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长孙无忌的真面目,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禾珯茬读历史 2024-05-29 02:09:06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长孙无忌被人告发谋反,高宗李治连审都不审,就直接罢免他的所有官爵,贬为扬州都督软禁在黔州。其儿子们也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为奴。

数月后,李治又命袁公瑜前往黔州逼长孙无忌自裁,大唐宰相就这样带着“奸臣”的烙印死去。

直到15年后的上元元年(674年),李治才为长孙无忌平反,追复其官爵,并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

一、

李治先将长孙无忌打入万丈深渊,晚年又将其捞了出来。他这是良心发现,还是怕死后没脸见母亲长孙皇后。

答案只有他自己心里才明白!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长孙无忌并未谋反,否则李治也没理由为他平反,但不谋反不代表他就是“忠臣”。

那么,长孙无忌是“奸臣”吗?

想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得先了解一下长孙家族跟李唐皇族的渊源。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出身于鲜卑贵族河南长孙氏,世代为北朝(北魏、北周、隋)重臣,典型的关陇贵族子弟。

然而,高贵出身的他在年幼时就被赶出了长孙家。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父亲长孙晟去世,当时长孙无忌和妹妹还很年幼,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就将两人给扫地出门。如果不是舅舅高士廉将两人接去抚养,或许两人就很难跟李唐皇族扯上关系。

从年轻时起,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的私交就非常好;高士廉一眼就看出李世民的不凡之处,便撮合外甥女长孙氏嫁给李世民。就这样,长孙无忌成了李世民的大舅哥。

有了这层关系,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就深度绑定在一起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夺得了太子之位,很快又进阶成了大唐皇帝。

长孙无忌是这次事变的积极推动者,他知道一旦李世民夺嫡失败基本就宣布死亡;自己既是李世民的心腹谋士,又是李世民的大舅哥,自然逃不了连坐的命运。

左右都是死,不如放手一搏,长孙无忌豁出去了,他要陪李世民博一把,赢了就是拥立大功,输了也就一死。

李世民也没让长孙无忌失望,他干净利落地杀死太子和齐王,又迅速架空李渊,没多久又逼迫李渊主动禅位。自此,大唐正式由武德进入贞观朝。

长孙无忌的收获也非常的丰厚!

他也因功改任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食邑封一千三百户,居所有功臣之最。李世民给予的待遇不止这些,还特许他能够自由出入皇帝的寝宫。

古代皇帝的后宫历来不许外臣随意出入的,一来防有人行刺,二来也是防带绿帽子。李世民能给长孙无忌如此特权,足见对长孙无忌的信任。

“玄武门之变”让长孙无忌尝到了权力带来的甜头后,他开始不断地膨胀了,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候的长孙无忌顶多是对权力的渴望,想通过努力获得更多的权力,还未生出权臣的野心来。

三、

时间来到了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经过一系列高明的操作,很快就将“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给平息了,大唐臣民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长孙无忌也满怀激情地打算大干一场,可惜他的好妹妹长孙皇后却给他浇了一大盆冷水。

这位长孙皇后从小就喜爱读书,一举一动都遵循礼法,深知后宫干政和外戚的危害。

李世民对她非常的喜爱和敬重,曾经要与她商议政事,皇后推辞说:“‘牝鸡之晨,唯家之索’,妾一个妇人,怎敢过问政事?”

自己不过问政事,长孙皇后还严禁后宫干政,对自己的亲哥哥,她也一直劝说李世民不要给予重用。

不过这个建议,李世民一直都没有接受。长孙无忌既是功臣,又是大舅哥还是相知多年的好友,这样的人怎么能不重用!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七月,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右仆射,成了掌握实权的宰相。

这下子,就让很多人眼红了!

长孙无忌屁股还没坐热,立马就有人跳出来反对,说李世民这样重用外戚,是会出大事的。北周、隋末那些外戚乱政,最终篡夺天下的例子还历历在目。

李世民听到这话后,心里非常不舒服。

这话怎么听起来像是在骂他任人唯亲,将他比成了亡国昏君。李世民虽然善于纳谏,不代表他就没有脾气。第二天,他就将百官召集起来训斥,告述百官说自己把长孙无忌当儿子看,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挑拨离间的。

真不知道长孙无忌听到这话是何感想,原本是李世民的大舅哥,结果却成了干儿子,就算是皇帝也不这样占人便宜的吧!

