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最相思的两首小诗,孤独又美好,道尽了爱情的真相!

墨尘染公子 2024-05-26 07:16:28

“符离城中初相遇,一见湘灵误终身”白居易与湘灵,在最美的年纪遇上喜欢的人。

11岁那年,白居易搬去符离,在符离城中初遇湘灵,湘灵活泼可爱,还会唱歌跳舞,妙不可言。

19岁那年,白居易与湘灵私定终身,从相识、相恋、相离、又相爱,又相离,历经42年的分分又合合,半生的爱恨纠葛,最终在白居易53岁时,以湘灵的不知所踪,结束了这场苦恋!

在白居易笔下,这位让他误了终身的女子,“湘灵”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奇女子呢?

白居易的初恋,真得叫“湘灵”吗?“湘灵”原指湘水之神,是娥皇和女英殉情后,所化的一缕幽魂。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有追灵的一种说法“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道士为唐玄宗,寻找贵妃的一缕魂,道士找遍天上地下,还是茫茫寻不得。

所以,“湘灵”不一定是初恋的名字,可能是一种代称,是诗人求而不得的爱情。

19岁的白居易,向15岁的湘灵表白,湘灵含羞点头,白居易将湘灵拥入怀中,白居易回忆湘灵时,写过一首《邻女》,记录了这段往事。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诗人说,湘灵15岁时,长得亭亭玉立,比天上的嫦娥还美,又像旱地里长出的一朵莲花,让人刻骨铭心,一生难忘。

如今,时过境迁,再想起,湘灵在碧纱窗下,绣床前,教鹦鹉说话的场景,如今是看不到了。

诗人在“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中,描述了一段湘灵的生活日常,这里“鹦鹉”、“碧纱窗”,藏着湘灵身份的一个巨大秘密!

在唐朝,鹦鹉很珍贵,是一种进贡的鸟类,也是皇室最爱的宠物鸟,一般由达官贵人所有。而诗人笔下的“湘灵”,却可以在闲暇时,在闺阁之中,养一只鹦鹉,说明白居易的初恋,不可能是一位村姑。

“碧纱窗”也并非寻常物,是一种碧绿色的窗纱,在明清故宫之中,有很多“碧纱窗”。

“碧纱窗”有一个很独特的功能,室内之人可以看清室外,室外的人看不清室内,在唐代,受贵族女子喜爱。

白居易给这首诗,取名《邻女》,也道出了“湘灵”所居之处,这里的“邻”,在《周礼·地官·遂人》中解释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换句话说“湘灵”与白居易住得比较近,但并非邻居。

白居易27岁之前,都生活在符(fú)离,与“湘灵”相遇、相知、相爱,那么,符(fú)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其实,“符(fú)离”的“符”是一个通假字,通“苻”,一种草的名字,这种草叫苻离草,“符(fú)离”因为盛产符(fú)离草而闻名天下。

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有一段描述,说得就是符离的符离草。

在《战国策·秦三》“楚苞九夷,地方千里,有符离之塞。”中,提到“符(fú)离”面积辽阔,是古代的交通要道,背靠群山,临濉(suī)河而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唐朝曾在符(fú)离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个州,这个州叫“宿州”,是一个很古老,很发达的繁华之地。

在中唐,朝廷内忧外患,而符离相对安定,很多达官贵人,会搬迁到符离,白居易就是其中一个,历史上韩愈、李白、杜甫、苏轼,都曾来过了繁华的符离。

由此可见,符离不是一个山村,是一个文化繁盛的符离城,而“湘灵”也更不可能是一个村姑。

所以,白居易这首《邻女》,暗藏了“湘灵”的一个身世秘密,她极可能是一位贵族女子,也为后来一生的“爱而不得”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邻女》只是对“湘灵”身份的一种猜测,那么,白居易的《感镜》,便是对“湘灵”身份的一种确认!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这里的“美人”指湘灵,湘灵与我分别的时候,送了我一面铜镜,我至今保存在身边,十分珍惜。

“留镜在匣中”中的“镜”指铜镜,这是一个“背有双盘龙”的铜镜,“龙”是皇室的象征,平民很少用!

