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确有其人,且他才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五台山便有美景 2024-06-03 01:48:27

你知道吗?“八戒”确有其人,他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僧人,也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三国时代高僧朱士行,法号八戒。据记载,嘉平二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

年少出家,决心取经

说到西行求法,很多人就会想到唐僧,外行人这么认为,我们佛弟子千万不要这么想。第一位西行取经的高僧是谁呢?朱士行大师。

大师年少出家,满腹经纶,学识非常高,在当时的士林当中,士林就是知识份子,在知识份子这个群体当中,有很高的威望,出家以后在佛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与当时的僧人或学者在谈论佛教经典的时候,就发现当时一些经典翻译不准确,词义表述不当。于是他就产生了一个念头:要去西域求取原版的经典。

因为当时的佛经是由印度来的高僧翻译的,毕竟是外国人,他的汉语水平有限,在翻译一些专用词汇就不一定很精确。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和尚”这个词,我们现在知道“和尚”就是“有智慧的老师”,可是在那个时候,翻译就是用跟那个单词发音较接近的两个字,“和尚”就音译为“乌阇”,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乌阇是什么鬼?莫名其妙”;比如说“沙门”,梵语就是出家修行的人,可是当时印度高僧在翻译“沙门”的时候,翻成“丧门”,中国人一看都吓死了,“丧门”是一个不祥的称呼了,谁还敢来修行呢?像这样简单词,音译过来就产生了歧义,有的意译也不准确,更加复杂的内容就漏洞百出了。

洛阳白马寺

取经成功,圆寂他乡

朱士行大师他发现这些问题后,就发愿要去西域求取真经,求取原本的梵文经典来对照翻译。

当时朱士行大师从长安出发,一直往西边走,走了多远呢?长安到达于阗,我们现在新疆的和田,古时候叫于阗。和田距离长安,现在公路的车程都差不多有三千多公里,这样一个遥远的路程,你想想看,去取经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最基础要有:超乎常人的体力,超乎常人的毅力,还有超乎常人的信念,才具备去取经的条件。朱士行大师为了去求取佛经,历尽千辛万苦,别说走路了,就算是骑马,我们现在的人有几个人骑过马?而且是长途,骑上几天几夜,路上很可能是风霜雨雪、艰难险阻。

唐朝义净大师曾写过一首“题取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白马寺齐云塔

经典是不那么容易得来的,必须要历经千辛万苦,雪山沙漠、豺狼虎豹、盗贼劫匪,各种艰难险阻,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才能成功。

而朱士行大师,就是公认的华夏去西域取经的第一位出家师父。他求取的经典是《放光般若经》,这部经取到以后,并没有轻易让他带走。珍贵的文化宝藏,他国岂能随随便便让你拿走?所以,朱士行大师他好不容易拿到经本,又千辛万苦让他的一个弟子叫弗如檀,当地的僧人,这位弟子也是费尽周折才把经本传到中国来,他当时已经回不来了,因为体力不支,还有各种阻挠,走不了了。

他对自己的祖国家乡非常思念,可是回不去了,最后他就在西域于阗国圆寂了,圆寂的时候八十多岁。希望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高僧,西行求取真经的第一人。

0 阅读:2

五台山便有美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