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到底有多可怕?扒一扒汝南袁氏的传奇历史!

陋室文史 2024-06-26 15:19:33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桓灵年间宦官乱政,两次党锢之祸,无数士子、门阀不是被迫害致死,就是被抓到监狱受刑。

所以,此后提起太监,大家都恨得是牙痒痒。

因此,在讲究出身和门第的东汉,就算是曹操,在官渡前线看到陈琳骂自己太监之后的檄文,也吓得“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头风顿愈”。

不过,只是最不应该笑话曹操是宦官之后的,就是袁绍了。

因为他家“四世三公”的显赫背景里,其实跟宦官也有着说不清楚的关系。

一、袁氏崛起之源

追溯袁家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其奠基人袁良,他早年拜在儒学大师孟喜的门下,深得孟氏《易经》之真传。

这部经典《孟氏易》,不仅成为了袁家的家学渊源,更为其日后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学成为官方学术的标志性事件,但汉朝人重视五经,不完全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赤忱,而是因为五经有用。换言之,儒家经典和汉朝已经合二为一。

因此,袁良的学问显得尤为珍贵。他不仅是一位造诣深厚的经学家,更致力于研究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儒家典籍。

他孜孜不倦地为这些古籍作注,又走乡串户地向百姓宣讲其中的道理,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劝导他们安分守己,勤劳耕作,切勿轻举妄动,更不可有非分之想。

西汉末年,汉平帝在位。

彼时,名头太大的袁良以才华横溢,被朝廷任命为太子舍人,这是他仕途的起点。而后,光武帝刘秀复国,袁良又获封为成武令,官运亨通。

在袁良的苦心经营下,袁家名声鹊起,不仅赢得了朝廷的赏识,更在民间树立了崇高的威望。这一切,都为袁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袁安困雪

袁昌是袁良的儿子,虽然历史上没啥记载,但他做了个重要决定:把家族从陈郡阳夏搬到汝南汝阳县。

这一搬可不得了,便催生了东汉时期声名显赫的汝南袁氏。而他的儿子袁安更是开启了汝南袁氏崛起的新篇章。

有一年冬天,洛阳大雪纷飞,洛阳令冒雪巡视,发现大家都出门扫雪觅食,唯独袁安家门前雪都没扫。

他以为袁安出事了,赶紧破门而入,结果发现袁安躺在床上。

洛阳令问他为啥不出门,袁安说:“这大雪天,大家都饿得不行,我咋能去添乱呢?”

这番话让洛阳令大为感动,直接推荐他做了孝廉。

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展现了文人的气节和傲骨的“袁安困雪”。

三、一世三公

永平十三年(71年),楚王刘英谋反案一审牵扯了数千皇亲国戚和勋贵。

皇帝头很疼,查深了怕牵连太多,查浅了又怕漏网之鱼。没办法,交给楚郡异地审理。

这时,袁安出场了。

虽然,他之前只是个普通县令,但他的官声很好,又没政治背景。背调让朝廷很满意,于是就他升为楚郡太守负责审这个案子。

他上任后没去办公室,而是直接去了监狱。

他把涉案人员统统筛了个遍,然后对那些证据不足的,提请上报,免于处罚。

同事们强烈反对,觉得跟刘英有关的人都该受罚。

袁安却霸气回应:“如果我做错了,一人做事一人当。”

最后,他的处理结果让皇帝和权贵们都能接受。

袁安当官后政绩斐然,被调任到京畿当河南尹,相当于天子脚下的直辖市长。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年,治理得政令严明,名声在朝廷上也是响当当的。

后来更是一路高升,当了太仆、司空、司徒,把袁家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窦宪是皇后的弟弟,他大败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汉和帝让他做了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

