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李四光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6-11 20:32:38

一九二〇年秋,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谢绝外国人的高薪聘请,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

—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坐在火车上的李四光,望着窗外的凄惨景象,感到无限伤感和忧虑。

当他到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任教时,就热情勉励学生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优秀传统。李四光意识到中国近百年来在科学方面的落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美好的理想,必须从脚踏实地的行动开始。李四光带领他的学生,足迹踏遍崇山峻岭,用地质锤探索着万里山川的奥秘。

他们翻山越岭,把热爱祖国的满腔豪情,投注到这冰冷的深谷幽涧、高崖陡壁…………

李四光发现一块带棱角的光面岩石,他告诉同学们:这可能是冰川沉积物,它说明在第四纪时这里有过冰川。

有个叫陈亚宗的同学,迷信洋人的说法,认定中国挽近地质时代根本没有冰川。他对李先生的见解提出责难。

吴焕明同学平时就厌恶陈亚宗数典忘祖的思想,这会儿见他对李先生很不尊重,就把陈亚宗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这时,李四光又敲下一块石头,交给他的得意学生郑观察,欣然断定这是一块典型的冰川擦痕石。

李四光觉得这个发现太重要了!他对同学们说:“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外国地质学家到中国考察过,他们都断定中国在第四纪没有冰川。今天,这个结论被我们推翻了!”

李四光接着说:“大约一百万年前,我们面前这些地方,以及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不会说话的石头,可以成为科学证据。李四光捧起这块擦痕石,驳斥了西方地质学家的偏见与谬误;指出第四纪冰川是研究地球发展史的一件大事。

他和同学们攀上峰巅,望着祖国辽阔的大地,壮美的河山,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李四光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地质学,这犹如一声春雷回响在万水千山之间

高材生郑森万分激动,他坚信李先生的宏愿总有一天会实现,表示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的地质科学。

走到山脚下,几个卖苦力的背煤工人出现在李四光眼前。他被这种悲惨的情景惊呆了!

李四光边走边想:这个世道太不公平了!这些挖窑背煤的人,同做牛做马有什么两样呢?

他们走到一个小火车站,正要乘车回校,忽然,迎面一大群士兵象潮水一样涌了过来。原来他们是张作霖的败兵。

败兵要回东北老家,将这趟列车霸占了。大兵端着枪把旅客赶下车,李四光气不过,质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蛮横无理!

恼羞成怒的大兵横冲直撞,把学生们的岩石标本扔了一地,随后扬长而去。一个老汉的褡裢也让大兵抢去了。吴焕明上前拦阻,竟被大兵抡了一枪托,顿时,血流满面。

吴焕明气坏了,从背包里摸出一块石头要砍大兵。李四光急忙挡住他:“别砍,这是标本!”吴焕明愤愤地:“唉,这年头,要标本有什么用呢?”

李四光真有点爱石如命的劲头。他认为:有标本,就有发言权。一回到学校,他带上冰川擦痕石,去见地质界名流凌子骞。

碰巧,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也在凌子骞家里。他从来不承认中国第四纪有冰川存在。

李四光把冰川擦痕石放在地上,詹姆斯傲慢地站起来说:“密司特李!我相信,西方科学家花了几十年时间没有发现的东西,你们中国人也不可能发现。”

凌子骞一言不发。李四光极力克制住自己,指着标本问道:“詹姆斯先生,这难道不是事实?”

詹姆斯轻蔑地用脚尖拨了拨那块标本,耸了耸肩,发出一阵冷笑。面对这种侮辱和挑衅,李四光勃然大怒了。凌子骞 叫着李四光的号:“仲揆,要冷静一些嘛!”

