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张国焘托人向中央提出一个请求,周总理得知后批示:同意

历史典录 2023-05-06 16:43:47
前言

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有这么一个人,能够让毛主席说“自己因为他陷入最黑暗的时刻”,也让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气到拍案而起,他究竟是谁呢?

1955年的一天,刚刚开完常务会的周总理回到西花厅,他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文件,从邮票上看,这是来自一封香港的书信。

周总理看着封面赫然写着:“中共中央领导人亲启”,周总理打开后看到落款,不由心里一震“竟然是他”

图 张国焘

随后,周总理思索了一会儿,在信中提笔写下:“同意”

托人来信的,正是当年叛逃的张国焘,张国焘的名字在如今看来,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在革命初期,他可是我军,我党创始人之一,明明握的一手好牌,最后却沦落到病死他乡无人知的下场。

看着熟悉的笔迹,周总理感叹物是人非,不由得一阵唏嘘,那么张国焘对中央做出了什么样的申请?这还得从张国焘戏剧性的人生说起……

执意南下,另立“中央”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两河口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图 两河口会议地址

参与会议的大多是中央领导以及一些中央红军的团级以上将领,而红四方面军则只有张国焘自己参会。

在此次会议上,周总理首先讲述了“红军继续北上,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策略。

而就在大会讨论时,张国焘主张西进战略,即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起进军川藏边境,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由于会议上多数将领都同意北上战略,张国焘也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1935年9月,在长征的关键时期,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北上。

最后毛主席决定,单独带着1、3军团北上,但是北上的方针遭到张国焘的反对,他认为应该南下,所以张国焘早就给陈昌浩发了电报,让他带领队伍南下,并称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在随后的行军中,张国焘多次消极对待中央命令,甚至建立第二中央。

图 张国焘和毛主席

当张国焘得知毛主席已经率领红1、3军团北上之后,大骂陈昌浩无能,但他转念一想,也并不放在心上,他想:“他们不就那么几个人,几条枪吗?也许还没打到陕北,早就完了。”

看到自己的红四方面军完好无缺,倒还多了红一方面军的5,9军团,他十分兴奋,说道:“南下!南下!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红军主力在这里,这里才是中央。”

说到这,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惬意极了。

9月中旬,张国焘命令左路军和右路军的第四军,第三十军,共八万余人,分别从阿坝等地区沿大金川河上游南下,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悲惨道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久,中央红军历经磨难,终于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南平原,党中央一直期待张国焘能放下“南下”主张,跟上他们北上的步伐。

随后,党中央召开会议,毛主席作了报告,他说;“告诉同志们一个好消息,通过缴获一位国民党少校及其运输队物品,从他的报纸上知道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情况,中央决定下一步到陕北落脚。”

9月15日,张国焘不顾中共中央的劝阻,他扬言道:“目前的战略方针是要集中主力,大举向南进攻,消灭川军残部,在广大地区内建立根据地,首先要赤化四川,只有大举南进,消灭川敌南部,才是真正的进攻路线。”

图 张国焘

在张国焘看来,“目前北方天气寒冷,草地不易通过,敌人在我们的北面,已经集结相当兵力,这种情况下,北上是相当不利的,我们南下,敌人是川军残部,在南下地区内,人口稠密,好扩大红军,物产丰富,可充实红军物质上的供给,这就是我们能够顺利的在广大地区内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张国焘还断定,中央北上,不拖死也会被冻死,最后顶多几个中央委员到达陕北。

9月17日,张国焘一举南下,向四川进攻,还提出了“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号,一时间,这句口号成为红四方面军上上下下的行动口号。

图 红四方面军南下

每一个正直的共产党人都为此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因为分裂,红军的力量被分割而变得弱小,因为分裂,在红军官兵中引起了思想混乱,迷茫,忧愁笼罩在左路官兵的心头,党中央认为张国焘实行的是“退却逃跑主义路线”,张国焘确指责中央北上是无休止的一种退却,是害怕敌人的一种逃跑。

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理番成立了一个“新中央”。张国焘的新中央不仅有政府、军委,连团委都有,并且发布了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通缉令”

这时,已经是深秋季节,沉寂浩渺的大草原气候转冷,秋风萧瑟,寒气袭人,比第一次过草地情况更加恶劣,四万多衣衫单薄,粮食匮乏的右路军战士重过草地,他们身体疲惫,步履沉重。

有些战士问:“我们已经过了一次草地,为什么又要南下重新过草地?为什么不跟党中央北上?”

