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曾打死6个凡人,为什么还被封了佛?看这6人的名字连起来是啥

陋室文史 2024-06-26 15:12:46

来源:中国知网

有一个故事在一直陪我们长大,对于00后而言,必然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而对于80、90后而言,那一定当属《西游记》。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一部经典作品可谓是老少皆宜。

得益于电视剧《八六版西游记》的热播,很多人在没有看过原版故事的情况下,对于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也是了如指掌。

比如说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偷吃人参果,双战黄袍怪等等,试问谁的童年夏天,没有六小龄童老师饰演的孙悟空?

要说故事里的男一号,那一定是手持金箍棒,脚踏筋斗云,会七十二般变化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这个石猴的传奇故事在每个中国孩子的心中,都种下了一颗英雄的种子,他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也是战无不胜的斗战胜佛。

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从大唐的长安城出发,到西天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结束,这场取经之路,唐僧师徒走了十四年,走过了十万八千里路。

通关文牒上乌鸡国、车迟国等“九国三地”的宝印,都记录了这场旅途的漫长,九九八十一难每一次都是惊险万分。

这一路上,作为大师兄的孙悟空每一次都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神通战胜了无数的妖魔鬼怪,最终和师弟小白龙、八戒、沙僧一同将师傅玄奘法师送到了如来面前,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佛教的斗战胜佛。

但是,刚刚离开五行山的师徒二人,在路上曾经遇到过一伙强盗,他们嚷嚷着要两人留下行李和马匹。

尽管唐僧一再强调要悟空不要惹事,但三番两次的骚扰最终还是让悟空大打出手,将六人打死。

那么问题来了,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不杀生,以慈悲为怀。

那么当时的悟空已经拜了唐僧为师傅,皈依佛门,在取经的途中如此大开杀戒,取了六位凡人的性命,为什么依旧被封为“佛”?而他的师弟们却只被封为“罗汉”、“使者”。

这一点在电视剧中并没有详细的讲述,难道说是作者忽略了这一点?又或者是如来在最终进行封赏的时候忘记了?

其实不然。

西游记的故事中处处埋藏着深刻的道理,这六个凡人,吴承恩在小说中是有进行介绍的,而这便是悟空即使触犯了佛门戒律,却依旧没被惩罚的原因所在。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作者用八个字作为《西游记》第十四回的小标题来概括这个故事,也就是说,这六名山贼的出现,其实是对悟空内心的一次历练,

身为天地灵石幻化而来的石猴,孙悟空生性顽劣,哪怕是在三星洞修炼的时候,也是顽皮好动,学成之后更是仗着自身的本领四处闯祸,天不怕地不怕。

对于悟空而言整个取经的过程,难的并不是路途的遥远,而是自身的修炼。

“除六贼”、“斩三尸”、“杀二心”,每一次劫难都会让悟空的内心更坚定,本领更进一步。

原著中有介绍,孙悟空所斩杀的六名山贼,其名分别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

名字的第一个字“耳鼻舌眼意身”,这个概念在佛教中所代表的就是六根,第二个字为“看听嗅尝见本”则是人的五觉,而最后一个字“喜怒爱思欲忧”指的便是七情六欲。

也就是说,悟空所杀死的这六个山贼其实并不是凡人,而是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里自己的六根,这是菩萨对悟空一次考验,也是悟空修身成佛的开始。

自此劫难,斩断六根,摒弃自己的七情六欲,从此不受红尘世俗的影响,一心向佛。

聪明如悟空,在听到山贼名字的时候想必一定明白了菩萨的深意,毫不犹豫地斩断自己的尘缘。

师徒冲突不断

这一次大开杀戒让唐僧和孙悟空产生了不小的矛盾,作为大唐高僧的玄奘法师,平时连走路都是小心再小心,生怕踩死一只蚂蚁,嘴上最常念叨的就是“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断断是不会破杀戒的。

而面对这个自己刚刚收来的徒弟,随随便便就夺走了六条活生生的人命,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声称要断绝师徒关系,悟空一气之下便回到了自己的花果山。

其实悟空每一次的内心修炼都会和唐僧产生不小的冲突,甚至会被赶回花果山,“斩六根”就是第一次,剩下的两次分别是三打白骨精,以及真假美猴王。

作为千年尸魔白骨精,要说本领有多大,每次变化都逃不出火眼金睛,三次都被悟空识破一棒打死,并且留下了三具尸体。

这三具尸体象征着孙悟空内心中的“贪、嗔、痴”,是“三尸”的具象化,打死了三尸代表当时未成佛的孙悟空内心丢弃了欲望,从此他的性格更,加沉稳,恬淡无欲。

另一个就是真假美猴王中,和六耳猕猴的缠斗。

六耳猕猴的身形武器都和孙悟空一模一样,在西游记的世界里,六耳的别名为“二心”。

这代表的是悟空内心的阴暗面,除掉了六耳猕猴,就相当于战胜了自己内心,从此摒弃一切杂念,脚踏实地的取经。

结语

对于孙悟空而言,西天取经的路程不过是自己一个筋斗的距离。

那些妖魔鬼怪的本事哪里比得过天庭的十万天兵天将,大闹天宫尚有奋力一搏的本领,怎么会被这些妖怪难倒?

脚踏实地的取经是对心性的一种修炼,对比五行山下的桀骜不羁,在修成正果时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这个时候的悟空性格沉稳,也逐渐理解、接受师傅讲授的观念想法。

而一路上战胜的妖魔鬼怪,每一次都是造福了一方百姓,为自己积累了无上的功德,所以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段奇

0 阅读:4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