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为什么奇葩事频出,让人不能理解

上海金融陈教授 2024-06-24 21:10:14

自媒体不是好东西,他让我们看到好多事情,想不通,并且觉得不可思议。之前没有自媒体的时候,不好的事情可能更多,更加黑暗。但我们不知道,所以至少能耳根清净,不像现在,有了自媒体以后,即使知道了,也改变不了什么。就比如说,打工挣的工资成了赃款,这事大家听过吗?

这期视频可能发不出去,可能很快被封,也会招很多骂,但我就是不吐不快,据1818黄金眼报道,有位老哥21年的时候在杭州打工,有个月加班多,领了9000多块钱工资,到了23年12月份,收到西安一个派出所发来的一份证明,证明上说老哥那个月领到的工资涉嫌诈骗资金,并且从老哥的银行卡里划走2700多块钱,再另外冻结了2700多块钱。

老哥找警方查,警方给出的答复是,被骗的金额进入一级账户,再从一级账户把部分资金转到他当时的老板那里,老板拿这个钱给他发了工资。

他这可是实实在在打工挣的工资啊,于是去找警方沟通,被告知两个月内确认这笔资金和涉案金额无关就能解冻,但被划走的钱已经还给受害者了,想要的话去找之前的老板要,他找之前的老板呢,人家连理他都不理他,说我已经发过工资了,凭什么再发一遍?就这样,老哥就莫名其妙的损失一笔血汗钱。这事,你上哪说理去?貌似哪一方都没有错,就挺离谱的。

离谱的还不止老哥这个事,还有某些单位对防电诈的工作,做的也越来越跑偏,就近两天一个热搜,说温州某医院的员工被电信诈骗了5万,够惨的了吧,结果当地卫健局知道了这事,大家猜怎么着,卫健局直接下个红头文件,对医院罚款10万,并取消其年度评优评先资格。对那个被骗的员工,个人扣1000,取消全年评优评先,两年内暂缓职务晋升,理由是没有落实好防范电信诈骗。

大家看这特么是人干的事吗?什么脑回路?人家是被骗者,又不是搞诈骗的,这妥妥的落井下石啊。那要都这么执行,以后再有单位员工被骗了,也别声张,自认倒霉呗。还好过了两天,卫健局顶不住舆论压力,又发文撤销了这个决定。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个电信诈骗真的有这么难防吗?那个断卡行动简直是太变态了,可以说是一刀切的,宁可杀错,绝不放过。像限制办手机号,电话打多了封号这个就不说了,确实能起点作用。但去银行办卡,存钱、取钱、转账限额,各方面都实行严苛的限制,还有银行卡时不时的被莫名冻结,需要本人带上证件去柜台解开,说是快进快出,涉嫌风险交易,这真的有点过了头了,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对此都怨声载道了。

我有个想法,之前已经说了几次了,想一下,那电炸分子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打电话,取得受害者信任,慢慢发展到各种聊天软件,所以限制办手机号,电话打多了封号,这个措施是正确的,对大家影响也不大。受骗者上钩以后,把钱汇给电诈分子,再然后电诈分子才有下一步,找马仔取钱跑分洗钱钱,才需要大量的购买银行卡。就是这个流程,闭着眼睛就能想到,那我们只要在转账这一步上,设置点门槛,让受害者的异常转账转不出去,这不就行了吗?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

现在的大数据能捕捉到每个人的行为习惯,这个从网上购物就能看得出来,把这个技术用到网银操作上很难么?那用了以后,每个人是不是异常转账,都能检测出来,如果出现异常转账,转账金额大于多少,需要第三方验证,一定时间内频繁转账次数超过几次,需要第三方验证。第三方设置个紧急联系人,配偶子女父母或者监护人,这样搞难道不行吗?技术上很难实现吗?之前我评论区里有人说,这样属于侵犯个人权利,我当时就想,那现在银行的所作所为,我们还有权利可言吗?

明明技术上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给大家带来这么多麻烦,还出了这么多奇葩事,我真的想不通是为什么,有人能告诉我吗?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 2024-06-24 21:20

    二十多年一直没变过...知识传播太稀缺,无知与偏见泛滥...几十年没有出过思想家,更别提哲学家了...

上海金融陈教授

简介:上海专业金融服务,主营业务房产抵押,从业经验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