徐向前骑在马上,举目眺望,浩渺的草地在深秋的风中充满着杀气,红军第一次过草地留下的痕迹历历在目,那些用树枝搭建的栅子里堆着一些无法掩埋的红军官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堆在里面,有的已经被狂风刮的不知去向。

图 徐向前

徐向前见状,含泪说道:“古代那些远征将士们还可以马革裹尸还,而这些长征中的红军却只能横尸于此,如果说第一次过草地是被敌人逼到这里来的,而今红军又折回来重过草地,这又是为什么呢?”

许多战士支撑不住倒下去,他们年轻的生命成了张国焘分裂活动的牺牲品。

徐向前抬头望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徐向前真想大喊:“革命尚未成功,为什么要闹内讧”

红四方面军南下时有8万多人,但一年的时间就伤亡过半,毛主席当时就预言说,南下是行不通的,他们迟早会北上。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晚年徐向前在回忆录中回忆说:

“当年跟着张国焘南下,是自己革命生涯的致命错误”。

徐向前还说:“我对毛主席的远大战略眼光和非凡气魄,是经过南下的曲折才真正认识到的。”

果然,张国焘最后狼狈地回到了陕北,他的“第二中央”也被迫解散,面对张国焘对红军造成这么大的损失,1937年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对张国焘提出批判。

1937年12月14日,张国焘(后排左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成员合影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张国焘本人,也在大会上泣不成声,表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

按照大家的意见,应该免去张国焘的一切职务,但中央为了教育和改造他,仍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

但张国焘性格向来高傲,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早已料到张国焘会叛党。

决意脱党,周总理极力挽留

1938年,张国焘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虽也在中央,但他的思想却早就开始和中央背离。

4月4日,正值清明节,此前国共两党已经商定,每年的这一天由双方代表一起到黄帝陵扫墓。

张国焘听说此事之后,立马去请求毛主席,让他也参加祭扫黄帝陵的活动,起初,党中央和毛主席都反对此事,但是张国焘三番五次去请求,毛主席无奈地说:“你一定要去就去吧,去了赶快回来。”

原本祭拜典礼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在祭拜完毕后,张国焘将随从人员打发走,只留下自己的贴身警卫员张海,他对张海说:“今天秘书和警卫班回延安去,你就不用去了,跟我一起去西安找林(伯渠)主席。”

图 林伯渠

张海很是不解,面对张国焘的反常行为,张海感到一丝不安,却也没多说什么。

随后,张国焘一头扎进了国民政府天水行营主任蒋鼎文的汽车,一溜烟地跑了。

首先获得张国焘叛逃消息的是当时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林伯渠。

当时的林伯渠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常驻西安,负责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工作,林伯渠在得知张国焘来到西安,要求他搬到八路军办事处居住,他一口回绝。

4月7日,张国焘决定乘火车去武汉,临行前,张国焘给林伯渠打电话要求他来火车站,张海问道:“张主席,您不是说要找林主席吗?怎么一下子又要去武汉呢?”

张国焘听后,脸色铁青说道:“这件事你无需多问,我自有主张,你只管打电话问就是了”

随后,林伯渠赶到火车站,张国焘说:“林主席,我要去武汉”

林伯渠一听,大惊失色,问道:“中央批准你去吗?”

张国焘支支吾吾说道:“我自己要去的,回头你转告延安一声”

图 张国焘

林伯渠严肃说道:“你身为边区政府副主席,怎么不经过组织批准,擅自出走呢?”

