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越打越多?以色列坐不住了,专家:大多是愤怒的加沙市民

船长观世界 2023-12-22 09:27:06

巴以冲突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虽然以色列方面占据各个方面的优势,但进展却极其缓慢,直到今天,以军仍未完全控制加沙,哪怕是已占据的区域,也有哈马斯士兵在地道内反击,给以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美媒曾直言不讳地表示;“以色列陷入了加沙的泥潭。”这说得还是很贴切的。虽然如此,但以色列并不甘心失败,依旧大张旗鼓地进军,以总理内塔尼亚胡还表示:“哈马斯可以投降,我们绝不放弃。”

可是让以色列感到疑惑的是,哈马斯不仅没有失败,反而越打越多。据环球网报道,近日以军遭受了在加沙的巨大失败,一天之内就失去了133名士兵。虽然后期以军对该地区进行了报复轰炸,但由于哈马斯躲入地道中,因此收效甚微。

早在巴以冲突刚开始的时候,外界就曾估计过加沙城内哈马斯的数量,保守估计是两万到三万人左右,如果加上其他组织的成员,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五万人。为了对付这五万人,以色列全部动员了四十万部队,全力进攻加沙。

以军不仅是在地面进攻,还频繁地向加沙投放爆炸物,据参考消息网报道,估计以色列已向加沙投放了超过25000吨爆炸物,毁坏了40000多套住宅。加沙北部可以说是化作一片焦土。

不仅如此,以方还高调炫耀战绩,声称消灭了大部分的哈马斯,胜利近在咫尺。虽然话是说出去了,但如果哈马斯真的山穷水尽,又怎么会让以军遭受重大失败,一下子消灭了133名以军士兵呢、

更重要的是,据观察者网报道,哈马斯还公布了地下军工厂,透露了枪械生产流水线,产量还很高,质量也能得到保证。如果哈马斯已经没有能力抵抗,还制造枪械干什么呢?可是事实上,哈马斯却是越打越多,连枪械都已经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对此,有专家表示:“哈马斯士兵确是有一部分被以军消灭,但现在很多都是愤怒的加沙市民,自愿拿起武器抵抗以色列军队。”要知道,以色列在发动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后,将平民也作为了攻击对象,以军常常夜袭民宅,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平民,理由是:“支持哈马斯”。

加沙毕竟是巴勒斯坦的土地,并为以色列的土地,以军在别人的土地上执行自己的策略,实在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也因此得不到加沙人的欢迎。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似乎有意针对加沙的平民,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消灭哈马斯,所谓的“消灭哈马斯”只是个幌子,以军正在有机会地占据整个加沙。

早在巴以冲突初期,以色列方面就有人表示:“要重建加沙新秩序”,话虽然如此,可是以军却对加沙城市建设展开地毯式轰炸,对加沙民众也只有一个要求“向南撤退”,在以色列的威胁下,大量的加沙民众离开家园,跑到了加沙南部,可即便到了这个份上,以色列依旧不知满足,仍然要求加沙市民继续往南。

但加沙就那么大点地方,再往南边就到了埃及境内了,明明已经无路可去,却还要强迫加沙人再离开,以色列的行为不仅引起了加沙人愤怒,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对,南非认为以色列犯下了战争罪,土耳其则要求国际组织对以色列进行审判,可是以色列却并不在乎这些,依旧肆无忌惮地对加沙发动进攻。

以色列几乎是进行无差别轰炸,它不在乎是难民营、医院、第三方组织抑或者是自己人,以军狂轰滥炸,进一步造成了巨大伤亡,据观察者网报道,有三名被哈马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被以色列自己轰炸在了难民营里,这实在是很讽刺的事情。

有句成语叫“背水一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加沙人也只能给自己寻找一线生机,他们被迫拿起武器,赶往前线反击以色列军队。更有些失去亲人的加沙市民,怀揣着对以色列的愤怒,拿起武器义无反顾。

要知道,加沙有200多万人,男性大概也有100多万,这是很庞大的数字,如果每一个愤怒的加沙人都拿起武器反击以色列,那么以色列要面对的就不是5万的哈马斯,而是100万的哈马斯,也难怪以色列人寸步难行。

现在的加沙城已成一片废墟,以色列军队以推土机开路,依旧在不断地压缩加沙人的生存空间。虽然如此,但在前线地区,哈马斯已对以色列形成了有效的防御,以军被自己飞机炸出来的废墟挡住了道路,还要对付神出鬼没的哈马斯士兵,实在是有气无力。

更重要的是,由于哈马斯抵抗激烈,以色列哪怕占领一条街道,都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色列渐渐无法支撑,不仅是支撑不足,在国际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反对以色列的行动。

可是哈马斯却越战越勇,人员也越来越多,以色列简直是被包围在了加沙的人海中,再这样下去,以军是必然失败的,也正因此,以色列才多次向哈马斯提议停战,前段时间短暂停战过,据环球网报道,近日,以色列又向哈马斯提出停战,可惜被拒绝了。

我们必须意识到,非正义的军事行动,很容易引起被攻击民众的愤慨,以至于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潭中。以色列明显犯下了这个错误,其实以色列内部的反对声音也很大,最大的反对派还要求把内塔尼亚胡关起来,事实证明,以色列已经内忧外患,恐怕很难再撑下去了。

0 阅读:2

船长观世界

简介:船长观世界,专注于时事领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