但窦宪以为有大功于汉,愈加跋扈恣肆,可晚年的袁安却不怕他,总是和他硬顶。

虽然最后袁安在窦家的打压下去世了,但他的举动让袁家的名声更上一层楼。后来汉和帝铲除了窦家的势力,感念袁安的忠诚与付出,开始大力提拔袁家子弟。

袁家从此一跃成为了士族中的佼佼者。

四、二世三公

袁安离世时,尽管袁家尚未达到后来的鼎盛时期,但他无疑为袁家的崛起砸实了基础。

此后,袁安家族可谓人才辈出,长子袁裳仕途顺利,一直升到了骑都尉的大位;次子袁京最后镇守蜀郡,做了太守;三子袁敞更是超越兄长,成为袁家第二个三公,官至司空,仕途一片光明。

在汉和帝时期,袁敞的官场之路那是风生水起,从将军、大夫干到侍中,再到东郡太守。之后又被朝廷重用,拜为太仆、光禄勋,官运好得不得了。

到了元初三年,袁敞接了刘恺的班,当上了司空。他因坚守原则,经常跟权势滔天的外戚邓氏对着干。

他儿子袁盱和尚书郎张俊走得太近,不小心泄露了朝中机密,结果让邓氏抓住了小辫子,袁敞被朝廷连坐给撤了职。

袁敞这人,一生清廉,是个宁折不弯的主。

所以,被免职后不久,他就选择了以死明志,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尊严。

女君(太后)邓绥可能也觉得这事儿做得有点过了,于是就隐瞒了真相,还按三公的标准给他办了个风光的葬礼,又恢复了他生前的官职,算是给他一生做了个圆满的句号。

五、三世三公

袁家第三代的大戏,是袁汤拉开的序幕。

袁家第二代中,老三袁敞曾一度风头正劲,却因拒绝抱大腿邓家,以死明志,致使他这一脉逐渐走下坡路。反观老大那支,虽无惊艳之举,却稳稳地继承了袁家的地位。

袁京是蜀郡太守,他有两个儿子,老大袁彭做了光禄勋,官也不小。可是老二袁汤更厉害,早年靠孝顺和廉洁出道,但有袁家这棵大树靠着,居然一路飙升,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多历显位。

虽然袁汤的才华不算出众,但作为世家公子,他凭借着宽厚诚实的性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后来被推上了三公的高位。

到了汉桓帝那会儿,他居然把三公司空、司徒、太尉做了个遍!

尽管史书中关于袁汤的记载并不多,但他在袁家的历史上绝对是个重要人物。

从小,他就目睹了爷爷袁安如何从一个小县令逆袭成为司徒大人的传奇历程。因为亲历了家族的飞黄腾达,所以,袁汤对家族荣誉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认识。

说实话,袁汤水平一般,他当官时虽没啥亮点,但也没犯啥错。

后来,在汉桓帝时遇到天灾,按习俗得有三公级别的官员负责。袁汤因此被炒鱿鱼。

退休回家后,他活到了八十六岁,高龄善终。

这岁数,不仅让他有足够的时间,稳扎稳打地拓展家族的人脉圈子,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把这些宝贵的资源传递给了下一代。

六、四世三公

袁汤膝下有三子:袁成、袁逢、袁隗。

这三人亦是才华横溢,各有建树。

袁成官至左中郎将,手握重兵;而袁逢与袁隗在灵帝一朝更是双双跻身三公之列,成为袁家第四代的三公,将家族荣耀推向新的高度。

然而,袁家后代并未坚守其先祖的道德风范,他们不仅作为士族集团的代表,更与外戚和宦官都维系着紧密的关系。

当传承至袁家第四代,袁成与权势滔天的梁冀建立了深厚的私交。

梁冀对他的意见几乎言听计从,洛阳城中甚至流传着“事不谐,问文开”的潜规则。

与梁冀交好绝非易事,他可是东汉最为嚣张的外戚,甚至曾毒死过质帝刘缵。然而,梁冀失势后,虽有许多人受到牵连,但袁家却能安然无恙。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袁家与宦官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因为,当与梁冀交好时,袁逢、袁隗这两位三公正在与袁朗携手共进。

