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序曲1:秦始皇的纯手工定制原本大臣建议称“秦泰皇”

文叔逗号 2024-06-01 21:39:45

天下一统 手工绘制中国:皇帝的由来 大臣建议称“泰皇”

在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乱世后,秦王政终于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使命:统一了天下。这并非仅仅是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是历史上第一次天下不再是诸侯共治,而是嬴政的独有领地。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如果此刻秦王政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那他的功业可就白白浪费了。早在统一六国之前,他就已经构思好了治理天下的蓝图。这个蓝图是什么呢?那就是,天下不应再像周朝那样,名义上统一而实际上却是各诸侯相互为国的局面。周王对他们的控制也只是形式上的,实际上仅仅是收税纳贡而已。对付不听话的诸侯,也得斟酌利弊,不能轻举妄动。这样的天下,最多只能算是一种共主,而不是真正的主人。

秦王政既然已经统一了天下,那他的目标自然是成为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因此,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此之前,他必须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天下人应该如何称呼这位天下的主宰呢?

继续使用“王”的称号吗?对秦王政来说,这个称号已经太过平凡。齐王、魏王等等,这些称号已经不知被多少人所使用,王的尊称已经丧失了其独特性。更何况,他已经灭了六国,难道还要与周朝一样,让人们称他为大王吗?那么,灭国的功绩与头衔又有何关系呢?

因此,他向大臣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的功绩已经清楚无疑,我凭借微薄的身躯,率兵征讨暴乱的国家,依靠我秦国祖宗的荣光,让六国的国王都认罪伏法。如今,天下已经安定,但若我的头衔不做出改变,似乎无法让后世明了我的功劳。因此,我想将‘王’的称谓改变一下。”

听到这,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以及廷尉李斯等人纷纷附庸,他们说:“大王,您说得极是。自五帝时代以来,尽管号称统御方圆千里之土地,但四方蛮夷和诸侯是否前来朝贡,完全不受天子控制。而如今,我大秦统一了天下,在四海之内,每一寸土地都成了我大秦的郡县,实行统一的法律。这是前所未有的功绩,五帝之时无法比拟。”

“我们几位在慎重考虑并与博士商议后认为,在古时有天皇、地皇,还有泰皇。其中,泰皇的地位最为珍贵。因此,我们愿意提出冒死之言,大王,您可将您的头衔改为泰皇。同时,我大秦颁布的律令统称为‘制’,昭告天下的书面通知称为‘诏书’,印章则称为‘玺’,而您的谕旨则称为‘喻’。此外,天子不再自称寡人,而是‘朕’,而我们这些大臣也不再称您为大王,而是‘陛下’。您觉得此举如何?”

秦王政思索片刻,微微一笑。“嗯,这个提议不错。”他缓缓说道,“不过泰皇这个称号似乎有些陈旧。毕竟,此前已有人使用过。若一味沿用,恐缺乏新帝国的气象。但也不能称皇,亦不宜称帝,因为曾祖父秦昭襄王曾自称西帝,若强取其位,或有不妥。”

“在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觉得,我大秦的功业,可谓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或许如此。”秦王政缓缓开口,“其他建议均可采纳,唯独头衔一事,我将取三皇五帝各一字,自今以后,大家尊称我为‘皇帝’。诸位意下如何?”

大臣们听后,异口同声道:“陛下英明!”

秦王政静静聆听大臣们的意见后,微微点头。他说:“既然大家都同意了,那我们就这么做吧。另外,还有一件事,我觉得新上任的皇帝给前任皇帝追加谥号并不恰当。第一,古代的尧舜他们只有名号,没有谥号,但依旧做得很好。第二,这样做等于让后人评价前人,让大臣评价国君,这不合适。所以,我决定废除这一做法。我是第一位皇帝,所以称为始皇帝,之后的皇帝按数字顺序排列,从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传承永远。”

郡县制的由来

定好新头衔后,秦始皇继续说道:“除了咸阳为定都之外,我认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很有道理,我们将采纳。五德终始说是指五行相克的关系,黄帝属土,却被属木的夏朝所灭,这是木克土。商朝属金,克木,所以灭夏;周朝属火,克金,所以灭商。而我大秦属水,正因此,我们才能灭周。因此,我打算根据水德的特性,将秦国的服饰、旗帜以黑色为主,数字以6为基准,并将10月改为年初。大臣们是否有意见呢?”

大臣们纷纷表示,这些改变对称呼和服装的影响并不大,都遵照着去执行。但秦始皇接着问道:“天下归一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呢?大家有何建议?”

丞相王绾等人建议道:“各国诸侯刚被消灭,而齐、燕、楚等地又十分偏远,若无人镇守,恐将再起乱象。因此,我们建议您封您的皇子为王,派遣到各地镇守。”

秦始皇默默陷入了思索,没有立刻回答。

李斯立即注意到了秦始皇好像对王绾等大臣的建议并不太感兴趣。于是,他站出来说话:“陛下,我认为丞相王绾的建议并不妥当。”

秦始皇询问李斯哪里不妥当,示意他继续发表意见。

李斯接着说:“大家仔细想想,分封皇子为王驻守各地,这与前朝周武王分封诸侯有何不同呢?这些皇子原本是一家人,但随着世代更替,血缘关系早已不再重要。甚至有时候,他们之间相互仇视,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争斗中可见一斑。

因此,分封出去的皇子们是否能团结一致呢?我秦国自献公时期开始实行郡县制,而商鞅变法后也未改变这一制度,因为郡县制符合秦国的利益。陛下您今日能统一六国,正是依靠郡县制度,而不是分封诸侯。我建议继续采用郡县制度管理天下,将大权掌握在陛下手中,以税赋来论功行赏,这样才能稳定天下,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秦始皇思索片刻,认可了李斯的观点:“廷尉李斯说得有道理。我们刚刚统一了六国,没必要再去制造新的麻烦。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天下安定,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好,就照廷尉李斯说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将继续采用郡县制度管理国政,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守、尉、监三人,由朝廷指派,不得世袭。至于百姓,则将改称为黔首。”