张国焘回答道:“我要到武汉,同蒋介石谈论统一战线的问题”

随后,张国焘还痛陈自己在延安受到的不公和批判,称自己要脱离共产党。

林伯渠自知无法劝说张国焘,便立马拍电报将此事转达中央。

“张国焘借祭黄陵之机,未经中央允许,私自带警卫员赴西安,又从西安乘火车到武汉,声称要找周恩来做蒋介石的统战工作”。

接到电报后的周总理,立马联系在武汉的李克农等人,焦急地说道:“张国焘私自逃跑投靠国民党,已乘火车到武汉,你们马上打听他到武汉的准确时间,一定要抢在国民党特务前接到他。”

随后,李克农义不容辞接受了任务,他们四人一连等了三天,夜以继日耐心守候。

图 李克农

直到4月11日下午7点,载着张国焘的火车终于开进了火车站。

大家提起精神,在最后一节车厢找到了张国焘,张国焘坐在那里神色紧张,面带愁容,似乎也在等待。

李克农走到张国焘身边,对他客气地说:“张副主席,周副主席派我来接你到办事处居住,请赶快下车”

张国焘见状,执意不肯,傲慢地说:“我不要他请,我来武汉有事,有地方住,我自己走,你们不要管了”

李克农早已料到,便提高声音说:“我是奉中央之命接你回家,请你赶快跟我走,这里太危险”

说完,围在张国焘身边的工作人员连说带劝将张国焘请下车,眼见事情已经躲不过去,张国焘只能在李克农的安排下,住进了武汉的一个小旅馆。

当天夜里,周总理,董必武,叶剑英等中共驻武汉的领导人都在场,这次会谈一直持续到半夜两点。

图 周总理

他们严厉地批评了张国焘私自出走的错误行为,张国焘表情紧张,语无伦次,他有时久久不说话,显得傲慢无礼,有时又大发牢骚说中央对他的批评和处理太过分,让他当陕甘宁边区副主席不公道。

又说到:“我感觉我很消极,请允许我回江西老家去,那里有得饭吃,我以后再也不问政治了。”

周总理等人当然知道张国焘的想法,他是想投靠国民党,周总理提出严厉批评:“当年之事是中央领导同志看在你多年革命的份上,想要挽回你这个同志,才对你一再容忍,现在你又以一己私怨而抛弃党,难道你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吗?”

在周总理的软硬劝说下,张国焘依然固执已见,决意脱离共产党,投奔国民党,周总理自知劝说困难很大,于是,致电中央做了汇报。

左起:张闻天、康生、周恩来、凯丰、王明、毛泽东、任弼时、张国焘

4月12日,经过中央和毛主席的讨论,集体向张国焘发出挽留电报,希望他回头是岸:

“国焘同志:我兄去后,甚以为念。当此民族危艰,我党内部尤应团结一致,为全党全民模范,方能团结全国,挽救危亡。我兄爱党爱国,当能明察及此。政府工作重要,尚望早日归来,不胜企盼。毛泽东、康生、陈云、刘少奇”

当第二天周总理拿着电报去找张国焘时,企图唤醒他,早日回到延安,但是张国焘仍然充耳不闻。

4月16日,张国焘提出想要见蒋介石,周总理陪同前往,张国焘见到蒋介石,立马卑微的说:“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啊!”

周总理严肃地说:“你糊涂,我可不糊涂”

结果,这次会见什么都没谈成,蒋介石认为这位在共产党内自称中国“列宁”的大人物竟然如此低三下四,一面暗自高兴,另一面又瞧不起他,觉得此人可以利用不可以信赖。

图 周总理

随后,周总理再次找到张国焘,并向他提出三个条件:

“1.改正错误,回党工作,这是组织和我个人所期待的;2.向党请假,离开工作岗位,暂时休息一个时期;3.自动声明脱党,党宣布开除你的党籍。”

张国焘嚣张地说:“第一条不同意,后两条可以参考。”