李四光忍无可忍,悻悻地离开客厅。回到住处,李四光拉起小提琴,抒发内心的愤懑。住在隔壁的中文系教授宋雪涛,听到如泣如诉的琴声,急忙过来看望李四光。

李四光说出了心中的苦闷。宋雪涛劝他把心放宽,不必同那种忌贤妒能的人计较。李四光沉默无语。宋雪涛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邀他到清华园礼堂看义演。

赈济华北灾民义演已经开始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女青年正准备演奏钢琴。宋雪涛认识她,她叫许淑彬,是女子师范大学的音乐教员。

李四光被这高昂激奋的旋律深深打动了,他那颗遭受凌辱的心似乎从琴声里得到鼓舞。演出一结束,李四光就让宋雪涛陪他到后台见许淑彬。

一见许淑彬,李四光就说:“您弹的这支曲子好极了,令人振奋啊!但不知是谁的作品?”淑彬腼腆地微笑着,说是自己编的《奋斗曲》。

李四光十分欣赏这支《奋斗曲》。宋雪涛悄悄对淑彬说:“四光的小提琴拉得不错,你今天遇到知音了。”许淑彬听了嫣然一笑,脸颊顿时绯红…………

志同道合,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久,李四光和许淑彬结婚了。

李四光成天和岩石标本打交道,妻子难以理解其中的妙趣。李四光对她耐心解释:要认识地球表面形成的奥秘,还得让这些哑巴石头来回答。

妻子半信半疑,顺手拿起一块岩石标本,靠近李四光的耳边:“仲揆,喏!你能听见它对你说些什么?”

李四光知道妻子在同他开玩笑,也便来个假戏真做,听了听就说:“嗯,石头对我说,仲揆!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话未说完,二人便哈哈大笑起来。

向科学高峰登攀,要攻克多少艰难险阻;在生活的长河中,会遇到多少激流涌浪?在一个明媚的春天,淑彬要丈夫陪她到香山游春,想不到会出现感情上的裂痕…………

李四光正集中精力写论文,既然妻子提出游春,只好勉强答应。可是,他一到香山,就被那些奇异的岩石迷住了。

妻子左等右等,实在不耐烦了。李四光倒沉得住气。他采集到不少稀奇的岩石,甭提有多高兴了。

他真想让妻子也分享他的快乐。然而,淑彬对他不理不睬。李四光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回家后,照例摆弄他的岩石标本。

突然,淑彬拿来一封信,说是伯明翰大学鲍尔敦教授写来的。信上说,由于李四光那篇《中国北部之䗴科》的论文,在英国荣获科学博士的学位。

鲍尔敦教授通知李四光:尽快汇去十八英磅,以便买博士学位服,领取博士文凭。这下妻子乐了。

可李四光却漫不经心地笑了笑:“我搞的是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学位。”淑彬一听这话,心里凉了半截。

本来在香山游春时就憋着一股闷气,现在又添了一股怨气,淑彬一怒之下,跑回卧室去了。李四光观察了半天标本,还不见妻子出来,才觉得不对味儿啦!

进了卧室,他以为妻子在蒙头大睡,不料掀开被子一看,大吃一惊:床上堆满了岩石,人早没影了。

他急忙追到门口,四下张望。夜空的星光仿佛在回答他的疑问:别急,她会回来的…………

李四光也感到苦闷了。尽管宋雪涛再三劝慰他,李四光还是感叹地说:“她即使回来,我还不是这样嘛!”

但是,一想到新的科学论文就要公开宣读,李四光就极力从苦恼中摆脱出来。这篇新的论文题目是:《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宋教授看了,连连称赞。

隔行如隔山,宋教授对地质学毕竟是门外汉。李四光却兴致勃勃地向他大讲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如何会受到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影响,并根据力学规律来探索地壳构造的成因…………

李四光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分析也很精辟。宋教授激动地说:“仲揆,你的理论一旦公诸于众,会轰动地质界的!”

这天,在北大阶梯教室里,李四光充满信心地宣读了新的论文。一阵掌声响过,接着传来杂乱的议论声。李四光镇静自若,等着专家们来作评论。

詹姆斯先生还是那么傲慢,三言两语,就断然否定了李四光的论点。还有几个外国学者怀着不同的心理与偏见,似是而非地议论了一番。

地质学家凌子骞虽然肯定了李四光的见解新奇,但他横挑鼻子竖挑眼,往李四光身上浇了一瓢冷水。

李四光不顾冷嘲热讽,严肃地指出:谁也无法剥夺中国人在科学上创新的权利!

