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蒋介石炸黄河时,亲眼看见三条蛟龙?宋美龄日记令真相大白

全民古风文史 2024-06-20 07:13:27

1938年6月9日,面对日益逼近的日军,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上的花园口大堤。一时间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尽成泽国,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

花园口决堤的影响到现在还是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炸毁堤坝是无可饶恕的罪行,造成了大批黎民百姓的伤亡。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日军迫近后的无奈之举,花园口决堤杀伤了部分日军,还阻止了日军的继续推进,为中国争取了更多准备战争的时间。

而在花园口决堤后,一个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据说蒋介石下令炸黄河之后,曾看到三条蛟龙从黄河之上腾空而起,兴风作浪,而蒋介石见此情景还大病了一场。

那么,蒋介石究竟为什么要炸黄河呢?花园口决堤到底是不是必然的?这个民间传说又是真是假呢?

要理清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就不得不提及一场并不有名,却影响深远的抗战战役——兰封会战。

徐州沦陷后,日军试图由陇海线向西推进,进犯河南,目标就是铁路枢纽郑州。蒋介石也深知郑州的重要性,亲自飞到郑州“督战”,要求各部坚决守住河南,阻止日军的推进。

此时,前线总指挥薛岳已经制定了一个围歼日军的计划——日军土肥圆贤二率领的第14师团共两万多人,因急于抢功,已经与其他各路日军拉开了距离,侧翼失去了掩护。薛岳便打算先诱敌深入,然后在战略要地兰封坚决抗击日军,随后各路援军从后方杀出,将日军第14师团歼灭。

此时日军经历了徐州会战,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这一目标能达成,陇海线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很可能就没有之后的“花园口决堤”了。

然而,蒋介石对薛岳的安排不放心,又亲自“微操”,给薛岳送上了一份“厚礼”——他的嫡系将领桂永清和邱清泉。这两名将领所率的部队不但装备大批德械,还有坦克和装甲车,确实是一支生力军。

然而,薛岳深知桂永清和邱清泉的秉性,这两人谈起兵法来滔滔不绝,可一旦实战就手忙脚乱。薛岳和原本驻防兰封的杜聿明都多次叮嘱两人固守城池就好,不要出击。然而两人急于立功,在日军赶到后立即出击,取得一次小胜后就飘了,疏于防范,结果日军主力抵达后,桂、邱两人的部队在三小时之内全线崩溃,两人落荒而逃。

桂永清、邱清泉的临阵脱逃,让日军轻松攻下了战略要地兰封。然而桂、邱两人犯下如此大罪,不但没有被枪毙,还被蒋介石保护起来。其他各部将领一看桂、邱两人逃跑后安然无恙,也纷纷效仿,薛岳精心构筑的包围圈瞬间崩溃,兰封会战失败。

由于国民党军兰封会战的失败,河南战局急剧恶化。6月4日,日军接连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逼近开封,郑州告急。郑州是平汉铁路上的重要枢纽,一旦日军攻陷郑州,就可以沿平汉铁路迅速南下,7到12天就可以攻下武汉。

此时国民党当局虽然已经迁都重庆,但各中央机构主要还在武汉办公。如果武汉也沦陷了,毫无疑问将导致巨大的政治震动,对国民政府的稳定性造成重大打击。

蒋介石考虑到目前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处境,认为此时已经没有可能通过战斗阻止日军的进一步攻势,唯一的方法就是“以水代兵”,靠黄河决堤淹没大片区域,形成“天然屏障”来阻挡日军进攻。

蒋介石的这一策略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历史上宋朝大臣杜充就曾掘开黄河大堤,靠洪水来阻挡金兵的追击,从而成功跑路。但实际上这次决堤也只是暂时阻止了金军南下,一年后金军又卷土重来了。后来杜充干脆投靠金国,当了彻彻底底的汉奸。

而花园口决堤的结果和这次决堤如出一辙,也只是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脚步,但没能真正击退日军。几个月后武汉还是沦陷了,还是对国民党中央造成了巨大震动,成为了汪精卫等一系列国民党高官叛变的重要原因。

不知道蒋介石有没有想到这一层,或许对他来说,只要暂时挡住日军就够了,以后的事情可以以后再考虑。在得知日军抵达开封外围的消息后,蒋介石当即下令:在中牟赵口决堤,放黄河水东下阻挡日军。

然而,施工队却迟迟未能完成决堤工作,一方面是因为赵口大堤太坚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挖掘方式不正确。6月6日,开封陷落,蒋介石如临大敌,紧急命令尽快选出新址,工程队最后就将目标定在了花园口。施工期间,当地负责维护堤坝的河工试图来阻止,却被国民党军强行驱逐。

6月9日,工程队终于掘开了花园口的黄河大堤,第二天花园口又突降暴雨,导致水位猛涨,汹涌的黄河水迅速冲破堤防,一泻千里,下游大片土地尽成泽国,形成了一道特殊的分界线,也是象征中华民族苦难的分界线——黄泛区。黄泛区以东是沦陷区,以西是国统区,而黄泛区本身则成了“两不管”地带,上演了无数人间惨剧。

在这场灾难中,约1200万亩耕地被淹没,约146万座房屋被冲塌。由于没有事先通知,下游民众猝不及防,许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洪水卷走。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估计,直接被淹死的人数都有8.9万左右。