在唐朝《通典》中,记载“有令、丞各一人,掌造铸金银铜铁......”,唐朝设置了专门的部门,为皇室贵族做铜器,其中铜镜是必需品。

在《旧唐书·魏徵传》中提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里的“魏徵”就是魏征,唐代名臣。

可见,这种“铜镜”,主要还是贵族在使用,那么,老百姓可以用吗?

《唐朝韦应物·感镜》中,有一段记载,“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唐朝的平民也是可以使用铜镜,只是平民用不起。

白居易在《感镜》中提到“留镜在匣中”,湘灵送给我一个“镜”,可见“湘灵”不仅是一位贵族女子,更可能是一位皇亲贵胄。

我们再回头看看《感镜》这首诗,这么多年来,“湘灵”与白居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美人与我别”这里的“别”指分手,湘灵与白居易分手了,是不爱了吗?

显然不是!

诗人说“留镜在匣中”,这里的“镜”在唐朝也是一种告白神器,是男女双方的定情信物,女子成婚时,要向铜镜行跪拜大礼,以此祈求平安,“破镜重圆”说得也是一个意思。

“镜”留在白居易身边很多年,可见不是不爱了,而是出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不得不分手了。

据记载,798年,27岁的白居易,求娶湘灵失败,跑去江南求功名,并写一首《长相思》,来表明心迹。

其中一句“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虽然白居易与湘灵是邻居,隔了一条洛河,但唐朝是以“北”为尊,一般老百姓不敢随意建房子,所以“桥北”、“桥南”隔的不是一座桥,是一个巨大的门第之别。

这也就是为什么白居易,求娶失败后,更加积极上进的缘故。

在804年,白居易升官至长安,又有了求娶湘灵的想法,又被母亲,以门第为由拒绝了。

很多人认为,是湘灵地位太低,其实恰恰相反,是白居易门第太低,白居易是小官僚家庭,与贵族之家,相去甚远。

可见,白居易母亲,也是无奈之举,像湘灵这样的贵女,非普通人,能够求娶的,想必白居易一定失败过。

这也正好,印证了白居易,求娶失败后,不断求功名的缘由,可惜白居易努力半生的终点,在贵族眼里,连起点都算不上。

所以,这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是唐朝时期的“门第之别”。

那么,诗人与湘灵分别很多年后,白居易又是怎么回忆这段往事呢?诗人说;“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诗人说,我与你分手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过你美丽的容颜,就像秋天看不见芙蓉一样,这里的“芙蓉”指荷花,一般在7月至10月开放,是唐朝最美的花。

你送我的铜镜,我十分珍爱,许多年都不曾打开匣子,如今打开匣子,那美丽的铜镜,已经养化成红色,布满了灰尘。

纵使铜镜蒙尘,我依然爱你,这是“红埃覆青铜”的另一层深意,那年白居易42岁。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今日,我把铜镜拿出来,拂去尘埃,我在镜中,看到了憔悴的自己。

这里的“自照憔悴容”,像极了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可见,这么多年来,白居易依然把湘灵放在心上,这种爱而不得,又不甘心,又思念,又无奈的情感,最后生出了万千“惆怅”。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照完以后,心里又生出了一重又一重的惆怅,这种惆怅,都刻在了这双盘龙雕饰的铜镜之中。

我们再回头看《邻女》和《感镜》这两首小诗,其实还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白居易在《邻女》中,说“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那么,白居易为什么会出现在湘灵的闺房里?

这是白居易回忆湘灵一段场景,在白居易的记忆里,湘灵的闺房之中有“鹦鹉”、“碧纱窗”还有“绣床”,这里的“绣床”指单人床,在古代指未出阁的少女的睡的床。

白居易在湘灵的闺房之中,除了看湘灵教鹦鹉说话,还可能发生什么?

我们再来看《感镜》,“留镜在匣中”,这是与湘灵分别时,湘灵把私定终身之物,送给白居易。

从《邻女》和《感镜》来看,少年白居易与湘灵之间,很可能有了床笫之欢。

其实,在古代,白居易也没有辜负湘灵,它一直在努力,想给湘灵一个名分,奈何情深缘浅,造化弄人,在湘灵不知所踪后,53岁的白居易,也开始了各种摆烂。

0 阅读:2

墨尘染公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