这话虽然难听,却也让长孙无忌很感动,皇帝竟然为了自己训斥百官,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当然,感动归感动,长孙无忌早就不是政治小白,他知道自己已经惹众怒了,李世民今天可以护他,不代表明天也可以。此时,只有以退为进才是正确的选择。

为了暂避锋芒,长孙无忌主动提出降职,李世民不同意;长孙皇后也加入进来一起请求,李世民这才同意。

第二年正月三日,长孙无忌被免去宰相之职,李世民特意给他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头衔,以表愧疚之情。

长孙无忌第一次入相,就这样短暂收场了,直到20年后他才迎来人生的第二次拜相。

四、

长孙无忌的前半生受到妹妹长孙皇后的压制,仕途一直不能得到大的发展;随着长孙皇后的突然离世,压抑许久的长孙无忌终于在仕途上得到极大的突破。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崩逝于立政殿。

临终前,她对李世民说:“妾的娘家人,因妾的关系而得到高官爵位,德不配位容易出问题。妾想要娘家子孙得以保全,请陛下千万不要把他们安排在权要官位。”

不知道长孙无忌得知妹妹临死前还在给自己下紧箍咒,会是什么感受。

显然,长孙皇后临终的话,李世民并没有听进去。

就在皇后去世还不到一年时间,李世民就封长孙无忌为赵州刺史,还是可以世袭的。5年后,又将长孙无忌封为司徒,正一品位列三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也是在这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高宗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正月,又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代理中书省最高长官),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虽然只是个代理宰相,但却掌握着大唐最高权力机构的实权,可谓是位极人臣了。

五、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真是没得说,不仅给予高官厚禄,对长孙无忌也是极大的信任。

那么,长孙无忌会以忠心来报答李世民吗?

我看未必!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后,在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下,晋王李治成了新的太子。不久之后,李世民觉得李治太过“仁弱”撑不起大唐江山,便有了废李治改立李恪的想法。

历来,长孙无忌在李世民面前都是一副唯唯诺诺,小心谨慎的样子。当听到李世民要改立太子的话后,竟然一反常态、态度坚决地支持李治。

李恪原本就有自己的班底,拥立李恪上位对长孙无忌没有任何好处;相反,拥立白纸一张的李治上位,长孙无忌就有拥立大功,自己后半辈子的荣华富贵,可都是指望着李治。

还有一点是不能明说的,那就是李治仁弱比李恪好拿捏。

所以,长孙无忌必须死谏!这无关忠心与否,而是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治的皇位就相当于是他自己的“事业”。

但凡有人威胁到李治的皇位,他就会不择手段地清除掉。这既是保护自己外甥,也是在保护自己的“事业”。

六、

长孙无忌的特殊照顾,一开始还是获得高宗李治的认可。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六月,李治继位,史称“唐高宗”。长孙无忌立刻进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实实在在的宰相。

这是长孙无忌第二次拜相。

当时,长孙无忌以舅舅的身份辅政,每有进言,李治都优先采纳。

曾有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立即下令将其处斩。

李治对长孙无忌这么敬重,长孙无忌自然更加卖力干活。在长孙无忌的辅佐下,使得“百姓阜安”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也快速增长。

后世评价这期间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只是,这阵“盛世遗风”存在的时间太短了。

渐渐地,李治发现自己快成了一个傀儡皇帝。朝堂上,处处要看长孙无忌的脸色。回到后宫,自己的皇后、妃子也倒向了长孙无忌。舅舅的权势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在这样下去,自己的皇权迟早要被架空。

为了从长孙无忌手中夺回大权,李治选择从后宫下手,拿王皇后开刀。

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是关陇集团的重要一员,跟长孙无忌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宰相柳奭是她的舅舅。除掉王皇后就是扳倒宰相柳奭,进而剪除掉长孙无忌集团的重要羽翼。

永徽六年(655年)11月16日,唐高宗李治下旨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囚禁别院。受到牵连的还有王皇后舅舅柳奭,他因此被贬为荣州刺史。褚遂良也因此事,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

自此,长孙无忌集团经营多年的权力网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既然口子已经撕开了,就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两年后,许敬宗、李义府在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授意下,告发韩瑷、来济勾结褚遂良谋反。一下子就将长孙无忌集团的核心成员,都给撵出了朝堂。这下子,朝堂上只剩长孙无忌一人了。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洛阳人李奉节告发韦季方、李巢结党营私,许敬宗将此事攀扯上了长孙无忌。

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七、

只能说,长孙无忌是有真心为李家着想过的,“永徽之治”的出现就是明证。

他并非忠臣也非奸臣,顶多算是一个权臣,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他舍不得权力、不知进退,甚至还想将李治当成傀儡皇帝,最终在权力的斗争中败下阵来。

在那个隋末乱世,皇帝轮流做的社会环境下,奢望一个权臣加外戚能成为忠臣,显然有些不现实。

隋文帝杨坚做不到,唐高祖李渊也做不到,更别说长孙无忌了!

2 阅读:16

禾珯茬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