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翁:毗河——水与桥

草堂文化 2024-05-21 09:59:20

夜幕开始降临,寒冷的风撕扯着毗河两岸,耀眼的灯火,像冻僵了一般,呆呆地闪烁着,如孤独的灵魂。白天在茶楼里闲聊的客人已经散去,唯有我还坐在窗边的茶桌旁看一本书,那本书在渐渐地被翻薄,茶渍沾在某几页纸上,一团浓厚的自然味道,然思想里却一片模糊,——岁月已经把人生过得像陈年的老醋,尽管还保留着水的温润,却是一口已经咽不下去的酸味。

一条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然后把夜幕下的一切吞噬了,唯有灯光,在水面晃荡着,像一个醉酒的二流子歪来歪去地在街上行走。光到底有没有重量?如果没有,它应该是空的,又怎么能浮在水面上?一棵树,一个醉酒的人阻挡了光的视线,在灯光下,就会留下浅浅的影子,如果把影子用扫帚收拢来,称一称,也许有千斤的力量。——也许影子本身就是光的重量。

毗河的水,太柔软,也太过妩媚,光浮在它的上面,一下子就变得有些迷离了,唯有一座桥的影子,在水面上一动不动,只是一条长长的暗迹横在河面上。如果一条河没有了桥,它该多么地悲伤!

这一条河上有多少座桥,我究竟也没有去数过,我还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研究过一条河,现在我坐在河边的茶楼里,借着寒凉的夜色,正思考这条河的前世今生,——也许凡有人居住的沿河两岸,都应该有一座桥。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象里,桥与水是永不能分开的。古书上说:“桥,水梁也。”桥与水之间,应该有一种天然的默契,或者是自然与人文最谐和地融洽。

没有水,桥就会失去灵魂。一条河,如果没有桥,就成了孤儿,任它如何撕心裂肺地哭泣,没有一个人伸手去安慰它,而真正的安慰需要理解和怜惜,所以人们只会在河里索取,却不会给一条河施舍半点敬意。河流的泪水混在水里,被水流带到了远方,谁也分不清是水,是泪,——谁能看得见一条哭泣的河流呢?

唯有桥,静静地倾听着河流的一切述说。桥的墩子深埋在河底的泥沙里,它能感受这条河的心跳。每一滴水流过河面,或奔腾,或缓流,或歌唱,或悲伤,桥用它的心与水的柔情相互照应;水轻抚过桥的肌肤,让它感受到脉脉的温情,所以毗河边的桥,充满着一种幸福的柔美。

河的大小、长短和水的缓急成就了一座桥的骨骼和美的体态。曾经横在故乡小河边的一座桥,只需要在河里立起几块厚重的石头作为墩子,用青灰的石板铺成桥面,河岸的垂柳,乡村的炊烟、鸡鸣……把小桥从梦里唤醒,晨光之中的脚步声,嬉戏和打闹,让水面泛起轻柔的波澜;夕阳下回归的耕牛、牧童,割草的孩子,使桥面一阵热闹,——那时候,桥见证着乡村的烟火,懂得四季的变迁。

水承载着生命的历史,桥却是这段历史的外在表现,桥是那水最美的化身。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而每一种文化,又都像水一样流动,然后以一种固有的形式表达出来;水的变化,像时间一样,瞬间即逝,所以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人们现在能看到的河流,大多不过是表象,而深藏在内心里的东西,需要用心去体会,用温情去感知,所以文化都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越是深厚,越是平静。

也许桥的每一块冰冷的石头,或者被磨光的桥面,都刻满了水的痕迹。桥是水面上一座冰冷的雕塑,人生走过许多的桥,一回头,过去的历史却在桥面上渐渐地变冷、僵硬。

所以我们走过桥时,别回头,回头看见的,一定是失望与叹息。桥的对面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需要我们去认真体会。桥在每一条河上,或者在人生路上,几乎都起着同一个作用:交通。据说在死亡的路上,有一座桥,人们叫它奈何桥,它将引导人们走向另一个世界,——那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这是一个极富有人生哲理的桥梁名字。关于奈何桥的故事,人们已经诉说得太多,——从来没有一座桥,让人们如此恐惧过。

故乡原来有一种为了捣碎花椒的工具,先用干的木头做成圆形的容器,容器开一小孔,然后用湿木做成杵,再从小孔放进容器里,待杵干躁后,就再也取不出来,只能一辈子待在容器里了,所以故乡人给那件工具取了一个极为形象的名字:莫奈何。也许人生就像那个干燥的杵一样,虽可以自由地活动,却只能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左右环视,一片茫然。

许多自以为是的人,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其实他哪里知道,人生从生到死,只是一条路,那是一条死路,所以你回头看时,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可奈何。

那座桥立在毗河上,从来没有享受过人们的崇拜,势利的人们只把它当成了工具,——贩夫走卒,穿梭叫卖;汽车每天从桥面上急驰,卷起的尘土遮盖了桥的本来面目。尽管它曾经的桥栏泛着金属漆的白光,桥面光洁而平整,然而在过去的日子里,它承受着太多的压力和痛苦,此时正满面尘灰地诉说着桥面上的故事,而每一段故事,都写满了历史的旧迹,我们现在从桥面上走过,似乎听见桥的震颤,那不过是历史的脚步声,从远处向我们走来。

我们看见的这座桥,不仅仅是一个拱形的建筑,那只不过是它的外在形状,而桥的真正意义,是因为它带给了人们的方便。这种方便以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呈现出来,给人们以艺术的美感。

它的美,闪现着筑桥工匠们的智慧之光。真正的工匠,会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到那些建筑物之中,每一寸桥面,每一段桥墩,都会让人看见不一样的美——大匠的人生哲学融入到他的作品之中,我们在观看他的作品时,仿佛也就在与他本人一起交流。

所以在观看毗河上的桥时,人们至少应该保持一点美学鉴赏力,那样的话,桥已不再是桥,而是心灵的自觉。一个人的内心装着什么,在现实世界里,他就会看见什么;一个人能从一件物品的外在形象体验到美,他的心灵一定获得了净化,人生的境界也一定得到提升。

就如叶朗先生关于美的体验所说的一样:“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也许一件艺术品,或者一个建筑物,或者一篇文字,缺少了美的体验,它就少了灵魂和趣味。只是现在,这座桥太过于冷清和坚硬,在寒冷的夜里,它的美都藏在未来的历史中。

它本不是天然地生长在毗河边上的。当人们设计这一座桥的时候,首先考虑了它的作用,而它的作用更赖于水的奔流,所以桥是水的产物,或者说水孕育了桥。

这正好解释了我在书上读到的一句话:“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

2024年1月21日于金堂毗河边半日闲茶楼

*往期文章回顾:

秋水翁:毗河——流水与顽石 | 巴蜀之地

*作者简介:

秋水翁,原名王勇,出生成都金堂。

喜欢文字,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感悟生活。

0 阅读:0

草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