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才明白什么叫“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禾珯茬读历史 2024-06-02 02:40:00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将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都城给占领了,处于绝对弱势的唐军只能暂时退出安西四镇,西域的控制权落到了吐蕃手上。

一、

早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大唐已经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作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中,最重要的是安西四镇,分别是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今新疆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唐朝在四镇中修建了城池,并驻扎了兵力,保护着中西陆上贸易通道。

由于四镇距离大唐腹地十分遥远,以至于朝廷对这个地方的统治并不稳固,一旦遇到强大的敌人,就远水救不了近火。

唐高宗初期,大唐正忙着经略东北无瑕顾及西北,吐蕃趁势吞并了周边小国,很快又将吐谷浑给灭掉,正式打通了链接西域诸国的通道。紧接着,吐蕃又将目光投向了安西四镇,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显然,唐庭肯定是咽不下这口气的。唐高宗李治得知消息后立刻下旨出兵,势必要将安西四镇给夺回来,顺便好好教训一下吐蕃。

当年四月九日,李治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领十万人马出征吐蕃。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在古代,一个将领的能力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那么,李治为这一仗配备的三位将领的能力又如何呢?我们来好好分析分析,或许能从中找出“大非川兵败”的真相。

二、

先来说主帅薛仁贵吧,他出身河东薛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属于关西六大姓(韦裴薛杨柳杜)之一。

只是,河东薛氏并非世居河东的土著。

东汉末年蜀国灭亡后,薛氏举宗亲五千户从蜀地迁徙到河东汾阴,通过后辈子孙的不断奋斗,终于成为了关西六大姓之一,由于来自蜀地就有“蜀薛”的称呼。

从这个称呼也能看出,当时的关陇贵族对外来的“薛”姓是有些看不起的。这个因素也间接导致了“大非川兵败”的产生,这里先挖个坑,后面再来填。

薛仁贵于贞观末年应募投军,随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在“安市城之战”中身穿白衣,持戟悬弓,勇猛冲阵,所向披靡。

李世民看了直呼过瘾,说这是一员虎将也。事后,就召薛仁贵拜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回到长安后,又升任右领军中郎将被派去镇守玄武门。

可见在太宗心里,薛仁贵的定位应该是秦叔宝、尉迟敬德这样的猛将,而非像李靖、李绩、苏定方那样的统帅。

李世民看人还是挺准的,直到出征吐蕃前,薛仁贵都没有单独领军作战的记载。唐太宗时期就不用说了,皇帝亲征,李绩都只有当副手的份。

在高宗李治时期,再次征高句丽的主将是程名振,薛仁贵当他的副将,战争中仍说他很勇猛,却没有提及军事指挥水平。

薛仁贵平生最出名的“三箭定天山”,也就是平定铁勒九姓叛乱那一仗,他是郑文泰的副手,降服敌军依靠的还是自身的勇猛,和军事指挥关系不大。

灭高句丽之战的主帅是李绩,薛仁贵率领偏师阻击高句丽主力,一举斩首五万余级。在扶余城下,薛仁贵又歼敌万人,令周边40多个城池守将心胆俱裂、望风归降。

不久之后,薛仁贵又配合主帅李绩攻下了高句丽首都,正式宣告高句丽灭亡。

可以说,直到出征吐蕃,薛仁贵都没有单独统兵的经验,几乎都是充当副手的角色。

三、

说完主帅薛仁贵,再来谈谈副将郭待封吧!

这位郭公子可是名将之后,大唐开国名将郭孝恪的次子。他老爹早年在瓦岗寨时就是李绩的下属,后来跟随李绩归降了大唐,被授于宋州刺史、阳翟公。

归唐后,郭孝恪就跟随李世民征王世充、灭窦建德、平刘黑闼,都立有战功。贞观时期,他主要是在西域驻扎,对西域可谓是非常了解的。

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成为了大唐名将阿史那社尔的副手,进讨龟兹,后遇到袭击以身殉国。这位阿史那社尔,就是阿史那道真的父亲!

