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移花接木的他,到底把谁换成了关羽?原来是此人

冷玉看文化 2024-06-28 11:28:51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文学家,特别善于移花接木,他移花接木的本事堪称出神入化。

有些朋友可能已经猜到他是谁了。

对,他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有句俗语叫“新官上任三把火”,据说讲的是诸葛亮,可实际上三把火都不是他放的。

前两把火“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是刘备放的,而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是周瑜烧的。

可最后这些功绩全部算在了诸葛亮头上,其实这都是罗贯中的杰作。

我们今天不聊诸葛亮,来聊一聊关羽和张辽,曾经发生在他俩身上的一件事情也是被移花接木过来的。

众所周知,关羽曾经投降过曹操,而劝降他的那个人就是张辽,可事实真相却并非如此。

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很显然,关羽是兵败被俘,自己投降的曹操,并非张辽所劝降。

那张辽到底有没有劝降过别人呢?而被劝降的那个人又是谁呢?

答案是,张辽在曹操帐下的时候,确实劝降过一个人,而这个人不是关羽,而是昌豨。

昌豨又叫昌霸,本来是泰山寇,后来投降了曹操。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昌豨又反叛了曹操,曹操令张辽与夏侯渊出兵讨伐。

建安六年,张辽与夏侯渊将昌豨包围在东海郡,可是历时数月,始终无法攻破城池。

眼看军中粮草快要耗尽了,众将都认为应该引军而还,只有张辽一人持反对意见。

张辽对夏侯渊说:“这几天,我每天巡视军情的时候,昌豨都会有意无意地朝我看上几眼。而且城中射出来的箭也越来越少了,说明他抵抗的决心有所动摇,我打算去找他谈谈,劝他归降我军。”

于是,张辽单身独骑至东海郡城下,唤昌豨出来会面,昌豨果然走下来与张辽相见。

张辽劝昌豨说:“曹公神武,正用他的美德感化四方,先归附的当受大赏。”

昌豨本有归降之心,见张辽来招安,立马就答应了。

接着,张辽又只身前往昌豨家中,问候其家人。

昌豨见张辽如此坦诚,更加放心,便随他去见曹操。

因为张辽对昌豨的成功劝降,东海郡保持了长达5年的平静,稳定了曹操势力的大后方,为曹操彻底打垮袁氏集团,平定冀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张辽不仅思维缜密,胆识过人,还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念。

可这么好的桥段,罗贯中为什么要将它移花接木呢?

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在《三国演义》中,张辽并非主要人物,为突出重点,自然会削减张辽的戏份;

二是为了洗白关羽,让他的投降之举不影响他忠肝义胆的人设,给他一个很漂亮的台阶下。

这一安排非常巧妙,因为关羽和张辽私交甚好,关羽本身不愿降,经张辽劝说后,约法三章,才终于“降汉不降曹”,如此既成全了关羽的忠义,又不会显得很突兀,读者自然而然会相信这是真实的。

但是,我觉得罗贯中完全没必要故意为关羽洗白,因为关羽本身并不黑。

一、刘备兵败逃亡,关羽孤军奋战,失手被擒,此时负隅顽抗,求个玉石俱焚,实为愚蠢之举,只有委曲求全,暂且投降,静待时机,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刘备和关羽是兄弟关系,曾经立下誓言“同生共死”,当下并不确定刘备已死,所以关羽自己也不能死,否则就是违背誓言。

三、关羽并非真心投降曹操,只是一时无奈之举,从他后来得知刘备消息以后,毅然离开曹操,再次回到刘备身边,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其投降并不影响忠义之道。

罗贯中是一代文学巨匠,他为写好关羽、诸葛亮这类典型的英雄人物,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让他们的形象丰满、丰满、再丰满。

他的生花妙笔,塑造了璀璨无比的“忠义之魂”、“武道之神”和“智慧化身”,令无数人感佩、敬仰和崇拜,但也因此湮没了不少卓尔不群却声名不盛的英雄豪杰,比如张辽,这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0 阅读:4

冷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