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淮海大战,决战之前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6-15 02:36:48

一九四七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挺 进大别山,锋芒所向,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接着,华东野战军进军豫皖苏,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太岳兵团挺进豫西,与刘邓大军互为犄角,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严重威胁了平汉、陇海、津浦三路和敌之战略要点郑州、开封、徐州等地,迫使国民党军队处于战略防御地位。

十二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全国形势和任务。毛泽东在会上高度评价了三军挺进中原的战略行动,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但是,国民党军不甘心失败,他们将南线全部兵力一百六十个旅中的九十个旅调集中原,又以其中三十三个旅的重兵“清剿”大别山,企图先置刘邓大军于死地,继而肃清整个中原,夺回战略主动权。

这天,蒋介石在他的官邸观看战场记录片。银幕上,蒋军机械化部队正向刘、邓部队发起进攻,烟火蔽天,坦克横行。蒋介石情不自禁地抚掌高喊:“就应该这样!这就是我们对付他们的办法!”

国防部长何应钦匆匆进来向蒋介石报告:“共军陈、粟和陈赓部队继续破袭平汉路,我整三师遭其全歼。”蒋介石自信地说:“共军主力诱我西顾,以解刘邓之围,我不上这个当,继续集中兵力清剿大别山!”

大别山激战,消息传到陕北中共中央机关。深夜,毛泽东住处的灯光还亮着,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正在这里,和毛泽东主席研究大别山的战况。

毛泽东问周恩来:“刘邓进军大别山,狠狠捅了蒋介石一刀。杀猪要捅到要害,你看,下一刀该捅向哪里?"自从敌人增兵大别山以来,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他的脑际。

毛泽东不等周恩来回答,又说:“我想派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主力纵队,组成第一兵团渡江南下,直抵闽浙赣,威逼南京、上海,吸引中原敌军主力回防江南,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

周恩来同意毛泽东的意见,请来正在中央参加会议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共同商量。陈毅表示赞成。当即决定,由陈毅代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把这个意图通知华野副司令员粟裕。

粟裕接中央来电,意识到事关重大,特别是电文中要他“熟筹见复”。粟裕深思熟虑,除了派出先遣部队,还派侦察科长赵群等人,,率领侦察分队直抵长江边,进行侦察。

同时,粟裕率领一、四、六纵队抵达黄河北岸的濮阳地区,进行以水网稻田地区作战为基本内容的军事训练,以及其它各项的渡江准备工作。

粟裕分析了敌我双方以及渡江南下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他想到,十万人马渡江南下,远离解放区,在那里进行无后方作战,必有诸多不利。对此,粟裕有过深切体验。

那是1934年,粟裕同红七军团长寻淮洲、方志敏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远离中央苏区,跋涉几千里,向敌人统治区挺进。

一路上敌军围追堵截,战斗十分频繁。部队的兵员补充、物资供应以及伤病员的安置都非常困难。到达皖南时,谭家桥一战,寻淮洲负重伤牺牲,部队也减员了二分之一。

最后,全军被包围在怀玉山下。一场激战,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不幸被捕。北上抗日先遣队终于兵败。

粟裕分析这次渡江南下,行程比当年远一倍以上,三个主力纵队十余万人马,远离后方,没有依托,估计减员不会少于五万人,而且要丢掉重装备。如果留在中原作战,这样的代价至少可以歼敌三个整编师。

至于吸引敌人回防江南的愿望,粟裕认为,敌在中原的主力五军、十八军是机械化部队,蒋介石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水网地带去和我们打游击。

敌人在中原的另两支主力七军和四十八军,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队。粟裕想起中央关于蒋介石和李宗仁竞选总统情况的通报,他认定蒋、桂派系矛盾尖锐,蒋介石不会放虎归山,让他们回到江南势力范围。

南下作战难以歼敌,又不能吸引敌中原主力回防江南。在中原大量歼敌的条件正在成熟,倒不如把主力集中在中原,依托老解放区,寻机歼敌。但是,粟裕担心自己看问题有局限性,可能干扰统帅部的正确决心 他犹豫不决。