“有聪明才智的中国人,一定能促进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李四光的慷慨陈词,博得一阵喝采。会议主持者感到窘迫,匆忙宣布休会。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追求的是真理。会后,有个外国学者对凌子骞说了句心里话:“如果在西方,李先生的论文肯定会轰动的!”

就在李四光独自一人离开教室时,没想到许淑彬迎上前来。她是那么深情地凝视着丈夫,仿佛有许多话要尽情倾吐。

许淑彬是特意赶来听李四光宣读论文的。她十分钦佩丈夫的勇气。李四光理解妻子的心意,往日的烦恼如过眼烟云,顿时消散。正在这时,有人站在门口喊了一声。

原来是吴焕明。他递给李先生一份《顺天时报》,上面登着张作霖逮捕李大钊的新闻。李四光前几天见到过李大钊,看到这消息万分惊愕!

吴焕明心情沉重,沉默半晌才说:“科学救不了中国。李先生,我要走革命的路,去寻求光明的未来。”李四光一把握住他的手:“好,我不反对你走。”

在送吴焕明的路上,李四光悲愤地对妻子说:“焕明这步走对了。在军阀统治下,我看北大也不是久居之地。”

吴焕明走了。淑彬问丈夫下一步怎么办?李四光思索了半晌才回答说:“看来还要在北大呆下去。将来有机会,咱们可以到南方去。”

过了几年,李四光应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邀请来到南京。他看到街上军警林立,要求抗日救国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学生们高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李四光听到这歌声,心都快碎了…………

这天,李四光拉着女儿熙芝要过马路,突然听到有人叫了他一声。啊,原来是杨杏佛。两人相见,格外兴奋。

说话间,几辆警车疾驰而过。李四光感到这里气氛恐怖,杨杏佛只是轻蔑地笑了笑。走进办公室,杨杏佛告诉李四光:到江西筹建冰山陈个乌烟瘴气的地方。

列馆的经费批下来了。李四光点点头,表示要尽快离开这。

杨杏佛突然接到一封恐吓信,里面还装着一颗子弹。因为他在《民权保障同盟》的宣言上签了名,蒋介石恼了,派人送来这件“礼品”。

李四光来到鄱阳湖畔,开始筹建白石嘴冰川陈列馆。不久,从上海传来了杨杏佛被害的消息,李四光悲愤异常。

冰川陈列馆很快建成了。李四光在庐山找到大量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还写出了震惊中外的学术论著。连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陈亚宗,也急忙向凌子骞报告了外国地质界的评价。

凌子骞已经接替了杨杏佛的职务。他决定邀请外国地质学家到庐山游览,并借此机会来考察和鉴定李四光发现的冰川遗迹。

不久,中外地质名流云集庐山。这里,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如冰斗、冰坎、U型谷等,到处可见。

国科学家站在一起,要向那些狂妄的洋人挑战了!多姿多采的庐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它同中

按理说,一个地质学家应该对地质现象更着迷,可是有些人只对这里的奇山异水感兴趣。 詹姆斯先生也来了。他还是习惯于用傲慢来否认科学事实。李四光针锋相对,痛加驳斥。

凌子骞怕伤和气,劝李四光不要大动肝火,他请冰川研究的权威罗特先生发表高见。罗特很欣赏李四光的发现,刚要开口,见詹姆斯拿冷眼死盯着他,到嘴边的话又吞回去了。

无言的沉默,往往比面红耳赤的争论还要令人难堪…………

李四光冷冷地看着这一切,眼中流露出愤恨和轻蔑:“一个科学家,为什么不尊重事实!”

“好,让庐山的典型冰蚀地形来发言吧!”李四光激动地说,“科学家总是重视实践,忠于真理的!”

詹姆斯感到窘迫了。李四光抑制住内心的激愤,邀请大家去冰川陈列馆看一看。

然而很不幸,陈列馆面临着一场劫难。国民党军队要在这里建造军事基地,一名少校奉命前来炸毁陈列馆。

李四光闻此恶讯,万分惊愕,虽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少校刚走,几个国民党士兵蜂拥而入,不顾李四光的阻拦,砸翻岩石标本,装上了炸药。

人们刚躲出去,只听几声巨响,陈列馆顿时变成一片瓦砾。李四光和他的助手郑森受到这意外的打击,真是肝胆欲裂,悲痛欲绝!

