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的广州,一个德国人眼中的越秀山、白云山、赤岗塔、光孝寺

刘崇世 2022-12-28 11:45:57

这是一组拍摄于1909年的广州的老照片。拍摄者是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1909年,柏石曼成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他耗时三年对清末的华夏大地进行了全面考察,走遍十二个行省,行程万里,拍摄了大量的古建筑与景观,下面的这组老照片就是柏石曼一行到达广州时拍摄的,让我们跟随柏石曼的镜头,一起去看看110多年前的广州的样子。

1909年的广州城外,近处是众多的坟茔,下方是一座清真寺,远处的越秀山上屹立着雄伟的城墙,左边的城楼就是著名的镇海楼,右侧的建筑群是观音寺。越秀山海拔70米,曾是广州的高点,时人称之为奇峰。越秀山属丘陵,山形绵延起伏,是古代广州城建城选址的重要因素。

1909年的广州,站在镇海楼上俯瞰广州城,可以看到城墙蜿蜒而下,对面则是观音山,当时的广州是晚清最富有和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广州城坐北朝南位于一片平原上,城市的北部则在山坡上,被三角形的城墙围住。

1909年的广州,白云山的山门,门楼上镌刻着“天南第一峰”的门匾。白云山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白云山有浓厚的文化沉淀,秦末高士郑安期隐居在白云山采药济世,并在白云山“成仙而去”。晋代人葛洪曾在白云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这部道家名作。

1909年的广州,登上白云山的高处,景色极为壮观,有层层的梯田,还有散布山间的无数坟茔。

1909年的广州文庙,前方的石板路旁,有行人走过,左侧的牌坊是棂星门,上面的几根柱子被做成了毛笔的形状。广东虽地处岭南,历史上却也可称得上文教繁荣,文庙留存就是最好的证明。

1909年的广州赤岗塔,位于珠江之畔,因地处广州城东南的赤岗,故名赤岗塔,赤岗塔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是继琶洲塔、莲花塔之后修建的第三座宝塔。琶洲塔位于广州城东南四十里,莲花塔位于城东南八十里,赤岗塔则位于东南城下,构成“锁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以聚“扶舆之气”。

1909年的广州光孝寺,殿前有一座小型石塔。据《光孝寺志》记载,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几次更改,南宋年间改为光孝寺。

1909年的广州陈家祠堂,陈家祠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0 阅读:41

刘崇世

简介:每天为大家更新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