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逝世后,凌晨三点出殡,棺材是金丝楠木,墓中陪葬三样东西

峻辉聊过去 2024-06-14 05:50:41

年轻的许世友长相帅气,是村里有名的俊后生。他能文能武,堪称一代名将,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即便是寿元已到,许世友也和旁人与众不同,成为新中国高级官员中唯一实行土葬的将军。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将星陨落

1985年3月的一天,料峭春风吹酒醒。开国上将许世友突感身体不适,只觉肝脏部位隐隐作痛。

妻子知道后,心头一紧,对丈夫说:“老许,咱去医院看看吧。”

这时,许世友年近八十,对于死亡的恐惧遍及身体各个细胞。他也不似少年模样那般威风八面,只得服老,轻声说道:“好吧,就依你所言。”

几天后,许世友来到上海华东医院,做了一次检查。医生面露难色,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不耐烦的许世友命令医生道:“有什么就说什么,我不会怪罪你的。”

医生得了“丹书铁券”,这才缓缓说道:“许司令,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啊,恐怕你患上肝癌了,还是晚期。”

医生的诊断,如同一声闷雷,击溃了许世友,他坐在病床上久久未发一言,只摆了摆手。医生会意,慢慢退了出去。

5月初,许世友的生命就进入倒计时。他得的是肝硬化转肝癌,常年嗜酒如命怕就是最强的诱因。

癌细胞对机体的疯狂吞噬,全身性的剧烈疼痛,日夜折磨着许世友,翻来覆去在床上难以入眠。

一直陪着病榻前的家属回忆那段难熬的时光:

“他疼起来,却从不喊叫,只用手捂着肚子。有一次疼的实在是受不了,说要护士打针,可还没来得及打,又说不打了。自己咬着牙坚持,一声不吭。从发病到去世,没有听过他哼过。我们都知道,他内心不愿意别人看到他脆弱的样子。”

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许世友将孩子们都叫了回来。

看到年轻的孩子,许世友笑了笑,招了招手:“来吧,过来坐着,都坐吧。”

孩子们依次坐下,许世友开始交代后事:“唉,我年纪大了,又得了重病。如果我不行了,千万不要把我送到火葬场……”

许世友叹了口气,伤感地望着孩子们,用沙哑地声音继续说:

“你们一定要把我埋到我父母身边。我生没有尽孝心,没办法回家,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忠孝不能两全时,我选了忠,死后无法尽忠报国了,就去尽孝,守到父母身边是我唯一的要求……”

本来按照建国以来的规矩,从1956年4月27日开始,中央就下了一份倡议书,全名叫《倡导实行火葬》。

该倡议书历数了土葬的历史和弊端,简述了火葬的优点和倡议,本来要求全党同志实行火葬,不浪费土地,毛主席看完倡议书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更是身先士卒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不过,许世友可不愿意签,他找到毛主席,说:“我死后想葬在父母身边,不想火葬。火葬就陪不成父母了,主席。”

最终,毛主席同意了许世友的请求,给他开了绿灯。后来,在1979年10月22日,许世友又提到此事。

那时,许世友腿疾复发,难忍的疼痛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

于是他给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寄去50元钱,用这钱为我买一口棺材,我曾得到毛主席的批准,死后不火化,运回老家埋到你爷爷奶奶边。我要实现对你奶奶许下的诺言——活着精忠报国,死后守着父母。”

临走前,许世友给中央打了一份要求棺葬的报告。中央有的领导传阅后,说出了不同的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只有任弼时、毛主席没有火葬,他这个地方将军提这样的要求不合适吧。谁也不敢在报告签字,最终送到了邓公那里,请他拍板。

邓公是了解许世友的,他思考再三,感到许世友年轻时毕竟有军功,又有毛主席的批准,便在报告上了写了一行小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三件陪葬物品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闭上了双眼,这位戎马一生的传奇将军在南京病逝,享年80。

4天之后,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公的委托,来到了南京军区,传达了中央的意见: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九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可以允许其进行棺葬。

10月31日上午,许世友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军区礼堂举行。只见礼堂内,许世友静沉沉躺在广州军区赠送的金丝楠木棺椁,他身着一套老式的军装,覆盖着党旗。