当唐太宗得知郭孝恪死讯后,没有褒奖和哀悼,反而责备郭孝恪不加警戒,以致丧命,还下旨剥夺其官职。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毕竟死者为大又是为国战死的,于是便为郭孝恪举哀,赐安西都护,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父亲是名将,那么郭待封是不是虎父无犬子呢?

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二月,郭待封从9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唐的举人。从这点可以看出郭待封的文化水平应该挺高的,只是文化水平高不代表军事才能就好。

乾封元年(666年)九月,郭待封成为一名运粮使,跟随李绩出征高句丽,负责粮草转运。在运送军粮途中,由于船破漏水导致军粮无法按期送达。

李绩在军中焦急地等待军粮的到来,结果却等来了郭待封的一首诗。

原来船破后,郭待封打算将情况上报给李绩,又怕中途泄密让高句丽知道了,于是就作了首离合诗送给李绩。可以想象,当李绩收到诗时脸得有多黑,大怒道:“军机如此急切,竟然还有心思作诗?一定要斩了他!”

还好一旁的元万顷看懂了诗中奥妙,解释给李绩听,李绩这才放了郭待封一马。

战后,郭待封不仅没被处罚,还升官了,升任左豹韬卫将军。真不知道李治是怎么想的,这么看好郭待封!这也为后来的“大非川之战”埋下了一颗巨大的雷。

四、

最后说下副将阿史那道真,上面说了他是名将阿史那社尔之子。

阿史那社尔是突厥王族,后来率部投奔唐朝,成为李世民麾下的一员大将。在平灭高昌,征讨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中,屡立军功。

贞观晚年,出任昆丘道大总管,击败龟兹,迫使于阗国王臣服,因功拜为右卫大将军,加号镇军大将军。

说回阿史那道真,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只说他历任左屯卫大将军,然后就因“大非川兵败”被贬为庶人,自此就没有任何记载了。

如果不是因为有个名将老爹,又是突厥王族后裔,可能史官都懒得写他。

很明显,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两人都出自将门世家,从小就熟读兵书。李治将两人指派给薛仁贵当副手,让三人一起统帅十万大军出征吐蕃。

李治认为,这样的三人组合简直是绝配,有他们三人出马唐军必定会取得大胜。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李治来了个响亮的大耳光……

五、

薛仁贵率军抵达前线后,根据敌我态势做出了战略判断,他认为吐蕃大军以逸待劳,而唐军则是劳师远征,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

只有速战速决,快速抢占战略要地,才是上上之策。

于是薛仁贵做出了布局,他让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率领两万人驻扎在大非川,修建防御工事,保护好大军的辎重补给;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攻打吐谷浑旧都乌海城,等到他占领了乌海城后,再告知郭待封率军前来汇合。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保证辎重补给的安全,也能充分发挥出主力部队的机动性;二是占领了乌海城这个西域通往吐蕃的必经之路,就可以将吐蕃大军截成两半,再对其进行两面夹击,一举摧毁吐蕃大军。

薛仁贵的布局确实不错,事实上战局也向着他预想的那样发展。大唐主力部队很快就攻下乌海城,还一直打到河口(今青海玛多),将当地的吐蕃守军也给击败,从而稳固了唐军对乌海城的控制。

可以说,此战一开局唐军就占据了先机。要是这样顺利发展下去,唐军就能一鼓作气将吐蕃赶出安西四镇,重新收回对西域的控制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薛仁贵漏算了一件事,最终导致战局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六、

上面提到薛仁贵在攻打乌海城前,曾让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率军留守,等到他占领乌海城后再去汇合。

但是,郭待封自作主张在薛仁贵离开后不久,就带着军队离开大非川,朝乌海城而去。阿史那道真也没有进行劝阻,等到已经无法挽回时才派人向薛仁贵报告。

结果,郭待封所部在半路上就被吐蕃军截住,全军覆没。郭待封只率残部逃回国内。

薛仁贵得到消息后直接傻眼了,没有后勤补给,唐军拿什么跟吐蕃军打,更别说守住乌海城了。为了夺回辎重,薛仁贵只能放弃刚到手的乌海城,往大非川方向撤。

结果已经很明显了,薛仁贵不仅没夺回辎重还被迫退守大非川,吐蕃大军立刻集结四十万大军追击薛仁贵到大非川。

双方在大非川爆发决战,饥肠辘辘的唐军被迫出战,结局可想而知,十多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得派人与吐蕃讲和,剩下的唐军才得以撤回国内,而吐蕃则得到了整个安西四镇,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再次被收回。

