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毛岸英不牺牲,毛主席会不会让他接班?

文史风云 2024-06-07 22:09:12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的元旦过后,周总理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毛主席的书房。

他带来了一个惨痛的消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已经于1950年11月25日牺牲。

可当时消息传回来,谁都不忍心对毛主席开这个口。

周总理也是反复做了许多心理准备,明白事情不能一直瞒下去,这才不得不强忍心中悲痛,来告诉毛主席真相。

困苦童年

那封通报了毛岸英死讯的电报,是彭德怀亲自写的,内容很短,但字字锥心。

警卫员回忆,毛主席盯着那封电报看了很久很久,整个人陷入到了一种巨大的悲痛之中。

但他竭力保持着平静,在沉默了很长时间之后,主席说了这样一句话:“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

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影响国家大事,但大家都看得出来,毛主席很受打击。

毛岸英的母亲杨开慧,也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为革命牺牲了。

杨开慧

现在,毛岸英也是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牺牲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毛主席一生之中,失去的亲人实在太多太多了。

只是,心里的那份悲痛,他从来不愿意对别人讲。

多年之后,有一部分人谈起毛岸英的牺牲,却产生了一些阴谋论。

他们议论纷纷,说毛岸英如果不牺牲的话,他会成为毛主席的接班人。

那么,中国就会变成家天下的社会。

这种说法在网络上一度很流行,但回顾那段沉重的历史,毛主席真的会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成为接班人吗?

答案是完全否定的。

从毛岸英的成长经历能够看得出来,他从没有因为自己是主席的儿子而受到任何的优待。

甚至在同龄人之中,毛岸英往往是最能吃苦,最愿意在基层奉献的那一个。

毛岸英的人生只有短暂的28年,而在这28年里,绝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过苦日子。

1922年,毛岸英在湖南长沙出生。

毛主席当时忙于领导革命运动,所以能够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而且,他们一家人早已成为了军阀的眼中钉、肉中刺。

所以,毛岸英从童年时代开始,便时常跟着母亲东躲西藏,以避开敌人的搜捕。

1930年,毛岸英和母亲还是落入敌人之手。

当时军阀威逼杨开慧在报纸上发表声明,与毛主席断绝关系,想要以此来打击同志们的革命热情。

但是,杨开慧在狱中遍历酷刑,坚贞不屈,军阀恼羞成怒,将她残忍的杀害。

一个月后,毛岸英和两个弟弟被地下党组织营救。

然而,1931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他们再次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不得不过起了流浪儿的生活。

为了活下去,他们卖报纸、捡废品、做学徒,几乎什么苦都吃过。

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在流浪中失去踪迹,再也没能回到家人的身边。

毛岸青则因被巡捕殴打,落下了终身残疾。

很多年之后,毛岸英和妻子刘思齐去电影院看《三毛流浪记》。

当时,他对刘思齐说:“我除了没偷人东西,没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睡马路呀,给人拖地板呀,从垃圾箱里找破烂呀,全干了。”

责无旁贷

直到1936年,党组织才再次找到流落街头的两个孩子。

随后,毛岸青和弟弟被送往苏联生活。

而那时候,世界局势已经极度紧张,所以,毛岸英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战争爆发之后,所有的补给都被送到了前线,物价飞涨,很多时候,要到黑市才能买到食物。

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毛岸英并没有为个人的际遇而忧郁,而是早早下定了决心,要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2年,毛岸英给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斯大林,写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要上战场的愿望。

不过,毛岸英当时不过是个年轻学生,所以他的信自然没有引起重视。

但毛岸英没有放弃,不久之后,苏联政治部副主任曼努意尔斯基将军,前往国际儿童院探访,毛岸英得知消息之后,立刻请求面见将军。

见到曼努意尔斯基之后,毛岸英再次表达了自己想要上战场的愿望。

同时,他还谈起了一些自己对国际战争局势的看法。

他超前的眼光,让曼努意尔斯基惊讶不已,这个年轻人还未满20岁,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在流浪之中度过的,可他对于许多国际大事有着独特的见解,早早显露出来过人的政治才能。

