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渡汉江》解读:近乡情怯,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归乡情思?

无心随墨 2024-06-07 22:19:19

宋之问《渡汉江》解读:近乡情怯,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归乡情思?

公元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一时之间,许多依附于她的官员被清算。宋之问也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贬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泷州属于岭南,在唐朝,被人视为蛮荒之地。来到这里不过一年,宋之问就难以忍受,逃回了洛阳。这首《渡汉江》正作于他逃回路上,途经汉江之时。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的第一句“岭外音书绝”,点明诗人所处的环境——岭外,也就是远离家乡的地方。“音书绝”三字,不仅表达了诗人与家乡的隔绝状态,更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在遥远的他乡,没有亲人的关怀,没有朋友的陪伴,甚至连一封来自家乡的书信都成了奢望。这种情感上的失落,是每一个游子都深有体会的。

接下来,“经冬复立春”一句,通过时间的流转,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冬天过去,春天来临,季节的更迭本是大自然的规律,但在诗人眼中,这却成了他孤独与寂寞的见证。每一个季节的更替,都意味着他又在异乡度过了一个年头,离家乡的距离又远了一步。这种时间上的流逝,让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愈发强烈。

然而,当诗人终于有机会接近家乡时,他的心情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近乡情更怯”,这句诗道出了许多游子在归乡途中的共同感受。面对久违的家乡,他们既充满期待,又充满恐惧。期待的是能够再次见到亲人,再次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恐惧的则是自己是否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是否还能被家乡接纳;而家人现在如何了,现在自己也已经完全不知。这种复杂的情感,在宋之问的诗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最后一句“不敢问来人”,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不敢”二字,表达了他内心的忐忑与不安。他害怕从路人口中听到家乡的变化,害怕自己无法接受这些变化。这种情感上的矛盾与挣扎,让诗人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渡汉江》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含蓄与凝练。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旅途的艰难,也没有长篇累牍地叙述自己的遭遇,而是通过“音书断”、“近乡情怯”这样简洁有力的词句,勾勒出对家乡的思念。此外,诗中“经冬复历春”无时无刻的长久思念与“近乡情更怯”的随距离的情感变化,巧妙地构建了时间与空间的张力,让读者在简短的诗句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情感波动,这是这首诗艺术上的高超之处。

创作这首诗时,宋之问是在岭南逃回的路上。因此诗歌中“近乡情更怯”的情感,是复杂的。宋之问是一个“人渣”级的人物,但面对家乡的情感也仍然是真挚的。

最后还要说一下有关作者的争议。这首诗的作者也说是李频。而李频爱民如子,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这又是宋之问这个人渣怎能能比的呢,倒是很希望作者不会是这个宋之问。

2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