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后如何随访、复诊?

慕梅评健康 2024-04-29 05:32:37

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都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轻症患者甚至可以治愈。但由于受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呈现一种慢性病趋势,会复发、会加重、会持续。

因此,治疗后进行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显得尤为重要。随访的内容包括症状、生活质量、抑酸药物用量、内镜检查、反流监测。随访目的包括评估治疗手段的疗效、明确有无相关并发症(如炎性狭窄、溃疡、息肉和癌变等)。若行内镜或手术治疗,还要在复诊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复发征象等。

胃食管反流病在治疗后如何随访、复诊?从疾病类型、病情程度等角度考虑会有所不同。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巴雷特食管(BE)三种类型。反流性食管炎依据内镜下食管黏膜的破损程度又按照洛杉矶分级(LA)分为A、B、C、D四个级别,其中LA-A、LA-B级为轻度食管炎,LA-C、LA-D级则属于重度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的洛杉矶分级)

LA-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黏膜破损,其破损长径小于5毫米;LA-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黏膜破损,且破损长径大于5毫米,但相邻黏膜破损未融合;LA-C级:黏膜出现融合性破损,但未达食管全周(小于食管周径的75%);LA-D级:融合性破损的黏膜超过食管周径的75%。

非糜烂性反流病曾被称为“内镜检查阴性反流病”,也就是说在常规胃镜检查下很难看出食管黏膜有啥问题。因此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没必要频繁复查胃镜,是否复诊主要以症状为主。

轻度食管炎在规范治疗后也容易达到“促进黏膜愈合、控制症状”的治疗目标,在观察到食管黏膜愈合后,复诊也主要以症状为主。

重度食管炎往往需要药物维持治疗,在治疗后应积极进行胃镜随访,直到确认食管炎愈合。胃镜复查确认食管黏膜愈合后还需对食管黏膜进行病理活检,以排除巴雷特食管的发生。

巴雷特食管不仅存在食管黏膜的损害,而且伴有肠黏膜上皮化生的巴雷特食管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更高,因此需要密切的随访,随访行胃镜检查时还需要进行活检。目前认为:

伴有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患者每3年进行1次随访;

伴有低级别异型增生的巴雷特食管患者,应行内镜精查并活检以排除肿瘤病变,此后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

内镜治疗后的巴雷特食管患者,在完全根除肠上皮化生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

在行内镜或腹腔镜治疗后3个月到3年,是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的解剖学和症状学复发期,因此在术后3个月到1年至少复查胃镜一次。若病情稳定,可采用先紧后松的策略,在术后1年、3年、5年分别进行复查;若复发明显,应详细评估病情及用药,或再次行内镜或腹腔镜治疗。

0 阅读:3

慕梅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