且说,粟裕派出的先遣部队和侦察分队,日夜兼程向敌长江防区挺进,深入安徽敌后。由于敌人重兵密布,我军每到一地,敌军大部队即尾随而来。

这一天天黑时,赵群率侦察分队化装成敌军潜入敌司令部后院,在一座小楼里用汽油点着了火。风助火势,整个大院顿时烈焰腾空,敌官兵纷纷赶来救火。

混乱中,赵群和侦察员来到敌司令部保密室,干掉了敌哨兵,撬开铁门,打开保险箱,取出了敌江防部署情报资料。

被敌发觉后,赵群带领侦察分队撤出敌营。敌人派出搜索部队,跟踪追击,包围了侦察分队。

侦察分队分散突出重围,在深夜里陆续来到指定的集合地点天马山松林里。赵群手臂负伤,队员伤亡很大,电台也丢失了。

赵群带侦察分队赶回先遣部队活动地区。由于敌军大举“扫荡”,先遣部队已提前转移。赵群指挥侦察分队袭击敌军供应线,缴获了两辆卡车。

侦察分队化装成敌军,乘卡车直插长江边,只见辽阔的江面,波涛汹涌,敌军舰艇巡弋。江边敌军防区,警备森严。

侦察分队沿江向西,一路上到处可见敌军地方部队和还乡团的岗哨,却找不到我方秘密联络站,他们之中有不少被破坏了。我大部队要在这样的地区秘密筹集大批木船渡江,是极为困难。

突然,传来密集枪声。前方远处,孤山一带硝烟弥漫。赵群派人侦知,敌人在围攻扼守孤山的我军某部。

赵群当机立断,率侦察分队驱车进入附近的集镇,袭击驻扎在那里的敌军团部。侦察分队歼灭敌军团指挥所,击毙敌团长。

原来这是中原野战军为配合华野先遣部队的行动,派出一个营来到此地,不料与敌军某团遭遇,被包围在孤山上。孤山敌军获悉团部遭袭击,担心解放军援兵包抄而来,顿时一片惊慌。

孤山上我军营长沈占阳指挥部队勇猛出击,敌军溃逃。赵群率侦察分队接应沈占阳营。兄弟部队战场相会,格外亲切,大家拥抱欢呼。

赵群通过沈占阳营电台,向华野司令部发报。没想到电台组长沈莹,正是赵群的未婚妻。恋人相逢,顾不上倾诉思念之情。他们的心正随着发报机的呼叫声激烈跳动。

粟裕接到赵群的电报同时,也得到报告,先遣部队在敌军大部队的围追下只能分散打游击。这些报告说明,无制江权,又无后方依托,我军大兵团渡江,必然会陷入背水作战的进退两难局面。

粟裕决心向中央陈述已见,建议放弃孤军南进方案,集中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主力,背靠解放区,在长江以北寻机歼敌,以扭转中原局面。他先把自己的意见报告了中原局和华东局。

正在渤海后方传达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的陈毅,和正在大别山指挥作战的邓小平,分别接到了粟裕的电报。他们立即回电,认为粟裕的意见十分重要,应立即向中央报告。

这时,党中央机关已离开陕北,正取水路向华北解放区前进。三月二十三日渡过黄河。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行过了雁门关,又经繁峙到了五台。一到驻地,报务员们立即架设电台。

机要员送来粟裕给中央军委的电报。毛泽东和周恩来认真研究粟裕提出的意见,决定复电请粟裕来党中央面谈,并请陈毅也一道来。

粟裕接到中央来电,正好陈毅经晋绥、太行、渤海一路传达了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也回到了濮阳。他们立即启程,来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

毛泽东召集了政治局会议。出席政治局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陈毅、叶剑英、李先念、薄一波等列席了会议,他们认真听取了粟裕的汇报。

政治局会议讨论了粟裕的意见。讨论中提出一个问题:中原地势平坦,有利于敌人现代化装备的机动,一处打响,四面增援,我军能在敌军纵横奔突中将其歼灭吗?