这一切让曼努意尔斯基对毛岸英很是欣赏。

但对于他上战场的想法,曼努意尔斯基却一再拒绝。

毕竟毛岸英并不是苏联国籍,他没有必要参与其中。

但毛岸英当时是这么说的:“我爸爸在中国打击日本法西斯,斯大林在苏联打击德国法西斯,目标都是一个。反法西斯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不错,我是中国人,也没有加入苏联国籍,可这并不妨碍我去履行共产主义的责任!”

这样的决心,给曼努意尔斯基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最终,曼努意尔斯基决定帮这个年轻人一把。

于是,毛岸英先是进入军校,后来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在此期间,毛岸英曾作为前线战士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

斯大林对他说:“你这位毛主席的儿子很勇敢。”

斯大林

毛岸英却说:“报告斯大林同志,我和英雄红军一起作战,只不过是普通一兵。”

参与卫国战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比光辉的履历,但是回国之后,毛岸英却很少把这段经历拿出来讲,他是一个乐于奉献,但绝不居功自傲的人。

毅然赴朝

毛岸英是1946年回国的,阔别多年之后,他终于和自己的父亲毛主席重逢。

毛主席的心情很激动,作为父亲,毛主席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但是,作为党的领导人,毛主席却并没有给自己的儿子提供一丝一毫的便利。

毛岸英回国之后,毛主席给他下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他好好的补上劳动这一课。

所以,很快,毛岸英就出现在田间地头,跟所有的青年同志一起参与劳动。

见过毛岸英的人都说,他是个既虚心又勤劳的年轻人。

最开始他不大懂得那些种地的技巧,但他很认真的学,有时大家都收工了,他还在地里慢慢的琢磨。

不到半个月,他的劳动进度就已经追上了那些熟练工。

他的人缘也很好,很快就和所有人都处成了朋友。

在外面,他不大提起自己的父亲,因为他很怕别人因为身份的原因,对自己搞特殊。

毛岸英打心眼里希望自己能多做一些工作,而不是借着父亲的名头给自己牟利。

而且,虽然主席那里有住处,但毛岸英还是和大家一起睡大通铺。

刚回来的那几天,他是和父亲一起吃午饭的,不过,很快他就改吃食堂了。

因为,毛岸英和父亲都认为,不能白白的让组织多掏一份饭钱。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也一直做基层工作,参与过土改,做过工人。

以毛主席当时的地位,如果他想要改善儿子的生活条件,给他提供更多的便利,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从始至终,毛主席没有这么做,毛岸英也从没提出这样过分的要求。

他们从来都没有把权力当做自己的私有物,为人民服务才是这父子俩刻在骨子里的准则。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毛岸英听到消息之后,几乎在第一时间向彭德怀提出了参军的请求。

但这个请求,很快被拒绝了。

彭德怀不愿意让毛岸英上战场,因为他知道,毛主席一家已经为革命牺牲良多。

战场无情,如果毛岸英在朝鲜又出了什么意外,毛主席该怎么去承受这个打击呢?

可彭德怀还是低估了毛岸英的决心。

10月7日那天晚上,毛主席在菊香书屋设宴,为彭德怀践行这次宴席,毛岸英也来了。

这次,毛主席替儿子开口,再次向彭德怀请求,让毛岸英上战场。

看着毛主席父子俩都这么坚决,彭德怀只好点头。

而这就是毛岸英一生之中,唯一一次动用了主席儿子这个身份特权,为的是让自己能够上战场,保家卫国。

10月19日,毛岸英作为翻译兼纪要秘书,跟随志愿军一起进入了朝鲜境内。

和过去一样,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用的是化名。

在赴朝的路上,他和一些战士们谈起了自己的家庭。

他说自己刚刚结婚不久,他还说,父亲常常教导自己,要为国家做贡献。

那个时候,身边的战友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和他们同赴战场的年轻人,会是毛主席的儿子。