来宾进行鞠躬时,刚刚还是万里无云的天空瞬间突变,电闪雷鸣,持续了近20分钟。

仪式结束后,凌晨三点,丧葬队伍启程。为了不惊扰南京市民,送葬队伍没有按喇叭,也没有亮车灯,一路奔向将军老家新县许家洼。

许世友的葬礼于11月9日凌晨6时举行,整个葬礼十分珍贵。

没有鞭炮齐鸣,没有锣鼓喧天,墓中陪葬的也只有三样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东西,一件是许世友生前最喜欢的茅台酒,且只有一瓶,和一只白玻璃小酒杯。

许世友爱喝酒,在军队早就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可以说是一位饮中豪杰。

他曾多次向人炫耀:“我8岁就开始喝酒,酒就是我的命,也是我的好友。”

解放战争初期,许世友在胶东军区任九纵司令员。

一次,打了胜仗,部队摆庆功宴,一桌人坐了下来,每人面前倒满了一碗酒。许世友作为司令员,二话不说,端起来先干为敬,给战士们打了个样。

按照规矩,每人空腹前先喝完面前的酒,谁喝不干净不准吃菜。接下来,就各人随意。

济南战役前,中央军委调许世友为攻城兵团司令员、王建安为副司令。

两人在红军时期,情同手足,生死与共。不过抗大时期,两人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这次,两人又搭起伙,一起共事。为了搞好团结,许世友主动摆酒为王建安接风。

酒桌上,摆了两瓶高粱酒。许世友对王建安说道:“自从延安一别,咱俩是第一次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酒到意思到,过去的就都过去了,谁也不准再提,我先干了。”

说罢,便仰起脖子,咕嘟咕嘟下肚。王建安被许世友的真情和豪爽感动,也跟着有模有样,喝了起来。

晚年,许世友因肝癌不甚其扰,每当痛不欲生,家属就从家里拿一瓶茅台酒,用筷子蘸了几滴,朝他的口中滴上几滴,结果奇迹出现了。

许世友立即不再翻来覆去,神情也舒缓了许多。

几滴酒,不仅是矛盾的融化剂,更是绝佳的止痛药。

除了心心念念的茅台酒,陪葬中还有一柄猎枪。

少年时期,许世友的父亲都是当地的豪杰,家里有几把猎枪,一来是冬天打点野味,过过嘴瘾,二来是保家护院。

从小,许世友就跟着父亲上山打猎,学到了不少野外生存的技巧。

参加革命后,许世友喜欢和战士比武,一手木枪,耍的是神出鬼没。

和战士练习对刺,常常将战士们的木枪挑到天上去。

任南京军区、广州军区司令时,许世友一有闲暇时光,也会带着几名战士,上山打猎。

对于军人而言,宁肯丢命,不肯丢枪。猎枪不仅见证了少年时期的父子情,更是陪伴一生的革命伙伴。因而,选择一柄顺手的猎枪作为陪葬品,最合适军人身份了。

最后一件陪葬品,谁都没有想到,竟然是十张十元的人民币。据说这是新县当地的丧葬风俗,取得就是“十全十美”之意。

后来,善于总结的人们评价这三样陪葬品,给出了十二字的评语:钱可买路,酒可壮胆,枪可打鬼。

许世友的坟茔距离父母的墓穴并不远,大约相距30米。这是他生前为自己选好的墓地。

墓地旁生长着一株2米多高的枝叶苍翠的苍柏,这是许世友先前叫侄子栽种的人为标记。

令人惊奇的是:以苍柏为中心,半径约10米的周围,生长着五棵粗壮,间隔相等的大树,如同五名卫士,守护着墓地。

从外看,墓穴相当简朴,连墓碑都没有,这主要是中央的规定。可是,由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纷纷到场,留下了许多文字。

一年后,王震知道,觉得这样不好,再过几十年,说不定都不晓得墓主人是谁了,就提出立一块墓碑。

于是许家后人就邀请了著名画家范曾手书了7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雕刻在一块高高的花岗石上,并在墓前竖了起来。

结语:

戎马英名垂青史,孝母懿德写华章。

个性率真、直来直去的许世友不仅在土地革命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

还在建国时期,当好了当代周勃,守护了红色江山。

他一生爱憎分明,光明磊落,不媚言屈膝,是一位颇惹人喜爱的将军。

参考资料

《将帅传奇人物记事:十大司令员》中央编译出版社

《许世友喝酒轶事》广东党史

0 阅读:67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