粟裕认为中原地区铁路和城市较多,敌人需用较多兵力担任守备,因而机动兵力相对减少,只要我军积极行动,精心指挥,还能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他说:“形势发展下去,中原战局,几个月内可能改变。”

最后,政治局会议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毛泽东作结论说:“把战争继续引向蒋管区,这是应该坚持的战略方针,但是现在渡江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在四至八个月之内,华野继续参加中原歼敌。”

中央还决定加强中原地区领导力量,便任命陈毅为中原局第二书记,和邓小平、刘伯承等共同领导中原的党政军工作。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由粟裕代理。

会后,朱德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在陈毅的陪同下,亲临濮阳视察。他勉励部队准备打大仗,还与指战员共同进行了战术研究。

五月底,粟裕率部南渡黄河,寻机歼敌。陈毅亲临河边送别,预祝旗开得胜。

一个月后,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八个纵队和中野主力两个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一部兵力,在中原、山东、苏北部队的策应下,发起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攻下了河南重镇开封,这是我军攻下关内国民党军固守的第一个省会。

接着,又进行战役的第二阶段——睢杞战役,歼敌五万余,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豫东战役成功地实现了粟裕提出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的设想。

中野也发起了襄樊战役,连克襄阳、樊城,活捉襄阳守军司令康泽。

敌人从兖州地区调走黄伯韬兵团驰援豫东。我山东兵团乘机攻克兖州,使济南成为我军包围中的一座孤城。

一连串的捷报传到中央。毛泽东深感城市攻坚的任务已摆到面豫东战役,他兴奋地说:“现在解放战争已经过了山坳了”。前,立即召见前线特种兵指挥员,研究炮兵建设问题。毛泽东谈到与会的前线特种兵指挥员,应邀参加刘少奇、王光美的结婚喜宴。祝酒时,刘少奇坚持先为前线将士祝捷庆功干杯。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战争形势,组织了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十多路纵队星夜向锦州地域穿插。

同时,华野东西两大兵团会合,又发起了济南战役。在强大炮火和坦克的支援下,经过八昼夜猛攻,占领济南飞机场、商埠区和外城。

按照毛泽东“攻济打援”的部署,解放军八个纵队在济南南面设防,准备阻击和歼灭来自徐州的援敌。但是,徐州援敌邱清泉、黄伯韬的兵团害怕被歼,迟迟不进,我军预定的打援计划将要落空。

下一步如何行动?华野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进行讨论。粟裕最后做出决定,他口授电文向军委和刘、陈、邓发报:济南即日可攻克,华野下一步准备发动淮海战役,攻占淮阴、淮安和海州一线。

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收到粟裕来电,那时邓小平已去西柏坡参加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刘伯承、陈毅立即与参谋长李达等人进行研究,一致认为进行淮海战役是正确的,并积极准备协同作战。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期间,接到粟裕来电。他与周恩来、朱德研究后,立即复电粟裕:“进行淮海战役,很有必要。”

且说,解放军占领济南。南京总统府里的蒋介石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一消息,气急败坏,坐立不安。

的确,当时的战局不能不使蒋介石焦急万分。在东北、华北、西北各战场,解放军接连反攻。在华东和中原,从三月到七月的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一系列战役中,国民党连遭惨败,蒋介石的“重点防御”计划被粉碎。

蒋介石连忙召集陆海空三军首脑和高级幕僚、国防部军政大员等,商讨如何改变到处挨打的局面。徐州“剿总”正副司令刘峙和杜聿明也应召前来参加会议。就在这时,锦州已被解放军包围。

一个月前,国防部曾议决撤退东北,把防守重心放在华东和中原。这次会上,参谋总长顾祝同根据这个决议进一步提出,当务之急是徐州。他强调徐州是国民党的京畿大门。

蒋介石犹豫不决,担心东北丢失,解放军大举入关,华北不保,何谈巩固中原。他想亲自坐镇北平,指挥东北战场,解锦州之围,但又发愁华东解放军南下,徐州告急。

杜聿明提出了“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想集中主力,先发制人,乘华东和中原解放军主力分离之际,佯攻济宁,夺回济南。

蒋介石采纳了杜聿明的意见,赞扬这是个以攻为守的作战方案。为配合这一计划,他特地召见国防部情报厅长侯腾,命令加强对山东解放军的谍报工作。

侯腾派了大批特务,携带一百多部电台去山东解放区。可是,由于解放区军民团结,防范严密,许多特务在解放区边缘畏缩不前,闯进去的也纷纷落网。

刘峙和杜聿明回到徐州“剿总”,立即进行部署。他们决定集中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作北向攻击的主力,以黄伯韬兵团一字横陈陇海路东段,配合邱、李。并定于10月15日行动。