周恩来无奈说道:“老张,对这样重大的问题,一定要慎重又慎重啊!这样吧,给你两天时间考虑,我们过两天再来看你。”

张国焘说:“那就让我闭门静思两天吧。”

张国焘此时决意要投靠国民党,周恩来走后,他支开了身边的同志,然后下楼坐上了军统头子戴笠派来的小汽车,无耻地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彻底背叛了革命,背叛了党。

图 蒋介石和戴笠

4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

称“对于中共不但不是什么损失,而是去掉了一个腐朽的不可救药的脓包”。

事实证明,张国焘的此次选择,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是一条自绝之路……

晚年凄惨,求助中央

张国焘在投奔国民党后,国民党起初对他格外欢迎,并希望他利用对共产党的熟悉,出卖党的情报。

图 张国焘晚年

张国焘虽对国民党有求必应,信心满满,然而蒋介石对这个叛党之人也绝对没有信任过,“尊而不敬,用而又防”。

他所培养的特务,成果却是不尽人意,除了他原来的亲信等少数人“来归”和被“策反”外,并没有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久而久之,张国焘就失去了价值。

后来,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转移到台湾,而张国焘也成为没有价值的“空壳子”

1948年,张国焘带着全家来到台湾,本可以换一个地方有所改善,然而,不仅政府没有管他,而且他的住所又被军官所占领,并且嘲笑他曾经是共产党的身份。

图 张国焘一家

最后,他不得不辗转到香港,在香港他将自己仅有的5000美金用来炒起黄金,但是最后都血本无归,张国焘一生都在投机,但始终没有赢过。

晚年的张国焘只能靠儿子微薄的薪水来度日,就连妻子杨子烈受伤,张国焘都无可奈何。

1953年,万般无奈的张国焘厚着脸皮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和中央进行联系,提出要回到祖国生活的要求。在信中他提到“愿意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为党和人民尽微薄之力。”

当周总理和党中央经过考虑后,同意张国焘的请求,随后刘少奇给他回信告知他中央欢迎他回来但是他得先写个报告承认先前的错误。

图 刘少奇

但是张国焘依然固执,放不下“尊严”,拒绝道歉。

1955年,张国焘又一次向中央请求让二儿子前往广州医院学习,周总理看到信后,思索了一会儿,他认为:“个人问题应该个人问题解决,不应该连累子女”,所以,周总理在信尾写下“同意”二字,批准了他的请求。

后来,张国焘的日子每况愈下,在1956年他又一次向中央提出了想要回大陆的请求,中央的回复依旧如此,但是张国焘仍然固执,后来,他因接受了美国人伯顿的稿费,口述了他的一本“自传”,不久后,他不得不移居美国加拿大。在这里,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

图 张国焘的自转

移居加拿大后,他与儿子住在一起,但是久而久之,儿子的薪资无法赡养张国焘夫妇,他们只能住进免费养老院。

1976年,79岁的张国焘在养老院突发中风,右半身陷入瘫痪,就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他只能与别人挤在一间只有六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此时在加拿大的张国焘的旧友原国民党将领蔡孟坚得知此事,来到养老院看望张国焘。

如今的张国焘,满脸沧桑,他用能动的一只手拉着蔡孟坚,懊悔地说道:“我要是那年没有离开延安多好,他们不是没给过我机会,是我恩将仇报了...”

说罢,张国焘老泪纵横。

图 张国焘夫妇之墓

1979年的冬天,张国焘在大雪中迎来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

12月12日夜里,张国焘翻身将毛毯滑落地下,他多次按下求助按钮,却无人回应。

凌晨五点,在寒冷中,结束了他82年的戏剧性人生。

从北大高材生到中共一大主席,从另立临时中央到客死他乡,张国焘的一生从崛起到辉煌到挫折堕落,充满了跌宕起伏,曲折坎坷……

0 阅读:125

历史典录

简介:中国历史犹如一窖烈酒,清冽而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