七、

“大非川兵败”是唐初对外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一场败仗,不仅十万雄军折损他人之手,就连大唐的元气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唐高宗得到战败的消息后急火攻心,下旨将薛仁贵贬为庶民。

郭待封、阿史那道真都免死除名,自此以后史书再也没有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的记载。

一将无能就要累死三军,更何况有三个,郭、阿各算一个,高宗李治算半个。

很多人以为,薛仁贵是这场仗的主帅;我倒是认为,真正的主帅是高宗李治,他才是要为败仗负重要责任的人。

身为主帅最重要的是,要会识人、用人。

薛仁贵在唐太宗时期,几乎无败绩。那是因为李世民知道如何用薛仁贵,他就不会让薛仁贵独自统领大军出征,而是将薛仁贵当做一员猛将来用。

再看李治安排的另外两个人,空有名将之后的虚荣,却是个连战场都没上过几次的世家子弟;更要命的是,两人还看不起薛仁贵的出身,不愿服从主帅的命令。

历来将帅不和就是兵家大忌,再加上用人不当,这场仗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

所以,李治算半个,剩下半个给薛仁贵。

郭待封违抗军令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大军到达大非川前,他就多次违抗薛仁贵的将令,却未受到任何处分。

如果薛仁贵能当机立断,敢于直接砍了郭待封,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大非川之战确实败了,还败得很惨,败得非常不值。

57 阅读:20249
评论列表
  • 2024-06-05 22:16

    以结果推演个人的能力是站不住脚的。太宗时候薛仁贵还太年轻,当猛将用无可厚非。到大非川时候已经经历几十年战争,当副手已经很多次了,这次当主帅也无可厚非。选两个世家子弟当副手,可能是因为此次去的军队中有很多关陇世家的兵,毕竟关陇世家距离西北很近,又熟悉西域,征召他们肯定也得用他们的人为将领。若是用北方将领带西北兵,将士不听令,战败责任怎么划分?若是将领指挥失误损失大量士兵,这损失谁来承担?

    用户55xxx71 回复:
    胡说八道
    仰望星空 回复:
    如果那两个副将在到达大非串之前真的多次违抗军令薛仁贵还没有处罚他们,那他真不适合当统帅。不知道慈不掌兵吗?连军纪都维持不好哪来的统帅威信?没有威信还能指挥的了谁?
  • 水落 39
    2024-06-07 16:15

    就是因为这一次输惨了,薛的武庙飞了,按说他的名气和战功都差不多前二十,结果排了72个都没他。。

    活不明白 回复:
    你能不能不要这么逗
    江远枫 回复:
    即便薛单独带兵也够呛,对手可是吐蕃的战神论钦陵,一生无败绩,薛仁贵和王孝杰几十万大军都是全军覆没
  • 2024-06-10 11:38

    薛礼征东,薛礼征西,薛丁山扫北,樊梨花挂帅,薛刚反唐。

    弥漫 回复:
    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
    光耀太阳 回复:
    演义
  • 2024-06-07 23:53

    你要明白兵败后对谁最有益!武侧天不然怎么上位?不把李唐的精锐消灭怎么夺权?一将无能?本来就是卧底,必须催进军拖延军情粮草穿小鞋胡乱指挥好完成任务!