至于间接死于花园口决堤的民众更是不计其数,众所周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由于受灾群体多为农民,他们的耕地和房屋也都被淹没,一时间陷入了衣食无着的局面,只能逃难。幸运的逃难者可以在外地找到新的工作,但大多数人都没那么幸运,只能靠卖儿鬻女来换取一点宝贵的粮食。

可以想象,这一过程中又有大量难民死于饥饿,而大量尸体无人处理的后果又是大规模瘟疫。再加上花园口决堤后黄河“夺淮入江”,反复泛滥,更是使得这场灾难无限期延长。直到1947年,花园口大堤才被基本修复,此时黄河已经肆虐九年。

死于这场人为灾难的民众究竟有多少已经难以估计,各界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说法从数十万人到上百万人不等。但可以肯定的是,花园口决堤本来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惨剧,最后却由于国民党方方面面的失职,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惨重损失。

黄泛区消失后,当地民众只剩了30%,并且黄泛区的生存环境依然十分恶劣。直到新中国治理黄河,将黄泛区改为集体农场后,黄泛区的状况才有所好转。

而在花园口决堤后,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在民间流传:据说当时蒋介石正在河南“督战”,在下达炸黄河的命令后,他突然看到三条蛟龙腾空而起,兴风作浪,但转眼又消失了,此后他还大病了一场,那么此事究竟是真是假呢?我们可以从宋美龄的日记中发现端倪。

宋美龄写道:“黄河决堤后,他看到一庞然大物腾空而起,竟说是真龙,在场那么多人,只有他一人看到。”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宋美龄并没有肯定蒋介石看到蛟龙的说法,只是说蒋介石自称看到了“真龙”,并且只有他自己能看到,而蒋介石所谓看到“蛟龙”的说法大概率是虚构的。

因为蛟龙如果真的有实体的话,又怎么会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呢?这并不符合物理学定律。就算蛟龙真的能转瞬间出现又消失,那为什么只有蒋介石一人看到呢?莫非他有特异功能不成?

实际上,黄河水奔腾而下时本身就会产生大量水汽,而水汽上升又会形成云朵。因此在黄河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云朵并不奇怪,由于水汽交杂,若隐若现,不同人将同样的云朵看成不同的东西也很有可能。蒋介石能看到“蛟龙”可能只是因为他地位较高,站的地方和他人不一样,所以看到的东西也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视角误差。

那么,既然蒋介石看到蛟龙一事不可靠,那这种说法又是怎么流传开来的呢?有三种可能。

1.蒋介石用所谓“真龙”的说法来神化自己,以此增强自己统治中国的合法性,这也是他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后一直在做的事情。

蒋介石虽然自称是孙中山先生的继承人,实际上早已抛弃了三民主义的理想,只想建立自家的“蒋家王朝”。而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往往都会神化自己,给自己加点“特异功能”,比如身体上有什么奇特的标志,以及能看见他人看不见的东西等等,用神秘主义诓骗民众。蒋介石可能也想学习这一套,用看到“真龙”的说法来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

2.蒋介石是想将责任推到“天灾”头上,证明自己在炸黄河事件中没有责任。

蛟龙长期以来被视为洪灾的象征,不受百姓喜爱,看到蛟龙往往就证明洪水要来了。在那个缺乏地理常识的年代,人们往往认为洪水就是蛟龙等“恶兽”带来的,都想将其除掉,比如“周处除三害”中的一害就是“西氿蛟龙”。

因此蒋介石宣扬自己看到蛟龙的说法,也可能是想撇清责任,告诉老百姓黄河决堤完全就是自然灾害,跟他没有关系,老百姓要怨恨就怨恨老天爷去吧。

3.“蛟龙”的流言不是蒋介石自上而下放出的,而是老百姓自下而上形成的。

虽然蒋介石竭力撇清自己的责任,但群众的眼睛是明亮的。花园口大堤之前还好好的,怎么在蒋介石跑到河南后突然就决堤了呢?

而且之前试图参与修复大堤的部分河工也顶住了国民党的压力,将真相告知了同乡——花园口就是被国民党军蓄意炸掉的,他们不但炸大坝,还阻止河工维修。这让百姓们对蒋介石恨之入骨,纷纷将他比作“蛟龙”,意思就是蒋介石能看见蛟龙,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条凶恶的“蛟龙”,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至于蒋介石“大病一场”的说法,没有在宋美龄的日记中找到依据,可能是好事者在流言的口口相传中加上的,也足以体现百姓对蒋介石的痛恨。毕竟蒋介石如果真的得人心的话,百姓肯定是希望他能身体健康,又怎么会诅咒他得大病呢?

讲完了“蛟龙传说”的来源,我们再来说说蒋介石炸黄河的行为究竟合不合理。综合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可以发现,虽然花园口决堤本身有阻挡日军的因素,也确实比较无奈。但战局之所以发展到这么“无奈”的地步,跟蒋介石的任人唯亲、瞎指挥和漠视民众是分不开的,这也注定了蒋介石失败的命运。

如果不是蒋介石在兰封会战初期胡乱干预,派出能力不足的桂永清和邱清泉去接替防御,兰封也不至于那么快沦陷,围歼计划也不至于失败。如果蒋介石没有任人唯亲,而是坚决惩处临阵脱逃的桂永清等人,其他各部国民党军也不至于相继逃跑,局势也不至于恶化得那么快。因此,归根到底,蒋介石还是对花园口决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0 阅读:92

全民古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