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身价4000一只,帮人日赚上千,为何到了蒙古却人人喊打?

那是两面包夹知识 2024-06-01 07:40:24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2023年8月17日上午,桦木沟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在某菜民的菜园内发现一只不知名的大鸟。

派出所民警辅警迅速赶到现场,见到了报警群众辛某和被救助的大鸟。

该鸟体型中等,有着黑棕色的羽毛,白色的嘴巴长约10厘米,黑脚、短尾。是一种从没有见过的怪鸟。

民警猜测应该是由于这只大鸟由于体力不支,不小心飞落到了菜园内,群众见状小心将其救出,因不知它是否受伤,遂报警求助。

经民警仔细检查,未发现大鸟有明显外伤,生命体征良好,具备放飞条件。

随后,派出所民警将其放归大自然。

其实被救助放归的大鸟,正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鸬鹚”。

70后80后一定很熟悉一篇课文,叫做《鸬鹚》,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渔民用这种鸟捕鱼的过程,给大家展开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唯美画卷。

鹈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别名,叫做“鱼鹰”,因为这种鱼是捕鱼能手。也是渔民得力的捕鱼工具,用鸟捕鱼这种方法传承了上千年,那么人类是如何控制这种鸟类效忠自己,心甘情愿的将自己捕来的猎物交出去呢?

如何利用鸬鹚捕鱼

鸬鹚捕鱼最好的季节是在冬季水清澈的时候,那时候鱼基本进入一个休眠期,都沉在水底,活动范围很小。

渔民带着自己养的鸬鹚来到湖面上,将鸬鹚脖子上紧紧的拴上绳子。一声令下,所有的鸬鹚就会跳入水中,等熟悉了水温之后,便会下潜到水底捞鱼。

鸬鹚主要捕获的对象有鲤鱼,鲫鱼,鲇鱼等,一只鸟可以捕获比自身还要重的鱼。

鸬鹚外表与鸭子相似,一只也就一两斤,也有“水老鸭”之称,它是一种大型游禽,性情凶猛,嘴巴尖尖的很长,非常适合捕鱼,细长的脖子加上灵活的脑袋,一旦发现目标就可以在瞬间捕到鱼,它们的嘴巴上还带着倒钩,可以刺入鱼的皮肤,然后完成捕猎。

脖子上之所以要拴上一根绳子,就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鸬鹚吃饱,只有饿着,它们才会不停地捕鱼,饥饿感促使他们勤奋抓鱼,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防止他们私吞大鱼。

它们有一个食袋,可以存储自己捕获的鱼类。渔民就在船上观察着,看着哪个鱼鹰刚从水里面浮出,脖子鼓鼓的,那就是抓到一条大鱼了,渔民会用网子将有收获的鱼鹰捞上来,打开鱼鹰的嘴巴往外一挤压,被吞到脖子里面的鱼就会被挤出来。

还有的鱼鹰为了邀功魅主,还会抢夺其他鱼鹰嘴里面的大鱼。鱼鹰群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小型社会了。

鸬鹚经济利益

当然,渔民不可能一直饿着给自己打工的鱼鹰,再捕猎过程中鱼鹰会吃掉一些体型较小的鱼,在捕捞到一定程度的鱼鹰,每隔两个小时会让鱼鹰回到岸上休息。

在这一过程中,渔民还会主动喂鱼鹰饵料,当然不会喂饱,只会是为了鼓励鱼鹰去抓到更大的鱼。

一只鱼鹰的身价在四千元,一只鱼鹰一天就能抓几十斤鱼,抓的多的一天上千元毫不夸张,鱼鹰的寿命有二十到三十年,在几十年前基本上是4000元买断一只,带来的收益是十几万元,是让资本家都感叹的经济效益。

