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江阴一战折“三王十八将”,伤亡7。5万精锐,这说法靠谱吗?

野路说历史 2023-11-15 10:07:57

◑ 前言

在清王朝统治的100多年中,从顺治三年到乾隆二十二年,共举办了44次科举考试。从录取进士的分布来看,江南各地几乎每个县都有人中进士,且数量不少。

但有一个地方却成为了例外,那就是江阴县,属于常州府。不仅进士,举人、贡监生、秀才等中低级功名也没有涌现出来。

江阴一直被誉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在明代时期,江阴籍的进士总数就排名全国前列,文化底蕴深厚,科举底蕴积深。那么在清朝统治的百余年间,为什么江阴没有出过进士和举贡呢?

很显然,不是江阴学子没有才华,而是他们不愿意参加清朝的考试和当清朝的官。因为在江阴人心中,顺治二年发生的一场惨无人道的历史悲剧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无法忘怀。恨之入骨、食其肉、寝其皮,这些词似乎还不足以形容江阴人对清王朝的仇恨。

◑ 江阴保卫战大致经过

江阴保卫战是南明弘光朝灭亡后,江南民众抗清的一次典型的保卫战。说起这段历史,相信很多读者都对其中的一些细节有所了解。然而,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是更加详尽的事情,让您对江阴保卫战的了解更加全面。

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一日,清廷委任的江阴知县方亨(前明进士)颁布了剃发令。这一令让江阴的士绅百姓们愤怒异常。方亨虽然准备采取武力弹压的措施,但却没能成功。他的禀报被江阴民众截获,方亨本人也在六月初二日被抓住并杀害。

六月初五日,常州府派出三百兵丁赶赴江阴。然而,江阴的民众早有准备,官军在抵达时全军覆没。这一消息传到了江南军务的豫亲王多铎耳中,他立即指挥原明大将刘良佐率领数万精兵前来攻打江阴。

六月下旬,刘良佐的军队包围了江阴城。城内的义军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他们的领袖有着“江阴抗清三公”之称的阎应元、陈明遇和冯敦厚。虽然他们只是典史、训导等低级职位,但在面对正义与邪恶的抉择时,他们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民族气节,就连那些高官如洪承畴、钱谦益也望尘莫及。

江阴的士民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坚守阵地,顶住了清军的围攻。直到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城被攻破,百姓们奋勇作战,没有一个人屈服于清军。

然而,清军进城后实施了残忍至极的屠城行动。直到八月二十三日,“出榜安民”,此时,江阴只剩下了区区53人的老幼。

这场保卫战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江阴的士绅百姓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捍卫了他们的尊严和信仰。这段历史不仅是江阴人民的英勇故事,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视。

◑疑似有夸大的嫌疑

江阴保卫战的故事在明清时期的正史、野史以及现代学者的著作中广为流传,在各大百科平台上也有详细记载。然而,对于这场战役的考证仍然存在一些基本事实需要澄清。以下是几个不符合历史实情的数据。

首先,关于困守孤城81天的说法,根据《江阴城守纪》的记载,江阴保卫战起始于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一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天仅仅是知县方亨颁布剃发令的日子,真正的战斗开始要到六月初五日,江阴义军在城外的秦望山歼灭了常州知府派来的三百兵丁。

清军围城的时间应该是在六月下旬,大致在二十三日左右。所以六月二十三日之前,还不能称之为“困守孤城”,准确来说,算上来也不到两个月。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刘良佐围城之初,并不是以猛烈攻城为目的,而是本着劝降的态度。直到劝降失败并且贝勒博洛催促之后,刘良佐才在七月五日进行了第一次攻城行动。真正大规模进攻江阴则是在博洛亲自到达江阴后,大约是在七月十一日左右。按照这样的推算,江阴保卫战的时间只有41天。

其次,江阴守城人数也存在争议。有一首诗中描绘了江阴守城八十日、十万人的情景。但是根据《江阴城守纪》的记载,实际的人数要有所出入。由于不同记载来源的不同,我们很难确定哪一个是准确的。但是根据御史的观点,江阴只是一个小县城,根据明末清初的人口统计数量来看,六万人的概率更大一些。

阎应元殉国后,曾留下一首绝命诗,诗曰: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首诗名气很大,诗中便有“八十日”、“十万人”的具体描述。不过在《江阴城守纪》中的记载却有出入,其诗曰: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再次,对于清军的数量以及人员伤亡也进行了夸大。攻打江阴的清军有三支部队,第一支是刘良佐的部队,大约有五万人。由于刘良佐的攻击不力,豫亲王多铎在六月底派恭顺王孔有德率部协助进攻。尽管孔有德带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五千余人,但他们装备精良,主要是火器和红衣大炮。

第三支部队是贝勒博洛和尼堪率领的精锐八旗兵。八旗兵的数量本来就不多,入关时只有十几万人,当时清军的主力八旗分为两路,一路是多铎率领的南征军,人数只有八万余人;另一路是阿济格和豪格率领的西征军,人数也在八万左右。

显然,江南的八万精锐八旗不可能全部集中在江阴这个小城上。根据大致推测,博洛和尼堪这一路的兵员应该不会超过三万人。所以,整个清军攻打江阴的总人数应该在八九万之间。

即便是八九万人的规模,也十分庞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的数字被夸大了,有说十五万、二十万,甚至有说二十四万的。这个数字的夸大只是其中之一,而在清军的伤亡数量上更是夸张得离谱。根据谢国桢所撰的《南明史略》记载,江阴之战清军伤亡达到7.5万人,并且还损失了“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

回想一下,清代战争中损失最为惨重的是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当时超过两万人的满洲和蒙古将领殉国。值得注意的是,和通泊之战的敌人是当时鼎盛时期的准噶尔部落。

至于阵亡的“三王”,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江阴之战有清军主帅阵亡。参与江阴之战的三位清军主帅分别是孔有德、博洛和尼堪。早在关外时期,孔有德就已经被封为恭顺王,而博洛和尼堪当时的爵位仍然是贝勒,后来因为功绩升为端亲王和敬亲王。

清代的亲王、郡王都有详细的官方资料可以查证,他们出生和去世的时间都有确切的记载。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位王爷在江阴阵亡的记录。至于传说中的“十八将”,更是没有任何实际依据。

江阴保卫战被夸大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抗清志士如阎应元、陈明遇等在面对强敌的时候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他们为南明史乃至中国历史增添了许多光彩。

清军对江阴人民实施了残酷的屠城,这可以说是图谋一时之快感、泄私愤的行为,清王朝因此付出了失去江南人民支持的代价。

从那以后,江阴人民对清王朝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本土的江阴籍读书人不再举荐自己、不再出任官职。

到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为了争取江阴士人的支持,平反了阎应元等抗清人士,修建了祠堂,并向江阴民众表示友好。从那时起,江阴的读书人开始陆续进入科举考试和官场任职。据统计,清代江阴共有64名进士,其中大部分是乾隆二十二年以后的。

0 阅读:6

野路说历史

简介:分享历史 带你了解历史上精彩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