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鲁肃单刀赴会后随即暴亡,孙权:养虎为患,他让刘备走上巅峰

远悦说过去 2024-04-30 06:21:15

在江东孙家的高级幕僚中,鲁肃是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特色的人物。他在46岁病亡时是汉昌太守,横江将军,比起那些因军功封侯的东吴名将,并不算高。可这位横江将军,随着时间的流逝,名气却越来越大。

喜欢他的人说他豪气干云,雄才大略,有国士之才。不喜欢他的人说他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是东吴的罪人。当然,在很多信奉“刘备即小人”的人眼里,鲁肃就是他们心中的明星。

然而,鲁肃名震寰宇的谢幕演出却并非在战场上,而是在谈判桌上。体弱多病、一身儒雅的鲁肃创造了流芳百世的“单刀赴会”,他将汉末最狂傲的武将关羽斥责的哑口无言,甚至还从蜀汉手中夺回了荆州三郡。更为离奇的是,在鲁肃立下大功后不久,却突然暴亡了。

那么,鲁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单刀赴会”的?他又为何会离奇暴亡呢?

乐善好施的鲁肃

鲁肃出身于汉末士族家庭,家境优渥,是当地的望族。鲁肃幼年时,父亲早亡,他自小跟随祖母长大成人,养成了乐善好施的性格。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鲁肃的家乡沦为四战之地,官兵肆虐,盗贼横行。年纪轻轻的他力排众议,摽卖田地,大量购买粮食,结交英雄豪杰。从刘晔到周瑜,再到袁术,到处撒钱的鲁肃赢得了名声、关系,逐渐成为各路诸侯拉拢的对象。

然而,鲁肃却对袁术的招揽不屑一顾。当时,袁术委任鲁肃为东城长,不愿同流合污的他趁机携手族人,南迁居巢,投奔周瑜。当袁术发现,派人追击袭杀鲁肃时,他却一反常态,豪言道:

“袁术目无纲纪,不足与共事。方今天下大乱,诸位男儿应顺应时势而为,切勿逼我和族人。”

鲁肃言罢,张弓搭箭,一箭射穿了追兵身前的盾牌。因此,追兵不敢上前,鲁肃方能顺利地抵达居巢。可以说,在鲁肃的心中,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愿将武力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的。

鲁肃的理想虽然很远大,可他生逢乱世,不治军事,又曲高和寡,稍有不如意就挂印封金,远遁而去。抵达居巢不久,鲁肃就跟随周瑜渡过长江,投奔孙策。当时,孙策手握程普、黄盖等战将,极力压制江东士族,尽管他非常欣赏鲁肃,却并未委以重任。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在鲁肃祖母病逝后,他借奔丧为由离开江东,返回徐州故地。巧合的是,昔日好友刘晔也在游说鲁肃南下投奔郑宝。与此同时,志在建功立业的周瑜也不愿放弃鲁肃这位豪杰。自孙策被杀后,他多次写信劝阻鲁肃,都无济于事。

鲁肃的战略思想

200年,周瑜巧施妙计,将鲁肃家人悄悄接回柴桑,诱使鲁肃不得不返回江东。再次回到东吴,前往孙权帐中参加宴请的他,一眼就被孙权相中。而鲁肃的人生,也急速转折,从孙策时期可有可无的幕僚,到孙权委以心腹的谋士,地位变化,一目了然。

众所周知,在汉末三国,天下动荡,群雄并起,曹操剿除吕布、袁绍,称雄北方。而在淮水以南,孙权、刘表、吴巨、士燮等人,并列东西。在说到天下局势时,鲁肃一针见血的指出:

“方今天下,汉室不可兴,曹操不可除。唯有立足江东,攻伐黄祖、刘表,占据荆州,凭借长江地利,与曹操分庭抗礼,待天下有变时,再出兵北上,一统天下。”

对于18岁的孙权来说,鲁肃的言行俨然是极为超前的。然而,毫无疑问的是,鲁肃“二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得到了孙权的认可。究其一生,都在践行着鲁肃早期的战略方针。

不幸的是,在鲁肃尚未大展拳脚时,荆州的刘表就病重身亡了。接替刘表执掌荆州的刘琮受到蔡瑁、张允等人的钳制,将千里之地拱手送与曹操。尽管刘备、刘琦等人拼死相抗,可仍旧无力挡住曹操南下的步伐。因此,如何保住江东,成了摆在孙权和鲁肃面前的当务之急。

然而,鲁肃主动过江联络刘备的举动,却受到了颇多掣肘。张昭攻击鲁肃不够谦虚,处处诋毁于他,甚至联手江东士族,向孙权施压。可他不仅没有被孙权罢免官职,反而益发得到重用。