在烟雾升腾中,凌子骞 奉命赶来,请李四光上庐山接受蒋介石的召见。李四光指着一片废墟,质问凌子骞这是 什么意思?

凌子骞一怔,劝他有话跟“老头子”讲李四光冷 凌子骞苦笑一声,转身走了。冷地说:“转告委员长,很抱歉,我还要做许多善后的事。”

李四光万万没想到:科学未能救国,却遭到炸药的毁灭!

不过,科学家的理想火焰并未熄灭。李四光又回到南京,整日埋头写论文。一天,投奔革命队伍的吴焕明来看望李四光。师生相见,分外亲热。

吴焕明带来个消息: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庐山和蒋介石商谈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李四光听了很激动,光明的前景仿佛展现在眼前…………

一想到光明,他第一次向别人谈到“李四光”这个名字的来历:那是十四岁时,要填一张表,在姓名一栏错填成年龄——十四。因没钱再买张表,只好把“十”改为李。叫“李四”又太俗,便加了个“光”字,意思是四面光明!

李四光深有感触地说:“我在黑暗中摸索了几十年,今天才真正看到一线光明!”吴焕明一向敬重李四光,这会儿感动地说:“李先生,四面光明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吴焕明要到抗日前线去,李四光一家前来送别。轮船渐渐远去了,李四光还在远望沉思…………

在抗日战火纷飞的年代,地质研究所迁到桂林山区。在这里,李四光继续进行地质研究,有时还做些模拟实验,进一步探讨和验证有关地质理论的问题。

生活是艰难的。在困苦的环境中,李四光酝酿已久的地质力学脱颖而出!这个地质学方面的崭新理论,给中国!的地质事业带来希望,也给家庭带来欢乐。

许淑彬推着小磨磨豆浆,以便给不知劳累的丈夫添点营养。这一天,风尘仆仆的郑森,神色疲惫地走进屋来。

郑森是到重庆要求政府给地质所拨款的,但几经交涉,凌子骞才批了少量经费。李四光听完郑森的汇报,一团怒 火在胸中升腾。

郑森还告诉李四光:听说日本人要打桂林…………话未说完,郑森忽然一阵眩晕。 李四光慌忙扶住他,不住地叫着郑森的号:“子元,子元,你怎么了?”

郑森病倒不久,就传来日本兵快要进城的消息。等地质所搬到贵阳时,郑森的病情更重了。李四光带着药方四 处奔走,在一家小酒店前,碰巧和宋雪涛教授撞上了。

异乡相遇,旧友重逢,话似江水滔滔不尽。

宋雪涛把李四光带到城边难民区的一爿木板屋。李四光四下环顾,难过地问:“老宋,这就是你的家?”老宋哈哈一笑:“国都要亡了,还有什么家!”

李四光从窗口看到这悲惨景象,似乎听到成千上万难民的呻吟…………

看到这惨景,谁不感到痛楚呢?李四光转身坐下,凝视着老朋友那种自暴自弃的消沉神态,勉励他鼓起勇气,不要在逆风浊浪中沉沦下去。

如今靠摆地摊混日子的宋雪涛,觉得“勇气”怎么能解脱他的穷困潦倒呢?这时,替父亲卖完旧书的儿子回来了。宋雪涛迎上去接过钱,要去打酒。

这孩子的妈妈不在人世了,生活的磨难使他变得过早的懂事了。李四光十分同情宋雪涛父子,把仅有的一些钱接济了他们。

李四光想到郑森病重,就匆忙赶回市郊尼姑庵内。女儿熙芝焦急地问:“爸爸,药呢?”李四光摇了摇头。许淑彬急冲冲地迎上来,低声说:“子元怕不行了!”