正所谓,江上黑影厉俯冲,一跃入湖碧波中,翩然腾起船头落,报与渔民入网笼。

不过,在阴天或者在夏天的时候,鱼鹰的捕鱼效率就会低很多。

鸬鹚为何被禁止

尽管鱼鹰捕鱼的方法受到广大渔民的欢迎,但我国近几年对自然环境越来越重视,作为高效捕鱼手手段之一的鱼鹰,一度被列为禁渔工具。

大家会认为鱼鹰捉的鱼比起渔网也不多,为什么鱼鹰会被作为禁渔工具?因为鱼鹰在捕鱼的时候,不仅仅捕捉大鱼,还有一些小鱼会被吞食,这些小鱼苗的流失会严重影响渔业的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鱼鹰自然就上了禁止捕鱼的名单。

鸬鹚何去何归

那鱼鹰被禁止捕鱼了,剩下的鱼鹰又将怎么处理呢?没有用处的鱼鹰,农民还会白养着他们吗?毕竟一只鱼鹰一天将尽要吃掉一斤的鱼。

一个渔民家里养着一群,每天的花费自然少不了。

其实就算鱼鹰不能用来捕鱼了,它们也有用处。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广西桂林,那里旅游业发达,当地渔民和景区将鱼鹰捕鱼当做一项表演发展起来,给当地同样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益。

鸬鹚也是有野生的,其善于潜水,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以鱼类为食,中国各地都有分布。遍布于欧洲,西伯利亚以南的亚洲,北美洲的东部沿海一带等地。

鸬鹚是中到大型的海鸟,品种很多,最小的45厘米,体重340克;最大的是长一米,重达十斤。

在1850年灭绝的眼镜鸬鹚体型也相当大,体重平均达6.3千克。多数鸬鹚,包括几乎所有的北半球物种,主要有深色的羽毛,但一些南半球的物种是黑色和白色,少数羽行相当丰富多彩。许多物种在脸上的肌肤有颜色,通常在繁殖季节变得更鲜艳。

这些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繁殖期在四到六月。

通常是夫妻俩筑巢,在到达繁殖地时已经搞好了对象。

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悬崖上、离岸的小岛或码头、湖边、河岸或沼泽地中的树上,有时一棵树上有近10个巢,也有在湖边或河边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岛上营巢的。

巢由枯枝和水草构成,亦喜欢利用旧巢,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修理旧巢和建筑新巢。每窝产卵3-5枚,白色、淡蓝色或淡绿色,呈卵圆形、钝卵圆形或尖卵圆形,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

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赤裸无羽,大约在孵出2周左右,身上才被满绒羽,同时飞羽和尾羽开始长出。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经过亲鸟约60天的喂养,幼鸟才能飞翔和离巢,3年左右性成熟。

不过,由于长期大量捕捉和环境破坏,野生种群数量已变得很稀少和不常见,已经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最惨“背锅侠”

这种鸟类在我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我们相邻的国家内蒙有天壤之别的待遇。

比起保护他们,蒙古国的人几乎见到他们就会打杀,每天会杀死十几只,还会将不会飞行的幼崽扼杀在鸟窝里,甚至就连鸟蛋都会挖个坑埋掉。

做的这么绝当然不是为了吃,那么鸬鹚与蒙古人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至于要被绝后?

其实鸬鹚做了有史以来最惨的背锅侠。

作为我们最亲密的邻国,贝尔湖是两国共同拥有的湖邸,这个湖犹如璀璨明珠点缀在亚洲草原上。蒙古国产业单一,渔业是重要的经济来源,近几年蒙古国渔业大不如之前,捞上来的鱼减少了许多。

大家认为鱼减少是因为鸬鹚把鱼吃光了,所以才把它们赶尽杀绝。

这只能笑话它们逻辑太简单了,鸬鹚在这片水域生活的时候,蒙古国过还没有建国呢,几百万年都不曾将鱼吃光,怎么短短它们胃口大开?

其实贝尔湖鱼减少,跟污染有关系,蒙古国这几年大力发展重工业和采矿业,说远被污染了不少,这才是导致鱼减少的真正元凶。

一味的残杀鸬鹚,最终生态失衡也只能他们自己承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懂得这个道理,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和文化呀!

参考:

0 阅读:0

那是两面包夹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