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8亿人的穿衣问题,科学家打响“丙纶会战”|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中科院之声啊 2024-06-07 19:24:37

1980年3月里的一天

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学所)

时任副所长钱人元

与研究人员徐振淼、徐端夫、赵得禄、范庆荣

“摆拍”了一张照片

照片的“C位”是几卷彩色线卷

这是当时我国唯一自主研究开发成功的化纤产品

——丙纶

▲钱人元(右二)、徐端夫(左二)及组内同事总结丙纶研制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

我国耕地少、人口多

粮棉争地矛盾突出

用来制作衣服的天然纤维紧缺

怎样解决全国8亿人的穿衣问题

成为当时的急迫需求

发展化学纤维是一条重要出路

但在当时

我国化纤品种少、生产水平低

高度依赖进口

1974年,经过大量调查和反复论证

化学所决定

“研究开发穿着用聚丙烯纤维(丙纶)”

一场由科学家担当主力军的“丙纶会战”打响了

先后有100多位科研人员加入这项研究

彼时我国石化工业已经起步

丙烯来源多、数量大,却远未被充分利用

尽管资源丰富

但国际上对开发聚丙烯作为服装用纤维持怀疑态度

因为丙纶有明显的缺点:

耐老化性能差和染色困难

上海国棉31厂曾试纺一些丙棉织品投放市场

穿过这种衣服的农民评价:

便宜!但不耐穿

田里干活穿不了3个月就破了!

在科学家眼里

丙纶生产中的老化和染色等都属于高分子化学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化学所的使命担当

在钱人元的带领下

徐端夫作为课题组较为年长的“大师兄”

组织科研人员从学科视角出发开展研究

一次讨论中,徐端夫敏锐地抓住问题本质:

“聚丙烯中高分子量‘尾端’部分是核心问题”

实验结果证明了他们的猜想

20世纪70年代后期

他们在国际高分子学术会议上首次公开实验结果

得到国际专家的高度认可

然而,从科学发现到生产一线

困难接踵而至

实验室中降低聚丙烯分子量的方法

在工业上却难以实现

国际上也没有工业化经验可供借鉴

一时间消极情绪在团队中弥漫

徐端夫经常鼓励大家

“只要我们努力做,一定是可以做出来的!”

他们探索出用“有机过氧化物”调节分子量的方法

却遭到了工业界的强烈反对

有机过氧化物遇热会发生强烈分解

很多人担心安全性

也担心过氧化物中的自由基会加速产品老化

徐端夫制定了严密的安全方案

第一次在工厂试验时,现场气氛很紧张

消防车在车间外严阵以待

徐端夫在车间内镇定主持

随着试验按照预定步骤平稳进行

大家才放下心来

眼看着丙纶细丝从纺丝机中喷出

徐端夫深感欣慰:

坚持多年的潜心探索终于到达彼岸

丙纶制衣的梦想就在眼前!

原理取得突破后

科研人员筛选出几种有机过氧化物

联合多家工厂完成丙纶配方试验

“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最终胜出!

为了保证工业生产简单高效

他们将DTBP制备成“降温母粒”

混入商品化聚丙烯树脂原料中

就可以在工厂原有的生产线上实现顺利纺丝

1980年

“降低丙纶纺丝温度新方法”获得国家发明奖

1989年

“丙纶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一个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典型项目

经验值得推广!

▲丙纶级聚丙烯专用树脂和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

“旦”是衡量纤维粗细程度的单位

其数值越小,纤维越细、越柔软

随着国际化纤研究呈现向“细旦化”发展的趋势

徐端夫还带领课题组陆续开发出

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

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相关技术

采用这些技术制成的织物

有突出的疏水导湿性能

手感柔软、滑爽

细旦丙纶还可以与棉纤维、蚕丝等混纺

制作性能优良的功能服装

1974年至1989年

化学所科研人员

匠心缔造、开拓创新

突破丙纶稳定纺丝新工艺

开发出一系列流动性好的聚丙烯纺丝专用料

解决了8亿国人穿衣的燃眉之急

也为我国丙纶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徐端夫

经常给同事、同行展示丙纶制成的衣服

晚年在病榻上还穿着丙纶衣服

因为“出汗很快就排走了,穿着很舒服”

今天,那场“丙纶会战”早已结束

主力队员钱人元、徐端夫

分别于2003年、2006年逝世

其他成员也大都是耄耋老人

但科学研究的生命仍在延续

化学所科研人员开发了多项高性能聚丙烯产品

未来,他们还将依托

中国科学院体系化建制化基础研究的优势

推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

持续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

▲细旦丙纶织物。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映含

1 阅读:16

中科院之声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