事实上,鲁肃的个人能力,孙权是十分清楚的。而他对于江东、孙权的忠心,更是远超张昭、顾雍、陆绩等人。

刘表病逝后,鲁肃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只身过江吊丧,足以检验他的胆识和忠诚。曹操兵临南郡时,鲁肃奔赴当阳城,力劝刘备联吴抗曹,为孙权赢得赤壁之战,打下了基础。而在柴桑城内,东吴谋士张昭、诸葛瑾督促孙权投降时,鲁肃又以汉献帝、刘琮为例,坚决反对孙权降曹。

相比于张昭、顾雍,鲁肃对于孙权的重要性,更不可言喻。作为东吴之主,孙权深知,一旦他投降曹操,必然会落得汉献帝一般的下场,终生囚禁。然而,江东英俊众多,却唯有鲁肃一人为他着想。因此,在坚定抗曹决心后,孙权特意为鲁肃设立了赞军校尉一职,辅佐周瑜,插手军务。

赤壁之战后,周瑜声望达到顶峰,鲁肃也跟着水涨船高,被孙权称为“东吴邓禹”。当时,刘备奔赴柴桑,问孙权借取江陵,以作栖息之地。周瑜得知消息后,建议孙权扣押刘备,防止他在荆州坐大。而在吕范等东吴将领的眼中,刘备的存在,是对江东最大的威胁。

然而,孙权却采纳了鲁肃的建议。不仅没有破坏孙刘联盟,反而同意了刘备的请求。鲁肃之所以这么做,并非因为他的仁慈,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的。

作为汉末优秀的战略家,鲁肃虽不曾参与战事,却能看穿战场态势的变化,随机应变,提前做好调整。自曹操兵败赤壁后,江陵、南郡就被纳入江东的控制范围内。然而,荆州人心未附,岭南、山越叛乱频繁,凭借东吴的力量,想要完全占领荆州,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通过扶持刘备的势力,将他树立成抵抗曹操的桥头堡,为孙权巩固东吴争取时间,才是鲁肃的真实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鲁肃“三分天下”的构想传至许昌时,正在写信的曹操,震惊的连笔都掉在了地上。

更令孙权欣慰的是,周瑜病逝时,竟极力推荐鲁肃接管他的职位。当时,周瑜视刘备为眼中钉,欲杀之而后快,甚至多次当众斥责鲁肃养虎为患。可在临终之际,却能不顾政见分歧,将鲁肃推上军中大将的位置。可以说,从曹操、周瑜的举止上看,鲁肃的才能,丝毫不亚于汉末众多名将。

然而,鲁肃毕竟敦厚本分。他不曾料到,刘备竟在短时间内袭取江南四郡,攻占益州,成为匹敌曹操、孙权的第三股强大势力。更为重要的是,蜀汉占据长江中上游,对下游的东吴,几乎成了碾压之势。

单刀赴会

215年,孙权绕过鲁肃,派遣吕蒙攻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反观刘备,则提兵五万坐镇公安,而关羽更是携兵三万,直入三郡。孙权、刘备的联盟,转眼之间就要破裂。

当时,鲁肃驻兵益阳,见关羽兵马到时,立刻邀他谈判。为了缓和双方剑拔弩张的矛盾,鲁肃更是只身入营,单刀赴会。在会谈中,鲁肃多次怒斥关羽“忘恩负义”。纵然关羽狂傲不可一世,可在鲁肃面前,也没了脾气。

不久后,刘备采纳鲁肃的建议,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将长沙、零陵、桂阳割让给东吴。一触即发的战斗,就这样被鲁肃化解为无形了。

很显然,鲁肃的举动,仍旧是为了保护“孙刘联盟”。在鲁肃眼中,曹操依然是孙权、刘备最大的敌人。自曹操屯田后,鲁肃就越发感到危机重重。无论是东吴还是蜀汉,单纯的依靠一方势力,根本不足以抗衡曹魏。因此,湘水之盟后,鲁肃周旋于荆州,谨小慎微的处理双方关系,逐渐化解了关羽的复仇之心。

217年,夏侯惇、臧霸出兵伐吴,抵达居巢不久,就遭逢大疫,军中病死者不计其数。本就体弱多病的鲁肃,也未能逃过此难,仅仅46岁,就暴病身亡了。

鲁肃死后,东吴尽管坐拥吕蒙、陆逊等名将,却再未能拥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奇才。他们恶意撕毁“湘水之盟”,悍然向荆州发起偷袭,斩杀了关羽,也彻底打破了曹操、刘备、孙权三方之间的平衡。

然而,孙权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鲁肃当初借给刘备江陵城,着实是与虎谋皮,让刘备走上巅峰。在说到鲁肃时,孙权不止一次地感慨道:“鲁肃劝我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也。”只是,失去蜀汉制衡的曹魏,也在不断的屯田中坐大,渐渐拥有了吞并其他两国的能力。

0 阅读:0

远悦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