境驻守,此后更是慢慢疏远了韩安国,不复重用了。

韩安国败军于匈奴又遭贬官,心里羞愧又失意。

他不禁回想自己的一生,明明身负安邦定国之才,却始终不能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抱负,真是命运不济!

(汉武大帝 剧照)

韩安国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当时是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名将辈出,韩安国虽然能文能武,但是能与他比肩甚至超过他的文臣武将也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韩安国心机沉稳,处事圆滑,但他在政治军事上过于平稳、保守。汉武帝是一代雄主,二人政治观念及格局有很大区别,这也导致他很难得到重用。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韩安国太过注重权谋,他始终在谋局,却很少跳出来纵观全局,他总能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却不把天下大局、为官大义装在心里。

(汉武大帝 剧照)

一个太计较自己得失,又跟自己观念立场不一致的下属,领导怎么能放心重用呢?韩安国懂得这个道理太晚了。

大家觉得韩安国晚年失势,还有哪些原因呢?

参考资料:

[1]霍艳艳.韩安国与王恢的廷议争辩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改变.内蒙古大学.2013

[2]《史记·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

0 阅读:1

意智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