    往前看 回复:
    把雍正王朝情节套上来了
    后知后觉 回复:
    野史看多了,真是脑洞大开,武则天怎么上位的你真的知道?
  • 2024-06-07 11:17

    李治还真是个废物!出了这么大的事,居然没把姓郭的给剁了???换个皇帝,这事够诛九族了

    回头太难 回复:
    和史盲讨论历史,我错了。
    王子~~拖地 回复:
    这么说李治还不是纯汉族血统,朱瞻基还是六边形战士,还有康乾盛世里面还没雍正[笑着哭]。历史这玩意看看就行了,不能推敲对谁有力,谁都会想办法编修一次[笑着哭]。从唐以后历史就是个青楼花魁,都是靠老鸨子捧出来的
  • 2024-06-07 23:28

    薛仁贵独自领兵也不一定打得过吐蕃,吐蕃战神论钦陵一生无败绩,薛仁贵,王孝杰等名将几十万大军都是全军覆没

    江远枫 回复:
    吐蕃战力彪悍有地利因素,但是人家两次兵临长安你就说大唐脸疼不疼吧?那可是在唐老窝把唐爆锤一顿
    江远枫 回复:
    薛仁贵偏偏败给了论钦陵,原因归副将,他自己就没责任?
  • 2024-06-10 12:39

    薛仁贵骂过李世民,儿子薛丁山顶过李治,所以后来被满门抄斩了,就活了个樊梨花。

    七宝 回复:
    最猛的是薛葵吧,和李元霸一样能打,比李元霸鬼机灵太多了
    后知后觉 回复:
    确定你是听演义长大的[呲牙笑]
  • 2024-06-08 11:53

    他这事,换谁都完犊子。对面也不是弱鸡,自己还被拖累,又是疲兵。

  • 2024-06-08 08:44

    慈不掌兵呀

  • 2024-06-11 16:18

    吐蕃也是很厉害的,跟大唐打了快300年,大唐生生熬死了吐蕃自己也倒下了[点赞]

    电话110 回复:
    阎锡山从太原跑路后,拿下太原马上就打了三马。青海屯兵接近4年。专门请了人讲高原作战。
  • 2024-06-10 20:24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从秦朝开始的历史记载中北部草原民族 西部高原民族 个个都是背信弃义 背后捅刀的无耻之徒

    无惧 回复:
    这是什么屁话……唐朝中后期的名将一大帮都是异族。照样忠心耿耿
    勇闯天涯 回复:
    大唐名将可是有不少异族的啊。可不能一棒子打沉一船人啊[笑着哭]
  • 2024-06-07 11:51

    歪曲历史,胡编乱造。骗流量S去吧!

  • 2024-06-10 10:12

    胡说八道把失败归咎于个人是不对的,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关键。

  • 2024-06-10 20:04

    薛仁贵扬名是在东北对付东胡游牧上,其擅长的战法是轻骑快马“闪击游斗”,李世民御驾亲征往往都是让薛仁贵当先锋军主将,先出轻骑袭击敌军的软肋,不战而降,事实证明了薛仁贵优秀的战斗指挥能力,并没有小编贬得那么不堪,而对付吐蕃的问题应该是出在对地形地势的不了解上,首先青海和甘肃当地多是高原草地,那种地方不说打仗,连现代人正常的自驾旅行都很艰难,曾经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有多艰难知道吧。薛仁贵一进战区就连续出兵闪击吐蕃的据点,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但古人的科学认知低下,不知道高原反应有多可怕,高原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人员、马匹的体力跟着衰退很快,即使后勤没有出问题,如此状态下作战也会面临失败,而经常生活在高原上的吐蕃军队却知道,当你来势凶猛时,就会撤退到高原保存实力,当你出现高原反应时,就倾巢出动反杀回来。如果薛仁贵的部队了解当地,这战就非常容易打,吐蕃军队的战斗素质和刀刃都不行,比东胡游牧好对付多了

    谈天说地那山哥 回复:
    都老对手了,不可能不清楚高原反应,当年李靖已经克服了这些困难
  • 2024-06-11 12:47

    行军路线都被对面知道,还设下埋伏

  • 2024-06-11 08:59

    自媒体懂个卵,哗众取宠罢了,运气不好怎么打都得输

  • 2024-06-11 13:56

    这一战薛仁贵主要输在地利上,其次才是人和,至于天时,当时的吐蕃和大唐都处在上升期

禾珯茬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