李四光大吃一惊,急忙奔到郑森床前,轻声而焦急地呼唤着:“子元!子元!”郑森睁开眼,看到李四光,脸上露出笑容:“李先生,您回来了!”熙芝和妈妈却暗暗啜泣。

郑森跟着李四光有二十多年了,爬过多少山,蹚过多少河,搞过多少实验,记不清了。“今后 我不能再跟您爬山了!"郑森在病势垂危中的这句话,凝聚着对李四光多么深沉的感情啊!

李四光万分难过,安慰他:“等你病好了,我们一块儿再去爬山。”说着,眼泪夺眶而出。

已经爬上行政院秘书长高位的凌子骞,偏偏在这时候出现了。 李四光猜不透:他又来干什么呢?

凌子骞开门见山说:“仲揆,老蒋再次要我来请你,去重庆当部长。”说着,递给李四光一叠钞票。

李四光摇摇头,婉言谢绝了。他想,自己当前的处境虽说很苦,但科学家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金钱、地位…………

凌子骞讨了个没趣,便走了。这时,郑森呼吸困难,慢慢闭上了眼睛。李四光一家人泣不成声,轻轻地呼唤着郑森的名字。

窗外秋雨绵绵,李四光含泪写下《悼子元诗》。他在沉痛地吟诵着:“…………森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直到抗战胜利后,李四光才来到重庆。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的吴焕明,闻讯赶来看望李四光。

一别八年,李四光早就盼望见到这位共产党员。吴焕明见到李四光,头一句话就说:“李先生,局势很不好,周副主席派我来看您。”

吴焕明说,周恩来副主席佩服李四光的学问和民族气节,非常关心科学家的工作与安全。年过半百的李四光听了,心里感到非常温暖。

吴焕明讲了当前国共斗争的形势,揭露了蒋介石要打内战的阴谋。李四光默默地听着,冷静地思索起来。

李四光问道:“你们共产党人,在这样紧张的时刻,还考虑到科学?”吴焕明斩钉截铁地回答:马克思主义者从来相信科学,相信人民。

如果内战爆发,就不会有一个安静的科学研究的环境。这一点,周恩来同志早想到了。他让吴焕明转告李四光:不妨先到国外避一避,等待光明中国的来临。

李四光脸上显出异常兴奋和感动的神色。他对吴焕明说:“请转告周先生,感谢他对我的关心!我等着光明的中国这一天!”吴焕明深情地说:“我们一定会见面的!”…………

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李四光一家登上客轮,依依难舍地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

在英国居住期间,李四光更加思念可爱的祖国。他时常站在海边,盼望着光明的中国早些来临…………

光明的一天终于盼到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传到博恩默斯海滨公寓。李四光一家无限深情地遥望东方升起的曙光…………李四光非常激动,决定立即启程回国。过了几天,李四光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消息在报上公布了。

但是,国民党政府已命令驻英大使郑天锡,要李四光公开声明,拒绝接受新政协委员的职务,否则要英政府予以扣留。李四光和妻子开始考虑冲破阻挠的对策…………

李四光决定到普利茅斯乘船去瑞士,在那里等着妻子一道回国。

估计李四光已脱险到达瑞士,许淑彬才发出一封李四光写给郑天锡的信。然后收拾好行装,从容地离开英国。

在国民党驻英大使馆里,郑天锡和凌子骞看了李四光的信,二人神色阴郁,默默无语。

郑天锡长叹一声:“说来也怪,这个书呆子不仅自己投奔中共,反而想来对我做策反工作,他也太天真了!"凌子骞苦笑一声,感到前途渺茫…………

光明的中国在召唤!唯有向往光明的人才有光明的前途。李四光就要扑进祖国母亲的怀抱了!

李四光一家一回到北京,已经调到地质部门工作的吴焕明,受周总理的委托,特地到北京饭店来看望他们。

吴焕明告诉李四光:周总理决定推迟举行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就是要等他回来主持。李四光被这种信任和尊重深深感动了!

