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著作概述之左传

行者无疆1982 2023-12-14 18:43:53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研究春秋历史的最重要典籍,而在文学史上也有极高的价值。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娃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根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左传》是我国古代记述春秋时期周王与各诸侯国事迹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有18万余字。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驿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其主要内容为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其次则为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之事,作者认为可资劝戒者,无不记载。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的记事文体大概可分三类,每类的来源不同,其史料价值因之而异。第一种是文字比较简短,但有月日,此类应出自当时史官记事,其史料价值最高。其次是一般记事,包括那些零星的故事,一般无时间记载,多半出自各国私人记录,史事与传说都有,一般是可信的,少数是后人插入的,那就不可信了。再其次是一些长篇大论的文章,类似《国语》,很像后人借题发挥,其可信度就很小了,有的是不可信的,当分别观之。

《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一方面,《左传》揭露了贪婪无耻,暴虐荒淫之辈,褒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另一方面,在《左传》的作者看来,只有尊重人民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政权才能稳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人,描写人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服虔、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人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人理的分析见长。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2 阅读:23

行者无疆1982

简介:随笔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