英魂不朽

来到朝鲜之后,日子更加艰苦,指挥部里每天都有大量的文件要翻译和查阅,所有的秘书们都忙得脚不沾地。

他们的工作关乎前线的战局,有时候晚一分钟,阵亡名单上就会增添上百个人名。

所以,不眠不休成了毛岸英的生活常态。

因为住宿条件有限,即便有时间休息,战士们也只能挤在稻草临时搭建的床上。

没过几天,所有人的身上就都长满了虱子。

而且,毛岸英早年生活条件不好,患有胃病,朝鲜恶劣的伙食条件让他的病情加剧了。

但毛岸英没有抱怨过一句。

而且,即便身体不适,他也没有请过一天假,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入朝没过几天,美军的轰炸机便常常造访。

24号那天下午,他们就发现有四架敌机在指挥部上空盘旋。

为安全起见,上级决定,25号所有人员撤入防空洞。

当天,他们在防空洞里躲避了三个小时,敌机一直没有走。

可是,办公室里不能没有人员值班,因为,前线的战报还在源源不断的发送过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毛岸英和另一位秘书高瑞欣,决定冒险回到指挥部工作。

然而,四架敌机去而复返。

它们向指挥所投下了大量的汽油弹,烈火熊熊燃烧,火势好不容易扑灭之后,人们呼唤着毛岸英的名字,但再也没有回应了。

最终,人们在碎石瓦砾之中,找到了毛岸英,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8岁。

后来,人们请示毛主席,毛岸英的后事要怎么处理,是否要将遗体运回国内?

毛主席不同意将遗体运回,他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但他也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士,他生在中国,战斗在朝鲜,牺牲在朝鲜,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荣。就让他留在朝鲜,与牺牲的同志们在一起吧。”

后来再谈起毛岸英的牺牲,毛主席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主席真的不为之心痛吗?答案当然否定的。

在毛主席去世之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发现了两件棉布衬衣、一顶军帽、一双灰色袜子,还有一条毛巾。

这些都叠的整整齐齐,放在衣柜的深处,正是毛岸英当年留下的东西。

此时,距离毛岸英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26年。

26年来,毛主席没有对别人提起过这些遗物,他只是默默把这些东西收藏着,一个人怀念自己已经离开的儿子。

由这些历史故事也可以看出,说毛主席想要把毛岸英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是对这对伟大父子的一种侮辱。

如果毛主席有这种想法的话,就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到最危险的战场去。

毛岸英有很多更加方便、更加优越的人生选择。

但最后,他选择了为国家付出一切,不求回报。

无论是毛主席还是毛岸英,他们都始终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人们应该记得这对父子所做出的牺牲。

参考资料:

民生周刊《毛岸英:领袖的儿子,普通的战士》

杨学义《缅怀烈士:毛岸英最后34天》

环球人物《我们为何纪念毛岸英》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111 阅读:42883
评论列表
  • 2024-06-08 14:26

    这就是伟人的伟大之处!真正的忧国为民!值得后世永远怀念,敬仰!

  • 2024-06-08 16:30

    伟大领袖万岁,伟大烈士永垂不朽

  • 2024-06-08 15:45

    伟大的毛岸英同志,人民永远怀念你的伟大!!!

  • 2024-06-12 14:19

    伟大领袖,满门忠烈。您的谆谆教诲时常让我们热泪盈眶

  • 2024-06-13 13:21

    伟大的中国人

  • 2024-06-12 11:05

    永远的敬佩这些伟人,每次读到都让我热泪盈眶

  • 宇人 30
    2024-06-15 10:23

    伟人,他培养的儿子是中华好儿女

  • 2024-06-19 08:51

    伟人千古!!

  • 2024-06-20 19:12

    真正的满门皆英烈

  • 2024-06-20 20:26

    泪水止不住的溢出来。伟人啊伟人!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