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惊风辨证如是用之立效(气虚抽搐专方)

青囊译录 2024-06-07 06:51:46

用现代病名套用历代医家所述之证候,此为第一误。

若辨证不精准,不知病机所指,随手借方,此为第二误。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此为第三误。

三误必铸大错,本文标题虽是慢惊风打头,但是,此慢惊风不是中医证候表现下的“慢惊风”。中医认为凡是其病发作时,项背反弓,两目天吊,口噤不开,口流涎沫,咽喉有痰声,或四肢抽搐昏睡不省人事,则以中风命名。然而,中医讲的风,又为百病之长,风的象对应春天,向上,快速,无孔不入,青色等等。但是风既然有这样的象,慢惊风又从何而来呢?显然风的速度没有慢的,那由此可以推断“慢惊风”一词并非出自中医传承原味,而是后人根据自己想象定义的一种类“中风”的症。

为何要发这样一篇文章?

原因是本人确实遇见过一例类“中风”的小患者(一位八岁小女孩),接诊之初,确实如慢惊风表现,比如:出现持续的不自主的肌肉和四肢抽动,目光呆滞,注意力不集中,胆小怕见生人。面色微黄,舌淡苔白,手脚凉,大便溏稀。用缓肝理脾汤加味治疗后没有明显改善。后改用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也没有很大起色。患儿年龄小,不宜频繁易方,用药效果不明显后其依从性逐渐淡化,甚至还会对中医有排斥心理。

当时确实一筹莫展,治疗总不得其法又找不到更合适的方法。后来翻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其中有一篇“论抽风不是风”,仔细研读后觉得其中所论述的观点与原本固有的认知还是有很大出入,其原文如下:

论抽风不是风

夫抽风一症,今人治之不效者,非今人错治,乃古方误人。古人不止论病立方误人,立病名曰抽风,风之一字,尤其误人。又因此症多半由伤寒、瘟病,或痘疹、吐泄等症,病久而抽,则名曰慢惊风。慢惊风三字,相连立名,更为可笑,不但文义不通,亦未细察病源。若真是风,风之中人,必由皮肤入经络,亦必有由表入里之症可查。既查无外感之表症,古人何得著书立方,总言是风?其所以言风者,因见其病发作之时,项背反张,两目天吊,口噤不开,口流涎沫,咽喉痰声,昏沉不省人事,以为中风无疑。殊不知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口流涎沫,乃气虚不固津液也;咽喉往来痰声,非痰也,乃气虚不归原也。如不明此理,试看高年人,久病寿终时,或项强身重,或露睛天吊,或牙紧流涎,或痰声拽锯,或冷汗淋漓,一派气脱之症,明明显露。以抽风之两目吊、口噤流涎,痰声拽锯,互相参看,则抽风之症,气虚无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如见顶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鼻孔煽动、咽喉痰声、头低不抬、口噤无声、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高如碗、喘急气促、面色青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绿色、腹内空鸣、下泄上嗽、肌肉跳动,俱是抽风之兆。前二十症不必全见,但见一、二症,则知将来必抽。其中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并所用之方,皆开列于后。若露睛天吊,不食不哭、痰鸣气喘,病虽沉重,乃可治之症;若天庭灰色、肾子上缩、或脉微细、或脉全无,外形虽轻,乃不治之症。

以上论断为《医林改错》原文,文后给出治法,即“可保立苏汤”   。

方剂组成:生黄芪二两五钱(有版本载一两五钱),党参三钱,白术二钱,甘草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二钱,炒枣仁三钱,山萸肉一钱, 枸杞子二钱, 补骨脂一钱,核桃一个连皮打碎。

用法:水煎服。

功用主治:治小儿因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四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皆效。

此方分两(量),指四岁小儿而言。若两岁,分两(量)可以减半。若一岁,分两(量)可用三分之一。若两、三个月,分两(量)可用四分之一。又不必拘于付数。余治此症,一日之间,常有用两、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不抽,遂不服药,必多服数付,气足方妥。(文中分两后面标注蓝色字为笔者后加)。

原方原文如此,凡标注的地方都换做不同颜色以示区别,摘抄下来展示给大家,实为自己时时翻阅熟悉,问道有门。确实因此方受益,上述患儿仅仅用了七剂“可保立苏汤”原方没有加减,其病痊愈,家属告慰,深表感激!

中医治病之玄妙,辨证之深幽,本人确实体会颇深,凝神用心还不够,更需要博览群书,经历丰富。此文权当学习路上一处有形之标吧。虔诚拜谒诸位先师大德,愿与诸位同道共勉。

0 阅读:48

青囊译录

简介:传承原汁原味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知识,为有需要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