10月15日清晨,杜聿明正要率前线指挥部移驻商邱,指挥北进。忽然,副官报告:“总统来电,要你到机场等候,和他同去沈阳。”

杜聿明驱车赶往机场。刘峙急得大嚷起来:“光亭走了,如何是好,北进谁能作主?”他只好命令各部队就地待命。

杜聿明来到机场,正好蒋介石乘机来到,两人在机舱里见面。蒋介石告诉杜聿明,锦州失守,辽西会战非常危急,要杜聿明立即同机飞赴东北,指挥廖耀湘兵团突围。

杜聿明听了,一身冷汗,心想:东北撤退计划迟迟不决,现在锦州失守,东北咽喉已被共军卡住,自己再去投入这败局已定的作战,实在不值。他问:“山东方面怎么办?”

蒋介石问随行的侯腾:“山东共军有什么动静?”侯腾不敢报告特务无能,故作镇静地说:"据可靠谍报,华野仍在休整,近期内不可能发动新的攻势。”

蒋介石眉宇间露出一丝冷笑,对杜聿明说:“毛泽东又不是三头六臂,东北战酣,我料他也无力同时在华东搞大动作。反击山东计划可暂缓执行,东北要紧!"杜聿明无奈,只得顺从地跟随蒋介石飞往沈阳。

就在这些日子里,粟裕遵照中央指示,在曲阜孔庙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的精神之后,又在孔林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制定了淮海战役的具体作战方案。

中央军委仔细研究华野司令部提出的淮海战役作战方案,下达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部署战役第一阶段: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同时,电令中野组织郑(州)汴(开封作战,给予配合。

邓小平在西柏坡开完会,立即回到中野司令部,参加研究配合华野作战问题。

刘伯承首先说:“部队经过休整,士气正旺,可以出击陇海路”。陈毅接道:"中野长期在大别山苦战,虽然经过休整,但尚未完全复原,目前仍然兵员不足,陇海路西段又是强敌守备,如发起进攻,可能是一场大消耗仗。”

邓小平笑道:“你这是站在华野司令员的立场上,体谅中野的困难。如果你站在整个南线指挥员的立场上呢?”陈毅说:“那当然毫不犹豫,命令中野出击”。

“对!”邓小平说:“中野是有困难,但全国决战时机已成熟,只要能夺取全国胜利,中野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最后,决定兵分两路,陈、邓率领主力攻击郑、汴,刘伯承在豫西作战,吸引敌黄维兵团西移。

郑州守敌见势不妙,弃城北逃,被中野第九纵队围歼于黄河南岸。陈、邓又指挥中野第一、三、四、九纵队东进,占领古城开封逼向徐州。

正是在这个被蒋介石认为毛泽东无力在华东搞大动作的时候,华野前线指挥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将淮海战役的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安排停当,粟裕向中央提出了最后确定的战役发起时间,并建议请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

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淮海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同时徐州西南方面我军之动作,也由陈、邓临机决定。这样,淮海战役扩大到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范围,为南线战略决战作了充分准备。

再说,蒋介石调杜聿明去东北战场,“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被搁置,中原尚无决策。在南京的国防部长何应钦接到刘峙报告,经与顾祝同商量,召开作战会议, 专门研究徐州部署。

会议决定固守徐州,拟定了以徐州为中心,沿陇海、津浦两线展开兵力,即“一点两线”的守备方案,并提出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剿总”协同作战。

作战厅长郭汝瑰来到北平,向蒋介石汇报了守备方案,说:“顾总长让我报告总统,白崇禧统一指挥是暂时的,会战结束后,华中和徐州‘剿总’仍分区负责”。

蒋介石向来不放心白崇禧,所以另设徐州“剿总”,就是为了分白之兵权。这时他想调用白的兵力,只好笑了笑说:“不要暂时指挥,就叫他统一指挥下去好了”。蒋介石立即批准了这个固守徐州的方案。

几天后,蒋军廖耀湘兵团在辽宁被歼,蒋介石大为恐慌。四个月来,国民党从南线到北线接连丧师失地,被歼百余万,国民党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已经丧失。蒋介石深感局势严重。

