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在车间|在这里,机器人造机器人

中工网 2024-06-22 05:00:18

【新质生产力在车间】

原标题:在这里,机器人造机器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一座“黑灯工厂”的诞生,始于机器人的应用。

在江苏一家新能源企业生产厂区里,上百辆无人驾驶牵引车在复杂路面稳定移动,不仅可以自主规划作业路径,还会主动避让其他机器人和各种障碍。这些无人驾驶牵引车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公司)的产品,装载了新松公司自主研发的导航、感知、控制系统,代替了这家新能源企业70%的人工物流运输。

作为无人驾驶牵引车的研发者,汪洵从一名软件工程师成长为新松移动机器人执行高级总监,经历了机器人产品和技术快速迭代的过程。

“我最愿意走进车间,因为车间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实验室,是先进技术生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一个个车间就是一个个观察工业变革的窗口。”汪洵眼中的新松公司机器人生产车间,见证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制造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的新松公司厂区,有面积2万多平方米、被业界称作全球品类最全的机器人生产车间。在这里,机器人造机器人、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场景时刻上演。

6月18日,记者在该车间看到,“中国红”的机械臂,6个关节自由舞动,在大负载的同时完成细至微米的点焊作业;黄色的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紧盯上方生产线,稳稳托举、精准装配一气呵成;气质酷飒的工业清洁机器人,自主规划路线行进,精准避开障碍……

这里生产出的工业清洁、物流、码垛、底盘合装等移动机器人可以看作是工业生产当中的“脚”,而拥有强劲灵活手腕的工业机器人则可被视作工业生产当中的“手”。高扭矩的设计支撑“手臂”上下挥舞,可为汽车车身数千个焊点进行焊接作业。

新松公司总裁张进介绍,新松公司已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3大类产品,累计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拥有专利1300余项。

辽宁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以新松公司为代表的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为引领带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国家队”。沈阳的机器人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上下游配套企业超500家,提供近百品类机器人产品,这为机器人深度应用提供了可能。

机器人应用于生产意味着工业生产方式从机械化、自动化、柔性化升级到信息化、智能化。

汪洵举例说,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利用生产线以前每天生产汽车发动机150台。上马移动机器人后,企业变以往线性生产模式为“岛式装配”,每个原料站、装配站都是一个工作岛,AI技术会将原材料智能分配到空闲的工作岛,实现网络运输,用信息管理和数控技术代替低端重复劳动。如今,该企业每天生产汽车发动机提升至380台。

“岛式装配”的生产模式普及后,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出现了。

“在机器人技术赋能下,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新型生产关系随之建立。”新松公司中央研究院高级总监王晓峰说。扎根于研发车间的王晓峰和同事们设计的机器人,可以手持几百公斤的工艺设备灵活移动,也可以进行误差以微米计算的精细操作,还可以在高辐射、高温的操作环境中精准作业。

王晓峰最近的工作重点在焊接机器人研发上,他和团队正在研发的新一代控制系统软件,将提升汽车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的点焊节拍、工艺精度和焊接质量。随着企业更新数据进而迭代的焊接机器人,将会越来越适应车间、适合工人操控。未来,越来越多手持焊枪的焊工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盯着控制屏幕的焊接技术综合操控人员。届时,焊工眼中的焊件、焊条、助焊剂,将由一组组相关数据与模型替代。

“用机器人为新型工业化赋能,生产应用场景发生实实在在的改变,工人们的劳动强度不断下降,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王晓峰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