秦始皇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能够更快地实现天下的统一。因为这样的区分将使原先六国的人民不再以国家来自我认同,而是以自己所属的郡来自我认同,比如说,我是颍川郡或是南阳郡的人。这样的改变会加速人们对秦国的归属感。

当然,要务实一些,有些地方虽然设立了郡,但实际上秦国无法有效管理,比如说远离咸阳城的闽中郡,在现在福建省一带。这个地方原先由越国人民管理,因当地民风剽悍、地形险峻,要派兵讨伐并不容易。因此,秦始皇只废除了他们的王号,改称为君长,而这些地方则继续由他们自行管理,不派官员过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郡的下面,秦国还设立了其他行政单位,如县、乡、亭、里、什、伍、户。乡里制度由乡、亭、里组成,一个乡管十个亭,一个亭管十个里,一个里约管100户。这一制度延续了商鞅变法以来的政策,并为秦国提供了动员人民的强大力量。

而关于中央管理制度,有传言称,三公九卿制度很可能是秦始皇所奠定的。此外,秦国还设有72名博士,类似于现代的国策顾问。其他文臣、武将都由国家任命,并每年进行考核。这些头衔和管理制度并不容忽视,因为皇帝的头衔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后来孙文推翻大清帝国才正式废除。

而就在管理制度方面,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如果将这个郡改成省,那这制度几乎与我们现在的地方行政划分制度一模一样。没错,这个制度一直被沿用至今。想象一下,要建立一个可以使用数千年的制度是何等不易啊。由此可见,当初这些人的用心与远见。

但是,这样就完成了吗?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知道,这些制度只是一个骨架,想要统一天下,当务之急是要消除之前列国之间沟通的障碍。什么障碍呢?就是各国之间的文字以及商业贸易标准并不一致的问题。因此,秦始皇下令进行全国的文字统一,车同轨以及统一度量衡的行动。

所谓的书同文即文字统一,秦始皇委派廷尉李斯负责这项任务。然而,各国的文字有的相同有的相异,如何取舍呢?有一种说法是,李斯先将这七国文字拿出来进行比较,然后,在同一个文字中,他会选择最多国家使用的版本。接着,再参照周宣王时期的大篆作为基础,开始进行文字的改革。这样的做法实际上相当不容易,因为李斯并不是以战胜者的角度要求各国使用秦国文字,而是各国的文字兼采,新的文字中存在一部分各国旧的文字,这样就不需要各国人民重新学习,方便他们适应新的文字,以加速文字的统一。

随后,李斯根据刚刚的大篆形体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体,那就是小篆。于是,大家称李斯为小篆的鼻祖,也就是所谓的发明人。然而,历史上完成书同文的并不只有李斯一人。除了李斯所著的仓颉七章外,还有赵高的爰历六章以及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七章,也都是当时秦国的规范字帖。

另外,传说中隶书也是在秦始皇时期诞生的。由于小篆的弯曲太多,书写起来很不方便,后来有一位名叫程邈的人在小篆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造出了隶书。隶书成为了我们现在使用文字的基础。

传国玉玺的由来

小篆到底还有没有人在用呢?有啊,如果你去刻印章,你就会发现许多比较正式的印章上用的就是篆体。但是,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篆体呢?这是因为秦始皇命李斯找来当时咸阳城中最著名的玉器师傅王孙寿,请他设计将小篆刻在玉玺上,也就是印章上。秦始皇的玉玺可不是普通的玉玺,它正是当初完璧归赵的和氏壁,因此要在上面刻什么,成了个大问题。

秦始皇最后决定,在玉玺上雕刻五条龙,并刻上八个字。至于这八个字是什么呢?目前总计有四种版本的说法,但我个人比较喜欢三国志的版本,那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意味着得到这个玉玺的人就是天命所归,会很长寿,国家也会兴隆。

这颗玉玺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是的,它是传国玉玺,人们争相抢夺的对象。为什么要抢呢?因为上面写得很清楚,“受命于天”,换句话说,谁拿到了就是得到上天的真命,也就是真正的真命天子。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比较正式的印章上都用篆体了吧?因为传国玉玺上用的就是篆体,所以很多人觉得使用篆体会比较正式,或者说比较吉利。

完成了书同文之后,秦始皇再接再厉进行了车同轨的创举,这也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创建。他将车子的轴距统一,这样方便制造、维修、更换,甚至连车压过的痕迹都一致,以便让之后的车子通过更为方便,不至于颠簸不安。这种统一工业用品的做法在周朝以前从未有人尝试过。至于统一度量衡也是一样的道理,各国计算重量或者测量长短的单位并不一致,容易引发争端。

那这样岂不是会影响生意吗?正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承袭商鞅变法制度,秦国要求所有的度量衡都改成与秦国一致,并由政府统一制造。这种观念有点像现在的中央标准局,可见秦朝开国之初的人们着实不简单。

除了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之外,还有一样东西需要统一吗?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尚未统一,那就是货币。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直接影响着贸易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下令废除各地使用的白银、贝壳等货币,统一改用黄金。然而,因为黄金太贵,一般民众用不到,所以秦国还使用外圆内方的铜钱作为日常货币,又称为半两钱。这种铜钱的设计外圆不易刮伤衣服,中间有洞方便串起来带着走。这些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过渡期。秦始皇的确很忙,毕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六国的统一,为后世奠定基础,绝非易事。

1 阅读:18
评论列表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