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不亲的人,往往有这三个共性

理事实录 2024-05-09 04:45:08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

我们常常认为父母的爱是永恒的。无论与父母的矛盾多么尖锐,我们对他们的爱深信不疑。

但有些人与父母的联系却异常稀薄,即使身处异地,也很少主动关心父母的近况。

对于父母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情绪,他们似乎并不太关注,哪怕偶尔听闻来自亲戚或父母的抱怨和不满,他们也表现得相当麻木。

事实上和父母不亲的人,身上往往都有这三个共性。

小时候被父母忽视的人,长了就习惯独行

心理学有一个名为“依恋理论”的概念,它强调了个体与生活中特定人物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纽带。

婴儿对家人的爱恋是特别强烈的,他们会密切关注父母的一言一行,并与其同步表现出笑容和笑声等反应。

父母细致入微的关爱能够使婴儿感到快乐,并进一步加深这种依赖感。即使孩子年满六岁之后,这种依恋依然存在。

孩子们往往视父母为万能的象征,相信他们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表现得不耐烦,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内心的委屈。

失去父母照顾的小动物会蜷缩在角落里,人类儿童的反应亦是如此。

当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或在学校受到表扬时,他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赏。然而,有些父母却忽略了这种需求,或者只对其他孩子表达这种关注,而对某个孩子故意保持冷漠。

父母的存在对孩子而言应是最大的安全感所在。如果不是这样,孩子只能带着失望离开。

那些看过动画片“丑小鸭”的人都对其中天鹅在鸭群中遭受的不公感到同情。

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天鹅,在鸭群中也会被视为异类。

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需要从小培养,而不是等到孩子长大后才去实现。

无法获得父母认可的人,常常感到失望和心痛

中国式父母都喜欢打压式教育,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孩那么听话懂事学习成绩还这么好,为什么我的孩子干啥啥不行?

父母往往将其他孩子的优秀作为衡量标准,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要求,却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没有深入探究孩子问题的根源。

父母在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自己家孩子的时候,自己家的孩子也会和别人“好父母”比较。

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会表扬他们?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周末可以带他们去游乐园?

孩子长大成人,获得了大学学位,但工作表现平平,收入微薄。

父母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从小到大我们斥巨资培养你,你却不能给我们相应的回报?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每一次的抱怨,都像是在无形中推孩子离开。

我一个亲戚为了让女儿读一个好大学投入了大量资金,甚至还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

女儿学成回国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月薪四五千元。

按照这样的收入水平,女儿一生的收入也难以弥补父母为她的教育所做的支出。因此,父母的唠叨成了日常。

周国平曾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二是发现无论怎么努力,有些事情也无能为力;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学会享受平凡。”

孩子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但父母却无法接受,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双方难以相见,更别提有效沟通了。

谁不想成为富有的成功人士,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的。这个世界需要容纳普通人,这才显得真实。

当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时,与父母相处会让他们感到内疚,他们宁愿独自外出,慢慢熬过难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怨恨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的人,滋长了子女之间的内耗

网上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与丈夫关于家庭的看法。

她的丈夫有三个姐妹,其中姐姐和妹妹都相当富有,只有丈夫显得较为贫困。

父母明显偏爱经济条件好的孩子们,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在两个女儿家中度过,对儿子则显得漠不关心。

在女儿家,父母承包了了所有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工作。

到了春节团聚的时刻,这对夫妇总是匆匆来去,也不愿意称呼“爸妈”,而父母却觉得他们不孝。

事实上小孩对父母偏爱哪个孩子能感受到,而且能分的很清楚。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都是儿时的事情,现在几乎没有任何记忆了,它们如何还能对我产生影响?这似乎有些牵强。

然而实际上三岁前所经历的各种情感上的忽视,会在我们潜意识中留下终生的影响和心理创伤。

小时候父母喜欢谁,偏爱谁,多给谁买新衣服、玩具或书包,其他不被偏爱的小孩都会默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上学的时候如果父母不愿意提供支持,迫使孩子自己赚取学费,这种不平等待遇会更加令人愤怒。相比之下,那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兄弟姐妹,反而可能被父母送去读大学。

进入社会后,父母在照顾孙辈、资助购房购车等方面的差异,也体现了爱的不同。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父母擅自决定,将家庭资源全部倾斜给某一个孩子;从女儿那里得到的钱转手就给了儿子;从大儿媳手里拿走钱,又给小儿媳。

当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父母的爱并不均等时,再去努力讨好父母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有情感都是需要双向奔赴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疏远,不要放任这种状况恶化,或者采取断绝关系的态度,而应该寻找改善关系的方法。

首先尝试与父母进行以此深入的对话,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消除心中的隔阂。然后向父母说明在当今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强调摒弃过时的封建观念的重要性,并告知他们这些陈旧思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与家中的兄弟姐妹共同商讨,制定一套家庭规则,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管理。

长期的家庭成员间的冷漠会逐渐加深心灵的创伤,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血缘关系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纽带,无法完全割舍,因此更应该去珍惜它。当我们用心经营,血脉之情终将温暖人心。

1 阅读:102

理事实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