蒋介石后悔自己不果断实施战略收缩,退守关内,以致东北四十万人马将全军覆没。他仔细思忖东北败绩,对比中原的徐州与东北的沈阳,同样是远离后方,如果再在徐州决战,可能重蹈覆撤。

蒋介石决定放弃固守徐州的方案,改为退守淮河,巩固长江,以确保江南半壁河山,再图来日。他连夜飞回南京,命令何应钦召开国防部会议,研究“守江必守淮”的具体方案,并让白崇禧也来参加。

在国防部会议上,对守淮出现了两种意见,一是留一两个军守备徐州,而将主力集结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路两侧;一是立即放弃徐州,退淮河南岸凭河川防御。

经过研究,大家认为前一种方案既可暂时控制徐州,稳定人心,又可避免主力坐困徐州,便于机动,而且后方补给亦有保障。于是,决定采纳这个方案,名曰“徐蚌会战计划。”

白崇禧在会上满口答应负责统一指挥,还自动提出,让他的桂系主力张淦兵团在必要时也转用于徐蚌会战。

第二天,白崇禧突然改变了主意,坚决不肯负责统一指挥。当天夜里,他带着随行人员,悄悄登机飞回武汉。

白崇禧回到武汉给蒋介石发来电报说刘伯承、陈毅未会合,“华东由经扶(刘峙)对付有余,无统筹兼顾之必要,届时按情况调动兵力,均以大局为主,请释念”。蒋介石接到电报,疑惑不解。

正好,侍从官送来一份绝密情报。蒋介石拆开一看,脸色陡变, 一屁股跌坐在沙发里。

原来,侍从官送来的是美国“换马计”的情报。美国总统杜鲁门嫌蒋介石无能,指使司徒雷登大使积极活动,设法叫蒋介石“引退”,让位给副总统李宗仁。蒋介石这才明白,白崇禧不辞而别,原来同杜鲁门的“换马计”有关。

蒋介石召见顾祝同,大骂白崇禧拆台可恶,顾祝同极力劝慰。蒋介石说:“你们真的以为我蒋某不行了吗?北伐时,我只有一个嫡系军,尚且横扫南北,夺了天下。如今我在华东还有七个精锐兵团,共产党能奈我何?”

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来指挥撤守淮河,而且要亲自先去徐州调整兵力部署。临行前,忽然接到宋美龄的电报,说她当天由美国返宁。原来,美国正值大选,前些日子蒋介石派宋美龄去美国奔走,争取更多美援。

蒋介石为了留在南京听候宋美龄带来的消息,只好让顾祝同去徐州。蒋介石一再叮咛顾祝同,一定要吸取东北血的教训,勉励各部队将领“精诚团结”。他想在徐蚌地区来一个大会战,一举扭转危局。

顾祝同与郭汝瑰当天飞到徐州,同刘峙一起召集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孙元良、冯治安等司令官及可以离防来徐州的军长开会。

“剿总”参谋长介绍完敌情后,邱清泉指责道:“据侦察,我二兵团正面有华野五个纵队,你怎么只说两个?“黄伯韬也跟着说:”据我们侦察,华野主力是在我七兵团正面,并且可能首先向七兵团发起攻击!”

顾祝同忙打断他们,说:"不论共军主力现在何处,我们都要向徐蚌之间收缩兵力。我奉总统指示提醒诸位,这次会战,关系党国存亡,各级将领要遵循领袖指示,精诚团结,绝对服从命令,贻误战机者,军法论处!”

最后,顾祝同发布命令:邱清泉兵团集结永城、砀山;黄伯韬兵团集结运河西岸;李弥兵团集结灵壁、泗县:孙元良兵团集结蒙城;海州四十四军从海上撤退;冯治安部守备台几庄、贾汪。

会议结束后,为了鼓励士气,徐州“剿总”举行了阅兵式。刘峙亲自出席训话,然后由他带领全体官兵举手宣誓:“此次会战,决心一拼到底,受伤不退,被俘不屈,如违誓言,天诛地灭!”

就在徐州各处蒋军进行调动集结的时候,解放军华野和中野部队从十一月六日起,分十二路进军徐淮战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1一场规模最大的战役即将打响。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二集。

0 阅读:23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