袁朗活跃于桓灵时期,身为中常侍,他手握大权并,但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出身。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所以他希望能入天下第一士族袁家。

这一提议正中袁隗下怀,因为当时外戚宦官轮流坐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何况是多一门亲呢。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认了亲,袁朗成为汝南袁氏的子弟。

此后,在士族与宦官的激烈斗争中,袁家在太监的庇护下官运亨通,达到了家族权势的顶峰。

即便在两次“党锢之祸”中有诸多名门望族和清流名士落马,北海孔融一家也受牵连,其兄孔褒被杀,袁家却稳如泰山。

袁家在政治风暴中的屹立不倒,为其在第五世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袁绍崛起

袁绍生母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婢女。一个庶子,还过继给了早死的叔叔袁成。

理论上袁绍从小没爹没妈的,不受重视,亲弟弟袁术一直看不起他,说他不过是自己家的奴才。但袁逢和袁隈都很疼爱他。

袁绍年轻时就做了濮阳县长,清正能干。

老妈去世,他辞官回家奔丧,守孝三年后,又想起早逝的父亲,干脆又为早逝的父亲,接着守了三年。

孝期满后,他搬到雒阳,因颜值高、性格好、没架子,大家都爱跟他玩,雒阳的大街小巷都停满了来找他的车。连曹操都是他的好友。

东汉末年,宦官乱政,清流党人遭殃。

袁绍表面隐居,实际上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客,商量怎么救人、跑路。

中常侍赵忠这颇有微词,“袁本初坐作身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虽然袁隗也骂了他,但袁绍就是不听。

黄巾起义后,东汉取消党禁,大赦党人,袁绍被大将军何进叫去做官。何进是皇后的异母兄,统领禁军,很讨厌宦官专政。

袁绍想靠何进除掉宦官,而何进也因袁绍家族显赫而信任他。两人关系瞬间升温。但当时,宦官势力还很大。

七、灰飞烟灭

何进和袁绍要诛十常侍,但何太后的老妈和何进的弟弟何苗,都被宦官贿赂收买了,总是搅局。

所以,太后也一直不吐口,于是,袁绍建议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

当年董卓犯事后,得到袁隗支持,就再次复出,爬上了并州刺史的高位。所以董卓成了袁绍的首选对象。

可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干掉了。愤怒的袁绍和袁术带领手下虎贲军冲进去,就把宦官砍成肉泥。何进的手下吴匡等人还联手董卓的弟弟董旻,把何苗也给做了。

终是袁绍费尽心机,却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当董卓率军浩荡进京,立刻废了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即位。不久又弑杀了少帝及何太后,而且骄淫残暴,嗜杀成性的本性,比十常侍有过之而无不及。

袁绍见状,惊愕交加,一时之间,手足无措。

而更加错愕的是袁隗,这位长袖善舞、游刃有余于士人、外戚、宦官乃至皇帝之间的智者,此番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袁绍与其弟袁术见势不妙,仓皇逃离京城,转而举起义旗反抗董卓的暴政。

凶残的董卓做起事来是没有情面的。

他不但未因的袁隗昔日提携之恩而手软,反而是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报复,竟下令灭了袁隗和袁基满门五十余口。

结语: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

民间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老百姓 的“富不过三代”,其实跟这个“五世而斩”说的是一个理儿。

这句话应验到汝南袁家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就是迷失了本心。

袁隗不仅借宦官之力为家族保驾护航,而且贪恋权位,惧怕董卓,把自己的原则、底线,甚至连羞耻心都丢一边去了。

而他的侄儿袁绍,本想将宦官势力一网打尽,却志大才疏。

他的孤注一掷,却如引狼入室,不仅自取其祸,更累及叔父与长兄一家招致灭门之灾。

袁家四世三公,荣耀至极。然而,高处不胜寒,站得越高,一旦失足,便摔得越重。

因此,对于汝南袁家而言,这份显赫或许正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无上的荣光,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浅谈汉末的袁氏家族》——袁玲.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2 阅读:393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