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一冤案,害死两人,耗银三千,蕴藏三大玄机

冷玉看文化 2024-06-06 03:37:54

​《红楼梦》之所以经典,被称作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细节蕴藏深刻内涵,充满人生智慧,非常值得细细琢磨和品味。

王熙凤曾经帮人打赢一场官司,却害死两个人,自己白白得了三千两银子。

这场官司的原委大概是这样的:

长安县有个张大财主,女儿长得很美丽,小名叫金哥。

金哥原本已经许配给原任守备的儿子,可是又被长安县县令的小舅子李衙内给看上了,也来求亲。

张家羡慕县令家的富贵,便想要退亲,退还守备家的聘礼,可守备家坚决不肯,两家便争执起来。

张家虽有错在先,却态度强硬,守备只好把张家告上官府。

张家急了,便托人送给凤姐三千两银子,请凤姐帮忙摆平。

凤姐一纸书信寄给长安节度云光,云光压下此案,守备被迫撤诉,收回聘礼。

可金哥是个烈性女子,得知父母悔婚,便用一根麻绳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那守备公子也是重情重义之人,听说金哥自缢,也投河自尽。

可怜一对鸳鸯就这样了却情缘共赴黄泉,可笑张家父母费尽心机却“偷鸡不成蚀把米”,可恨王熙凤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这起案件在书中一笔带过,读者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忽略,但我仔细琢磨琢磨,却品味出三种人生智慧。

有些对手千万轻视不得

这起退亲事件,理亏在张家,守备一方占尽公道,可是打起官司来,守备却输了,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守备严重低估了他的对手,他认为是张家有错在先,公道信义在他这一方,因此他占尽优势,必胜无疑。

可他没想到的是,张家貌似处于下风,不占赢面,但是他们找门路,通关系,用金钱买通京城大佬王熙凤,如此一来便是同时拥有了金钱和权势两张王牌,在这两张王牌面前,公道信义根本不文一名,不堪一击。

所以,最后守备输了,而且还输的特别窝囊。

其实,在现实中也是一样,你经常会发现那些工作不突出、能力没你强的人升职了,可你却没升,原因就是你只付出了工作,而他在背后付出了金钱和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

因此,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绝不能孤注一掷,必须同时拥有多张手牌,而且更不能亮出所有底牌,必须留有后着,在防止对手迂回包抄的同时,确保自己能够暗渡陈仓。

有些事情千万逼迫不得

做某项决定或者改变一项决定,必须首先尊重执行这项决定的主体,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大财主为了改变女儿的婚姻对象,可谓煞费苦心,又是花钱,又是托人,又是打官司,甚至把一张老脸都给豁出去了,可就是没有事先征询女儿的想法和意见,事到临头就逼着女儿去顺从,强迫女儿去执行,可结果呢?

自然是丢了钱财,死了女儿,颜面扫地,呜呼哀哉!

为人父母或师长者,通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替孩子包办一切,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铺好路,认为这样是为孩子好,很少会去考虑孩子能不能接受。

如果孩子不愿意、不喜欢或者不高兴,他们就会拿出尊长的威严逼着孩子去执行,这样逼着做,毕竟是“强扭的瓜不甜”,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适得其反。

因此,要让别人做什么的,千万不要去逼迫,还是先听听他的意愿为好。

有些规矩千万破坏不得

有句话叫,制定规矩者往往就是破坏规矩者。

在古时候,人们要遵守很多规矩,特别是女人要守的规矩更多,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什么“夫死从子,从一而终”,什么“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就像被一个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着。

张家把女儿许配给守备家,女儿不管愿不愿意,不管有没有怨言,都必须得嫁,这就是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矩;

张家收了守备家的聘礼,立下一纸婚约,把这桩婚事给定下来,那就必定不能反悔,这就是遵守“讲信义”的规矩。

如果所有人都遵守规矩,那事情就很好办,按照既定程序走就是了,谁也不会闹埋怨。

但是只要中间有一人破坏规矩,那其他人就会质疑遵守规矩的必然性,规矩的枷锁就会被崩断,整个秩序就会出现混乱。

对于金哥而言,父母无异于规矩的制定者,也是她遵守规矩的标杆和表率。

可是这下好了,金哥的父母因为既得利益,首先破坏了“讲信义”的规矩。

这样一来,金哥自然而然就会想,父母整日让我讲这规矩那规矩,可现在他们却带头破坏规矩,那讲规矩的意义何在?我还要不要遵守规矩?难道所谓的规矩只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意被破坏的假象?我到底该如何是好?

此时她的心里是极其矛盾的,既有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又有对父母的失望和怨愤,还有对早已做好准备的“从一而终”思想的纠结,所有复杂的思想最后只汇聚成一个结果,那就是离开,离开这个丧乱而不规则的世界。

所以,千万不要轻易破坏规则,破坏规则引起的连锁反应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结束语

读书总要有所裨益,以上就是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我思考总结出的几点人生智慧,说成智慧其实有些吹牛,应该说是我的个人浅见,至于我的这些浅见有没有用,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0 阅读:21

冷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