宋雪涛教授也回到了北京。他和李四光久别重逢,是何等的兴奋啊!他们尽情倾诉对祖国的热爱,互相激励为新中国献出毕生精力。

崭新的生活开始了。李四光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为打破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贫油的神话,他亲自组织地质普查队,忘我地战斗着…………

春风徐徐,杨柳依依,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毛主席和周总理亲切接见了李四光。

周总理十分赞赏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高度评价这是第一次把运动、把辩证法带进了地质学,是个了不起的贡献。

李四光笑笑说:“在地质界,我是少数派。”毛主席鼓励他:当少数派不要紧,有时候真理在少数人手里。

周总理请李四光谈谈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李四光回答说,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地下构造的规律,找出储存石油的构造来。毛主席一边听着李四光的分析,一边端详着地质构造图。

李四光详细分析着中国含油区分布的情况:从地质力学的观点看,除西部几个盆地而外,我国东部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具有三条沉降带,都是有含油远景的。毛主席听着,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神情。

最后,李四光提出:希望能在松辽地区早一点开展石油普查工作。周总理爽朗地笑着说:“好嘛!党中央支持你们,等你们的好消息!”李四光心情激奋,受到极大鼓舞。

李四光来到地质力学研究所,看到石油普查队即将奔赴松辽平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吴焕明兴奋地对他说:“李先生,您再也不是少数啦!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很好的队伍!”

李四光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马上走进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认真观看各种岩石的切片。

李四光正在精神焕发地为祖国寻找石油的紧张时刻,不幸患了肾脏病住进医院。刚做过手术,他就看起外文书来了。

护士小赵发现李四光在看书,就嗔怪道:“李部长,您要绝对静养,这是周总理的嘱托!”李四光想到总理那么忙,还这样关心自己,感到实在过意不去。

小赵刚走,许淑彬和女儿熙芝进来了。 李四光多么希望给他带来松辽平原出油的喜讯啊!

周总理亲自到医院来看望李四光。李四光激动地说:“总理,您那么忙,还来看我?”周总理笑道:“陈老总说得好,一闲对百忙嘛!哈哈哈!”

周总理详细询问了李四光的病情,随后叮嘱说:“我们都希望你养好身体,为国家找到更丰富、更多样的地下资源。”

李四光很想知道东北方面石油普查的结果。周总理说:“别性急,我相信,你的学说一定很快会开花结果。当然,除了石油,我们还要找煤、铁、铜和稀有金属…………”

周总理对科学家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切,勉励李四光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四光心情万分激动,对总理说:“我年纪大了,怕来不及了!”

总理亲切地说:“只要你有这个要求,七十岁不算老!来得及!”李四光容光焕发,眼含热泪,紧紧握住周总理的双手…………

李四光出院不久,就传来松辽平原出油的喜讯!从此,中国贫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光明灿烂的理想在变成现实!

一天,总理办公室打来电话,说凌子骞回来了,提出要见李四光。当许淑彬把这件事告诉李四光时,他不禁想起往事,感慨万分。

秋高气爽,枫叶正红。李四光夫妇热情欢迎凌子骞从 异乡归来。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凌子骞虽然面有愧色,但心里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暖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李四光鼓励凌子骞振奋精神,还可以替人民做点好事。李四光陪凌子骞参观了地质研究所之后,还建议他到东北油田去看一看。凌子骞欣然同意了。

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李四光站在党旗下宣誓,决心把全部心血献给祖国,献给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

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凝神聆听着,心潮激荡,倍受鼓舞。

在分组讨论休息的时候,周总理问李四光:“李老,你说,地震,能够事先测定并且预报吗?"李四光想了想答道:“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钻研,摸索规律,地震应该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周总理指示要建立一个机构,专门研究地震,而且一定要抓紧。李四光深为感动,对总理说:“我想一想,跟郭老、竺可桢同志谈谈,再向您汇报。”

要开辟地质科学的新领域,有多少事情需要抓紧去做啊!李四光一想到周总理的重托,便日以继夜地加紧工作。

桌上的地球仪,伴着这位卓越的地质学家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是啊,人老了,时间不多了,李四光仍在精神抖擞地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妻子是那样的关心体贴他,把外衣轻轻披在丈夫身上。李四光临窗远眺,对妻子深沉地说:“总理交给我的任务,不知道还有没有时间完成…………”

新的一天开始了。在绚丽的霞光中,李四光迈着坚定的脚步,走向光明和科学的未来……

0 阅读:23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